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解綁”蔚來,江淮能否搭上華為“快車”?,歡迎閱讀。
一直以來,江淮汽車和蔚來都是兩家深度綁定的企業,作為蔚來的代工廠,蔚來向江淮汽車支付了高昂的費用,在蔚來車尾也總能看到江淮汽車的 LOGO。不過,從現在起,江淮汽車和蔚來的關系将告一段落,轉而将開啟和華為的下一段合作關系。
12 月 4 日,據工信部網站顯示,蔚來出現在 " 車輛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系統 " 中,此信息表示蔚來已獲得獨立生產資質。信息顯示,蔚來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生產地址為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白塔路 299 号,法人代表為秦力洪。
而就在三天前的 12 月 1 日,江淮汽車發布公告稱,與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籤署《智能新能源汽車合作協定》。雙方将基于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在產品開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多個領網域全面合作,打造豪華智能網聯電動汽車。
兩則公告背後,看似是江淮汽車在兩家品牌間的選擇,實則是其作為代工廠的妥協。江淮汽車搭上華為這趟 " 快車 ",能否擺脫代工的命運,真正在乘用車領網域站穩腳跟。
蔚來獲獨立資質,擺脫江淮汽車
随着蔚來出現在工信部最新車輛生產企業名單後,蔚來兩位高管疑似在微博表示慶祝。蔚來智能駕駛產品負責人黃鑫在微博表示," 今天要見證歷史,返回上海前就先停更咯。" 蔚來汽車副總裁沈斐随後在微博下回復:" 我今天也停更。"
雖然蔚來官方尚未發出公告,但是基本已經靴子落地。據透露 蔚來收購滁州長豐獵豹企業,解決了資質問題。蔚來終于成為主流造車新勢力中,最晚一家拿到造車資質的車企。
早期新勢力車企基本都采用收購的方式獲得造車資質,不過,蔚來是特立獨行的一家企業。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 李斌曾表示,絕對不會也永遠不會收購資質。他認為:" 有人願意專注制造就讓他制造,比如像台積電和富士康;而有人願意研發和服務就應該專攻研發服務。"
2016 年 5 月,江淮汽車正式與蔚來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雙方整合優勢資源,打造了江淮蔚來先進制造基地。此後八年的時間裡,江淮汽車一直為蔚來提供代工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蔚來由江淮汽車代工,不過代工的兩座工廠——江淮蔚來先進制造基地、蔚來第二先進生產制造基地都是由蔚來自建。
同時,蔚來需要向江淮汽車支付生產和加工費。據統計,2018-2022 年期間,蔚來向江淮汽車累計支付代工費達到 30.38 億元。
今年 10 月,江淮汽車公告稱,拟通過公開挂牌的方式轉讓評估價值達到 44.98 億元的資產。蔚來方面回應,被轉讓的正是江淮蔚來先進制造基地和江淮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兩座工廠。
對于蔚來來說,接盤工廠是獨立生產的重要一環。生產資質與生產工廠缺一不可。同時,相較于過去 8 年的 30 億元代工費來說,這樣的 " 一次性買斷 " 可以看作 " 長痛不如短痛 ",減少了未來生產方面的費用。
現在來看,蔚來最終還是走上了獨立生產的這條道路。對于蔚來,獨立生產将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撕掉 " 貼牌汽車 " 的标籤。同時,在生產方面,對于產能的把控可以更加精準,避免產能不足導致訂單流失的情況。
不過,獲得兩家工廠價格不菲,好在蔚來先後和長安汽車、吉利控股分别籤署換電合作協定。同時還有傳聞已有第三家車企投資并加入蔚來換電 " 朋友圈 "。長安、吉利等車企的加入,能夠分攤換電成本,讓蔚來加快實現盈利。
江淮 " 擁抱 " 華為,合作百萬 MPV
江淮汽車和蔚來的合作暫時告一段落,不過江淮汽車的下一段合作關系已經浮出水面。
