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強制配儲,終于休矣,歡迎閱讀。
文 | 華夏能源網
争議多年的 " 強制配儲 ",終于被中央檔案叫停。
2 月 9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主旨是關于新能源電力入市交易,不過在檔案末尾部分卻言簡意赅地寫明一句:" 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攤費用,不得将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 "。
這意味着,已經實行了近 8 年之久的,自下而上的、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強制配儲,被中央政策法規明确叫停了。
2017 年,青海省發改委印發《2017 年度風電開發建設方案》,要求列入規劃年度開發的風電項目按照規模的 10% 配套建設儲電裝置。以該檔案的發布為标志,此後數年間尤其是 " 雙碳 " 目标提出後,先後有 20 多個省區市紛紛效仿跟進強制配儲。
強制配儲刺激了儲能裝機的狂飙突進。截止 2024 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達到 7376 萬千瓦,是 2021 年國家能源局确定的 2025 年裝機目标的兩倍多。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大幅增加了風電光伏電站投資成本,電站業主對強制配儲意見很大。
《通知》檔案的發出,在儲能行業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彈,在行業内外引起了強烈關注和熱烈讨論。這對儲能以及整個新能源行業,将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儲能設備企業體感如何?電力央國企又作何反應?此前明文規定、大力推動強制配儲的地方政府将如何反應?
叫停強制配儲,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然而,風起于青萍之末,國家能源局叫停強制配儲并非一時興起,相關決策早有蛛絲馬迹,只是種種迹象都被裝機興頭正濃的各方有意無意忽視了。
如今,政策正式落地,是時候正視問題并及時做出應對了。
風起于青萍之末
早在一年前,2024 年春節前後,一則 " 五大六小國央企發電集團因收益率不行而停止锂電儲能項目 " 的傳言就在圈子裡持續發酵,并在儲能業内燃爆。傳言之下,有業内人士直言," 如果真是這樣,儲能企業就真的完犢子了 "。
這期間,盡管各地新能源項目招投标中強制配儲依然故我,但是奇怪的是,沒有一家電力央企出面證實或者證偽該傳言。
如果說 " 五大六小 " 電力央企對強制配儲的真實态度一直是秘而不宣的話,那麼,學界大佬由于手中掌握了強制配儲的真實運行數據,因而從不憚于直率表達。
2023 年 9 月,在第十屆中國國際光儲充大會上,針對泛濫業界的 " 源網荷儲 " 概念,南方電網專家委員會專職委員鄭耀東使用了一個比喻類比說法稱,電源、電網、負荷、儲能四者根本就不是同一量級," 可能源網荷是一号字,儲能就變成 14 号字了 "。
解決風光消納難題,相比強制配儲,鄭耀東更傾向于強化電網調度這條道路。
與鄭耀東觀點異曲同工,另一業界大佬——中國工程院院士、新能源電力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劉吉臻,同樣對強制配儲的效果表達了強烈質疑。在 2023 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上,劉吉臻院士發表主旨演講抛出其關于儲能的核心觀點—— " 儲能不是萬能的 "。
對于儲能對電力系統的調節作用,劉院士用了一個比喻類比說,截至目前,儲能就相當于長江水弄了幾個礦泉水桶(去儲水),沒有起到什麼大的作用。
劉院士表示,他親自帶隊考察了不下 5 個儲能電站,每到一個電站,劉院士都向電站方索要最近幾個月的調峰運行數據。然而很尴尬的是,電站方根本就調不出來數據。
國家層面的儲能調節應用數據,也佐證了劉吉臻院士對儲能作用的判斷。
華夏能源網 & 華夏儲能注意到,國家能源局在 2024 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提到,2024 年 1 月至 8 月,全國 5800 萬千瓦的新型儲能,累計充放電量約 260 億千瓦時。
那麼,據此粗略推算,5800 萬千瓦的新型儲能全年可實現累計充放電量 400 億千瓦時左右,如果單獨計算儲能放電調峰的電量,大概不到 200 億千瓦時。
2024 年,中國 14.1 億千瓦的風光裝機,年發電量為 1.35 萬億度。如果 5800 萬千瓦儲能貢獻了不足 200 億千瓦時的調峰電量的話,這相當于風光新能源每發電 70 度,儲能才存儲起來 1 度電。七十分之一,儲能的作用以及經濟性顯然都存疑。
劉吉臻院士還披露稱,國務院領導以及有關部門,從 2023 年 5 月份以來,僅就儲能產業的态勢、發展的前景分析、面臨的問題瓶頸以及對策,已經兩次委托中國工程院來提供研究報告。劉院士主持了研究報告的起草工作,該報告後來上呈給了中央。
報告呈遞給中央後,2024 年 2 月 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術與我國的能源安全進行集體學習。劉吉臻院士在會上就該問題進行講解,提出工作建議。中央領導同志認真聽取他的意見被,并進行了讨論。
從上述行業專家和政府領導的态度看,對強制配儲來調峰的做法是持有保留意見的,至少是沒有給予積極支持和鼓勵。這麼來看,強制配儲只是早晚的事情,需要的只是一個合适的時機。
叫停強制配儲影響幾何?
