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騰訊重新“押寶”,歡迎閱讀。
文 | 市象,作者 | 文昌龍,編輯 | 楊舟
" 羨慕吳祖榕(Lori Wu)的事業運 ",有騰訊員工私下對「市象」表示。" 騰訊會議正趕上線上需求的爆發,騰訊元寶又遇上 DeepSeek 的加持,再加上微信流量的導入。" 仿佛一夜之間,天時地利人和都站到了吳祖榕這一邊。
一個月前,元寶才從 TEG(技術工程事業群)劃歸 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負責人由原 TEG 副總裁、騰訊混元大模型負責人蔣傑(Zeus)變為騰訊會議負責人吳祖榕。
騰訊選将吳祖榕其實并不意外。作為騰訊會議從 0 到 1 的關鍵推動者之一,吳祖榕為騰訊會議的快速崛起立下了赫赫戰功。騰訊會議創下了一個驚人的記錄——僅用了 245 天,從冷啟動到用戶突破 1 億大關。"Lori 在疫情期間的表現相當出色,獲得了總辦的高度評價 "。
但沒能想到的是,換帥短短一個月後,元寶竟迎來這樣的市場爆發。
此前,由于騰訊元寶的上線較晚,且推廣力度有限,這款產品的用戶量一度被其他大廠同類產品拉開差距。直到今年一月,元寶的增勢才有所改觀,根據 Quest Mobile 數據,2025 年 1 月,騰訊元寶的月活躍用戶數已達 275.16 萬人,較去年 11 月的 120.89 萬增長。
眼下,DeepSeek 這一變量為騰訊元寶的產品加速注入了動力。根據七脈數據,自 2 月 13 日騰訊元寶 App 及網頁端上線 DeepSeek R1 模型以來,騰訊元寶在 iPhone 免費應用排行榜上的排名迅速攀升,從 200 多名一路躍升至第五名,走出一條迅疾的上升曲線。
「市象」獲悉,近期騰訊元寶正在騰訊自家旗下渠道(包括微信、QQ 音樂等)和外站加碼投放力度。一位剛接到元寶投放合作的小紅書博主透露:" 最近元寶的投流很猛,主要方向是突出‘搭載 DeepSeek 深度思考模型後的卓越使用體驗’。"
而在預期之内,随着微信在搜索頁面顯著标注 " 下載元寶(使用 DeepSeek R1)" 來為其導流,騰訊元寶的數據勢必會更加可觀。
以至于,随着用戶量的暴增," 負面輿情 " 都出現了—— 2 月 18 日,有博主稱,騰訊的智能助手元寶在使用 DeepSeek R1 時,在回答中有疑似包含廣告信息。騰訊公關總監張軍随後在評論區進行回應:" 理論上不應該,已經讓技術去查了 "。
此前,業内有觀點認為,騰訊一向在技術創新上常常慢半拍,但擅長在新技術趨勢逐漸明朗後,憑借自家超級應用和龐大的流量資源迅速展開戰略布局。即使放到現在,這一觀點也并不算錯。
不過,進一步來細究的話,元寶這一系列動作,仍然隐含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解答:負責基礎大模型研發的騰訊 TEG 今後如何自處?微信為元寶提供導流支持的背後是怎樣的決策和戰略布局(明面上的算力問題只是其一)?
「市象」獲悉,就在近日,騰訊 PCG(平台與内容事業群)" 信息平台與服務線 " 旗下,浏覽器等部分 C 端產品同樣調整至 CSIG 和元寶作伴,這背後的戰略意圖顯然不簡單。
01 元寶引發的思考:產品的歸產品,模型的歸模型?
元寶幾乎是互聯網大廠中首個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的 AI 對話類應用,此前,大廠們的策略多是将 DeepSeek 模型接入自家雲服務平台,供外部開發者調用,故意避免在主推的 C 端 AI 應用中與自研大模型正面碰撞。
随着元寶的入局,局面發生了變化——騰訊旗下的多款產品,包括微信、ima、騰訊文檔等,紛紛引入了 DeepSeek-R1 模型;百度也采取了類似的行動,旗下的 AI 應用和主流產品也陸續接入了 DeepSeek-R1 模型。
從外部來看,這些應用都受益于 DeepSeek-R1 的技術支持,但從内部角度來看,這一決策引發了一定的讨論和争議。
" 公司各個業務陸續接入 DeepSeek,混元有點尴尬。" 有騰訊員工對「市象」表示。而在百度内部,有員工私下吐槽道:" 進廚房準備了大半天,最後還是點了個外賣。"
以騰訊元寶為例,其在這輪争議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與百度一開始就将基礎模型與 AI 應用拆分到兩個部門(文心大模型歸 TPG 技術中台事業群,文小言 App 則隸屬于 MEG 移動生态事業群)不同,騰訊元寶最初是基于騰訊混元大模型的 AI 應用,直接隸屬于 TEG,作為一個核心業務存在。
直到受到上層意志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騰訊集團 2024 年年會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提到,TEG 進行了架構調整,将更聚焦做技術底座,產品化則希望其他事業群一起推進。
昔日親密無間的夥伴,今天卻被一層 " 外人 " 隔開。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當前自家大模型表現的間接否定,這種技術上的 " 外援 " 使用,可能會影響内部團隊對自家研發的信心和未來戰略方向。
