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新勢力攻城略地,奔馳GLC為啥還能月銷過萬?,歡迎閱讀。
哈喽!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聊一聊奔馳 GLC,為啥聊它呢?因為這是一款典型的網上話題流量不高,但銷量很穩的車型。
新款 GLC 從 4 月上市以來,平均月銷近萬台。8 月還拿到了中型 SUV 銷量總榜第三,豪華品牌裡的第一。
那問題來了,在新能源車占據流量熱點的時候,奔馳 GLC 這個油車,是怎麼保持銷量的?
▼
那麼分析車型,不能脫離目标閱聽人和消費者。我們先看看花 40 多萬買車的朋友,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個人認為啊,有 4 點:
第一、品牌
買車預算到了四十萬,就不只是追求一輛工具車了。一定還會把車當成身份認同和性格表達的一部分。所以需要這個品牌在自己的社交圈子裡,不用解釋,就能被認同。其實不僅是對車,這些人對其他消費品都是這個态度。品牌很重要,品牌代表的是積澱和歷史。
那說到這點,奔馳确實是獨一擋。汽車發明者、上百年積澱、奔馳的大 Logo,不管什麼年齡段、不管幾線城市,大家都認識。
相對應的是新品牌,新能源車,買回家後可能還得跟人家解釋,你買的是個啥牌子,會不會倒閉,這個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
第二、确定性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像我們出差、拍攝,很多時候時間緊張,工作餐基本都是麥當勞、肯德基。其它餐廳、外賣,基本不考慮。不是說其它不好,是因為不确定它們的品質,我們也沒時間去試。
有些人可能每天有很多事情占用他們的精力,他們不會對車的細節功能、配置斤斤計較,但他們在乎的就是确定性。甚至可以說,他花這個錢,買的就是确定性。
那說回車,大部分主流消費者是不願意用 40 萬去嘗鮮的,試錯成本太高了。
那對奔馳來說,确定性是怎麼來的?
首先有企業的确定性,直白地說,它不會倒閉。車市也是江湖啊,厮殺這麼激烈。很多行業大佬都預計,現在國内這麼多新能源品牌,百家争鳴,但未來只能留下 3-5 家。那品牌倒下了,老車主誰管呢。
其次是品質的确定性。對奔馳來說,這沒什麼可說的,你就應該是這樣的高标準和嚴要求。但就怕對比襯托,以前一款車的研發生產周期要 3-5 年,幾輪試驗、幾輪驗證,都是要做足的。
現在的新品牌、新車型,開發周期甚至可以縮短到 2 年,甚至更短。研發差不多了就要趕緊賣。這也能理解,畢竟要搶占先機、先活下去,出了問題先給車主發積分安撫,然後 OTA,甚至車型停產大改,最終也能把品質搞上去。但大部分消費者,還是更能接受奔馳這種确定性比較高的。
還有一點是,奔馳有全生命周期的确定性。啥意思呢 ?
新勢力推新車的速度快,但老車被淘汰的也快,這幾年新勢力背刺老車主的事兒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個月買的新車、旗艦,下個月人家新平台、新車就出來了,你就遙遙落後了。并且,沒人會提前通知你。
那像奔馳,不會突然跟你說新車來了,沒驚喜、但也沒驚吓。不會突然老車停產、也不會以驚人的速度突然貶值。從買車到賣車的全周期,都比較有确定性。
第三、豪華感
外觀是給别人看的,内飾是給自己看的,現在新車的内飾都在追求大屏、極簡,科技感,雖然做工用料都很好,但所有車都高度趨同。并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可簡約是豪華。
而設計感、精致感、氛圍感反而是越來越難得了。
那麼奔馳在設計,尤其是内飾上,是很多人公認的同級最佳。比如氛圍燈,有句話叫:世界上有兩種氛圍燈,一種是奔馳的是氛圍燈,而其他的只能叫燈,因為沒有氛圍。
關于奔馳對氛圍感的打造,其實無需多說,只要親身感受過的,應該都能明白。
第四、產品力
這類消費者關注的最後一點,就是對一輛車產品力的要求了,包括空間、動力、配置、好開、省心等等。
這些方面 GLC 是挑不出毛病的。GLC 在加長軸距之後,空間一直是同級中的佼佼者,新款還可選 7 座,這也是同級唯一的。
動力上,全系 2.0T+48V ISG 輕混,以前的 48V 用的都是 BSG 電機,也叫皮帶驅動電機,不能直驅車輪。新 GLC 的 ISG 電機,放在了發動機曲軸上,也叫 P1 電機,可以直接參與驅動車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自動啟停不哆嗦了,起步更絲滑了,這讓駕駛質感有了很大提升。
另外是科技配置上,MBUX 作業系統、無線 Carplay、L2 級駕駛輔助、HUD、透明底盤等等,也都與時俱進的配上了。所以從產品力上,是能滿足目标消費者的需求的。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價格。GLC 的價格一向是比較堅挺的,但現在整個市場都太卷,GLC 也要适應行情,目前大概有 5-7 萬左右的優惠。價格到位了,消費者也就滿意了。
總結一下
現在,新能源車真的很火,有流量,但這容易讓我們忽視幾個事實:
一是燃油車仍然占據了 60% 的新車銷量,如果把插混算上,那能加油的車,銷量依然占 80%。
二是,咱們的國產品牌越來越好,也在不斷衝擊高端,但在品牌認可度上,目前還無法取代 BBA。這點也反映在銷量上,上半年 BBA 的銷量全部是增長。
三是,電動化是大勢所趨,但當下,大家真金白銀買車的時候,不要被所謂的趨勢和輿論裹挾,滿足自己需求的車,才是最适合的車。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