當然,中央僅是叫停了強制配儲,這與強制配儲的低效與經濟性不佳息息相關,但這并不意味着中央反對建設儲能。
1 月 6 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 2025-2027 年 ) 》,提出了力挺新型儲能的幾項措施:一是針對配儲 " 建而不調 ",強調 " 優先調度新型儲能 " 以及 " 應調盡調 ";二是強調優化新型儲能的充放電價差機制,讓它有錢可賺;三是罕見提出 " 建立市場化容量補償機制 "。
事實上,中央對儲能發展是鼎力支持的。只要不強制,儲能發展,上不封頂;中央反對的是強制配儲。因為連續多年的實踐業已表明,強制配儲弊大于利。
而叫停強制配儲,受影響最直接也最大的是三方:一是大卷產能、赤壁鏖兵的儲能企業,二是雄心萬丈、大上裝機的地方政府,三是騎虎難下、十分難熬的電力央國企。儲能企業後面再談,先說地方政府和電力央國企。
就在叫停強制配儲的《通知》發布的前幾天,2 月 5 日,廣東省發改委印發《廣東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報告(2023-2024)》,針對新型儲能的強制配儲仍為一大主要内容。
廣東政策要求,2025 年及以後首次并網的海上風電、陸上風電和裝機容量大于 3 萬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按照不低于發電裝機容量的 10%、時長 2 小時配置新型儲能。
與廣東一樣,希望在本地大量上馬儲能項目的大有省在。那麼,國家能源局叫停強制配儲之後,地方政府将如何反應?肯定是不能再搞強制了,但是地方政府仍會一如既往鼓勵和支持儲能項目落地,既然不能強制,那給的 " 胡蘿卜 " 就要足夠甜,諸如調用、電價機制、容量補償機制,鼓勵和支持的政策力度必然會加大。
然後就是電力央國企的反應了。
" 雙碳 " 目标提出後,電力央國企為完成新能源裝機政治任務,曾一度積極搶灘登陸以争奪新能源開發指标,在這一過程中,甚至被地方政府以及電網 " 揩油 " 也在所不惜。
五大發電央企的某企業,斥資 45 億元,在青海建了一個 100 萬千瓦的光伏電站項目。為了拿下該項目,該央企爽快答應地方政府的產能配套以及捐錢建學校、修路。當電網公司提出特高壓輸送新能源電壓失穩、衝擊電網安全之後,該央企又斥資 2 億元加裝調相機。
相比于每個項目都要強制配儲的硬性成本,上述或有費用也許都是一些 " 小錢 "。
正是由于前期在強制配儲條件下大幹快上風光新能源項目,然後又遭遇新能源罕見的低電價和棄風棄光,振成内傷的 " 五大六小 " 發電央企,對新能源資產以及後續的新能源項目開發,已是意興闌珊。
受收益預期下降影響,2024 年下半年以來,央國企旗下已有 30 餘家新能源企業拋售光伏電站。而前不久,某投資商手中西北某省 GW 級光伏開發指标,接觸了多家央國企竟無一願意接手。有央企内部人士直言不諱稱:目前光伏指标已經 " 爛大街了 ",越來越多的新能源項目,内部過會都過不了。
叫停強制配儲,時來風送滕王閣,成本下降後電力央國企新能源項目開發當會重燃信心。就算面對此前強制配儲的地方政府,電力央國企的腰杆子也硬實多了,該大膽說不就直接說不,算得過賬來要配儲也是操之在我。
儲能企業壓力山大