不過,目前騰訊和百度等大廠似乎并不會輕易減少自研大模型的投入。
以騰訊為例,AI 業内人士向「市象」指出,"大模型技術還在飛速發展,DeepSeek 暫時領先就減少混元的投入,這顯然是短視的。混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完善的團隊,涵蓋了大語言模型、影像、視頻等多個領網域。現階段,DeepSeek 的短板恰恰是在多模态技術上。"
甚至,按照騰訊一貫的做法,不排除未來會再次回到 " 賽馬 " 的路徑上。
但同時,受元寶這一案例的影響,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擁有自研模型的大廠采取類似的做法。
「市象」獲悉,近期螞蟻集團内部也在深入思考是否可以借鑑這一模式,考慮将業務層面的需求與外部最優秀的模型(比如 DeepSeek R1)結合,進行靈活部署。盡管螞蟻集團本身也擁有自研的百靈大模型和金融大模型。
這樣的思考正在許多大廠内部悄然展開。「市象」獲悉,百度在接入 DeepSeek R1 後,盡管内部有争議,但也有聲音認為:" 這才是對的,廠長之前卷應用的思路沒錯,只是戰術不對。卷應用最終得依賴最強的模型,跑赢大盤業務線本來就不必非得跟自家模型綁死,哪個對業務更好用就用哪個。"
實際上,早在此前就有業内人士提出過類似的觀點。據《晚點》報道,MiniMax 創始人闫俊傑在今年 1 月中旬曾透露,AI 行業過去存在一個誤區:" 認為用戶越多,模型能力提升越快 ",但實際上,二者并沒有直接關系。
" 技術就是要不斷提升上限;而產品的目的不是讓模型變好,它就是一個商業化產品,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怎麼更好滿足用戶。"
目前還不清楚阿裡和字節是否會有類似的動作。不過,在字節内部,已經有員工開始讨論:" 豆包什麼時候接入 DeepSeek?"
02 元寶 " 颠覆 " 微信?
值得關注的是,微信 AI 搜索上線灰度測試不到一天,因伺服器繁忙無法正常使用。随後騰訊方面表示,尚未被灰度到 AI 搜索的用戶,進入微信搜索,将有機會在頁面中看到 " 下載元寶(體驗 DeepSeek-R1)"。
騰訊的表述這一動作的邏輯是," 目前資源緊張,為了讓大家更快、更穩定地體驗到 DeepSeek,騰訊内部緊急協調部署,調用元寶來支持、方便更多用戶使用。"
但這頗似 2018 年微信為騰訊旗下短視頻創作平台微視的導流動作。當時,微信朋友圈拍攝菜單内置了一個 " 用微視拍攝 " 的限時推廣入口。因此,在微信這次的產品調整後,一些業内人士普遍的反應是:" 又一次常規的導流動作?"
對此,有接近騰訊的人士對「市象」表示,客觀來說,确實存在資源限制的因素。" 搜一搜想嘗試接入 DeepSeek 來豐富搜索結果,和之前接混元的思路是類似的,但架不住大家的熱情太高,卡資源實在不夠了。"
據《财新》報道,騰訊内部人士稱,微信 AI 搜索新功能測試開放用戶數 " 極少 ",但調用量依舊產生了巨大的算力消耗,出現伺服器繁忙,無法完成請求的情況。騰訊内部緊急開會确定将相關搜索需求轉向聊天機器人元寶:" 滿足強需求的用戶使用。"
不過,據「市象」了解,上述動作背後其實蘊藏着更多的產品決策,并非僅僅是算力不足的問題。
一個細節是,在《衛夕指北》那篇得到騰訊内部人士所認可的文章中提及——這次 DeepSeek 的接入微信搜索,從產品層面準備之倉促,就好像是" 用透明膠将 DeepSeek 粘到了微信搜索上 "。
從產品體驗上看,這次 DeepSeek 接入微信搜索的效果确實一般——不支持多輪搜索、沒有檔案上傳功能、未接入個人數據、沒有融入關系鏈,也沒有和其他功能進行聯動。
基于這些限制,衛夕得出的結論是," 最大的可能性是團隊想低調地快速練兵,以獲得反饋。"
但或許并不全是這樣。一名從事搜索的騰訊員工給出的洞察是:" 從搜索角度看,微信的 AI 搜索不能不做,也不能做的很好,如果将大量流量轉到 AI 搜索對話上,會影響商業變現,這只是給用戶提供一種新的搜索體驗,但是不能革自家的命。"
不是不想,實為不能。
這個論點是站得住腳的。根據微信公開課所披露的數據,微信搜一搜月活躍用戶已達到 8 億,搜一搜已成為連接用戶與内容、服務的橋梁。這使得它在微信生态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雖然微信搜索接入 DeepSeek 後,獲得了不少用戶的青睐,但從目前的搜索展現來看,确實存在破壞搜一搜生态價值的風險。這其實也是百度正在面臨的 AI 搜索如何貨币化的問題。
那麼,邏輯就很順了。除了算力問題外,微信搜索因為生态價值現階段不可能完全轉型為 AI 搜索,但元寶可以大搞搜索,做大。
實際上,近日騰訊 PCG" 信息平台與服務線 " 旗下,浏覽器等部分 C 端產品調整至 CSIG,也間接預示着元寶得到了集團層面的更多重視。
最後要給元寶提個醒:随着用戶量的快速增長,負面產品體驗也開始顯現。此前,元寶的檢索信息源主要依賴于公眾号文章,盡管公眾号沉澱了大量優質内容,但現如今,已經有用戶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元寶的數據源過于單一,缺乏多元化。這可能會限制元寶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