根據江淮汽車和華為籤署的《智能新能源汽車合作協定》顯示,江淮汽車負責打造生產基地實現合作車型的交付,江淮汽車同意華為終端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在全球範圍内獨家提供合作車型的銷售服務。
這也代表江淮汽車官方首次确認将以 " 智選車 " 模式加入鴻蒙智行。不過,該協定涵蓋了合作内容、組織架構與知識產權等内容,但并不涉及資本合作。
事實上,江淮汽車和華為 " 牽手 " 早有端倪。公開消息顯示 , 早在 2019 年 12 月,江淮汽車與華為便籤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協定暨 MDC 平台項目合作協定》,雙方計劃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雲服務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不過,在那之後的近 4 年時間内,雙方并未披露合作進展。
直到今年廣州車展,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透露,合作夥伴繼問界、智界之後 , 還會有兩個 " 界 ", 分别來自北汽和江淮。此後在智界 S7 發布會上,餘承東再次預告,北汽和江淮兩個 " 界 " 產品已在開發的過程中,產品也将越來越高端。
餘承東曾透露,新公司已向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發出股權開放邀請。不過江淮汽車發表《聲明》表示,江淮汽車未收到華為共同投資邀請,且未參與投資及資本合作相關事項。
通過江淮汽車的這條《聲明》可以預見,江淮汽車和華為的合作會更加貼近賽力斯和奇瑞模式,而不是長安汽車與華為的雙方投資模式。
江淮汽車和華為此次合作的品牌名稱尚未确定,不過合作車型已經浮出水面。有消息稱,其合作車型内部代号為江淮 X6,定位百萬級 MPV 車型。
目前鴻蒙智行模式已推出問界 M5、問界 M7、智界 S7 三款車型,售價在 20 萬 -30 萬元。此次推出向百萬級車型,既可以保持鴻蒙智行旗下各品牌形成錯位競争,也可以進軍競争較小的國產豪華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車輛生產方,江淮汽車在 MPV 領網域小有建樹。江淮汽車旗下江淮瑞風 RF8 在 2023 年廣州車展上開啟預售,這款 MPV 車型是江淮汽車 MUSE 共創智電架構首款戰略產品,江淮汽車希望依靠這款車型進入高端智能 MPV 市場。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稱,瑞風 RF8 将成為首款搭載華為智能座艙的 MPV 車型。
依靠鴻蒙智行,江淮能否甩掉代工标籤
從蔚來到華為,江淮汽車仍然沒有走出 " 代工 " 的道路,而這也和其轉型有關。
實際上,江淮汽車從 2010 年開始涉足電動汽車產業,2011 年推出了首款電動汽車,2016 年推出旗下第一款純電 SUV。不過,其車型市場關注度不高,銷量不溫不火。
雖然從賬面上來看,整體營收比較樂觀,2015 年和 2016 年營收一度突破 400 億元、500 億元,共帶來 20.2 億元的歸母淨利潤。不過,從利潤細則可以發現,盈利的背後主要是依靠政府補貼,其中 2015 年為 25.35 億元,2016 年為 39.85 億元。
此外,江淮汽車還曾出現過質量問題,其車輛曾因為自燃事件引發市場關注,品牌影響力大打折扣。燃油車領網域本就沒有領先,新能源領網域再次落後。為了獲得持續性收入,江淮汽車才走上了代工的道路。
不論與蔚來還是華為合作,江淮汽車的話語權都比較低。意識到這一點的江淮汽車也推出新的品牌,試圖獲取新的增長點。今年 5 月份,江淮汽車正式公布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钇為,并推出首款產品钇為 3,定位純電動 A0 級車型。
從市場表現來看,钇為 3 銷量保持在 2000 輛左右,江汽集團股份公司總經理李明公開表示,钇為 3 的月銷目标是 1 萬輛。不過,钇為 3 想要在這一市場實現突圍并不容易,定位 A0 級市場,勢必要與比亞迪海鷗、長城歐拉好貓兩款車型競争,而钇為 3 的產品力和品牌力都有所不足。
此次,江淮汽車和華為合作,有可能成為其衝擊乘用車市場的又一次機會。通過華為的影響力,補齊江淮汽車在智能化和渠道等層面的短板。同時,通過雙方 MPV 領網域的合作,反哺江淮瑞風,再次通過 MPV 完成 " 商轉乘 " 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