儲能新規無疑将深刻影響地方政府以及電力央國企的行為模式,然而叫停強制配儲,最直接感受到壓力的還是儲能裝備制造企業。
目前有一種說法,叫停強制配儲政策将利好儲能企業,取消強制配儲反而能讓儲能裝機更大規模增長,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叫停強制配儲後,儲能當然仍有機會取得更大的發展,但是那是現實需要以及其他儲能配套政策所激發出來的效果,不可能是取消強制配儲這一條政策帶來的。
叫停強制配儲後,在目前所有的儲能細分賽道中,大儲尤其是集中式新能源測的強制配儲,肯定是要涼涼了,最起碼中短期内是這樣。電力央國企是要計算儲能的收益的,只產生成本而不產生效益的事情,在叫停強制配儲之後,電力央國企是不會再奮不顧身去做了。
而在中國目前的全部儲能裝機中,新能源強制配儲幾乎是占據了半壁江山。叫停強制配儲後,即令這半壁江山只折損五六成,那影響也仍然是巨大的。這一過程中,将會有多少儲能裝備制造企業折戟沉沙?
原本強制配儲下,電力央國企視配儲為拿到新能源指标的路條,對配儲的實際調節作用根本就不報多大的希望,設備招投标也是價低者得。這一機制下,那些成本低廉、粗制濫造、能夠低價競标的儲能企業很容易拿到訂單,業内稱其為 " 劣币驅逐良币 "。強制配儲取消後,這一部分儲能企業似乎可以 " 洗洗睡了 "。
從 " 劣币驅逐良币 " 到劣币退出市場,這恰恰是大浪淘沙、市場更新創新的過程,低效產能和無效裝機不去,優質產能和高效裝機難來。從這一角度來加以審視,能源局叫停最為低效的強制配儲,倒逼儲能技術創新、倒逼儲能裝機效率和經濟性更新,可說是為未來的儲能高質量發展打開了一道生門。
叫停新能源強制配儲、大儲側的深刻調整,或許還将為用戶側配儲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在中國目前所有的儲能細分賽道中,發展最為良性的要數工商業配儲。工商企業自己建設光伏,同時配備儲能,白天用不了的光電,儲能儲存起來,晚上放電。工商業終端電價尤其是晚高峰期間很高,因而工商業配儲效益有保障,比如浙江工商企業配儲,兩充兩放能夠實現 1.1 元以上的儲能價差。
新能源強制配儲取消後,地方政府、儲能企業以及風光項目建設方會将更多目光投向用戶側儲能,畢竟用戶側儲能是最高效的,經濟性也最好。儲能企業創新技術和產品,地方政府出台鼓勵政策,風光項目建設方自主探索與嘗試,用戶側儲能就此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最關鍵的是,取消行政化強制措施之後,這一發展高峰是健康良性的。
儲能的發展和應用,有廣泛天地。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表明,2024 年,8.9 億千瓦的光伏裝機,總發電量是 4200 億度;而 2023 年,6.2 億千瓦的光伏裝機,總發電量是 5800 億度。為什麼光伏裝機大增了 2.7 億千瓦,發電量卻不增反降了?如此規模的棄光棄電下,儲能當然是有大展拳腳的空間的。
儲能肯定要大發展,但是以往儲能發展的模式可能是存在嚴重問題的,有裝機、無效益。儲能要走上高質量發展的軌道,反思績效,轉換模式,取消強制配儲正是最有價值的一個動作,也是一個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