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印刷OLED量產在即,中尺寸顯示設備進入“迭代期”,歡迎閱讀。
還記得 2018 年前後,手機圈還在讨論 "OLED、LCD 哪個才會成為業界主流?" 站在當時的角度看,兩種技術互有優勢,OLED 輕薄、省電、顯示效果更好,LCD 便宜、成熟、使用壽命和護眼方面更加完善。
但時間已經充分證明了,OLED 最終依靠 " 長板更長、短板漸短 " 并且更具靈活塑造能力的優勢,最終成為了手機螢幕的首選。數據顯示,柔性 OLED 面板出貨量從 2016 年的 0.46 億片到 2019 年已經增長了約 6 倍,達到 2.02 億片,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潛力,LCD 面板方面則逐年呈下降趨勢。
到了 2023 年,OLED 螢幕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滲透率進一步提升,達到 50.8%,钛媒體 APP 注意到,中高端智能手機中,OLED 螢幕的使用比例尤其高,幾乎已經成為 " 标配 "。根據集邦咨詢的數據,在售價 250 美元(約 1780 元)以上的智能手機中,使用 OLED 螢幕的比例達到了 94%,并且其占比還在逐年上升當中。
從小屏起手,OLED 如何成為 " 潛力技術 "?
而類似的故事,近一兩年也開始在筆記本、平板電腦乃至顯示器中上演,不可否認的是,OLED 高對比度、高色網域顯示特性配合更薄、更省電的特性,也确實與這些產品有着比較高的契合度。
從 OLED 螢幕在智能硬體上量產的時間來看,手機領網域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8 年,在諾基亞 N85 上已經搭載了一塊 2.6 英寸的 OLED 顯示屏。而直到 2016 年,OLED 螢幕才分别由聯想 ThinkPad X1 Yoga、戴爾 UltraSharp UP3017Q 的發布分别實現在筆記本和顯示器領網域的首發。
OLED 能夠在智能手機上快速普及,除了產業鏈成熟時間更早以外,更多的原因還是如開篇所說的 " 技術特性下來的體驗優勢 ",首先,OLED 螢幕采用自發光技術,這意味着每個像素點都能夠獨立控制自己的亮度,從而實現高度對比度和純黑的顯示效果。這種自發光特性還允許 OLED 螢幕在顯示黑色或暗色内容時關閉部分像素,從而節省電量。
其次,OLED 螢幕的結構更為簡單,因為它不需要 LCD 螢幕那樣的背光源和復雜的光導系統。這使得 OLED 螢幕可以設計得更薄,有助于智能手機實現更輕薄的機身設計。同時,OLED 螢幕的柔性特質也為手機設計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使得曲面屏和折疊屏等創新設計成為可能。
此外,OLED 螢幕的響應時間遠快于 LCD、LED 螢幕,這使得它們在顯示快速動态畫面時更為流暢,幾乎沒有拖影現象,這對于觀看視頻和玩遊戲等應用場景非常有優勢。OLED 螢幕還提供了更廣的視角,用戶從不同角度觀看螢幕時,都能獲得一致的影像質量和色彩表現。
綜上所述,OLED 螢幕因其高對比度、輕薄設計、低功耗、快速響應和廣視角等特性,在智能手機領網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印刷 OLED 技術出現,TCL 華星打破 " 高成本 " 門檻
反觀中型顯示設備,經過幾年時間發展,現階段 OLED 依然沒有迎來大規模爆發,背後的原因也很直接:受限于生產成本。
簡單來說,更加成熟的工藝配合由規模化帶來的材料成本降低,讓 LCD 螢幕在成本上對比 OLED 螢幕會更低一些,要知道,兩種技術的量產時間相差了整整 36 年。成本差異反饋到市場端和用戶感知層面,就是現階段搭載 OLED 螢幕的,普遍是售價較高的且定位更加專業的高端產品。
只不過,因成本問題導致的普及困難,可能會随着 " 印刷 OLED 技術 " 的出現,逐漸被打破。正如 TCL 華星印刷 OLED 中心的中心長曹蔚然博士所說:" 印刷 OLED 技術相比傳統的 OLED 螢幕制造方式,在節省成本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我們接下來也會朝着成本低的方向去走,通過加速規模化、擴大應用面等方式,讓 TCL 華星在 OLED 螢幕供應上獲得更大市場份額。"
之所以 TCL 華星采用的印刷 OLED 技術能夠降低成本,钛媒體 APP 了解到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首先是在生產的流程上,相較于傳統 OLED 螢幕產線,印刷 OLED 不再需要大範圍的真空環境,因此真空設備本身的投資會少很多。
其次,則是在 OLED 螢幕生產的蒸鍍環節,相對傳統 OLED 生產只有 30% 的發光材料利用率,印刷 OLED 技術由于可以實現将發光材料的利用率提升至 90%,也有助于螢幕生產成本的下降。也正是由于印刷 OLED 技術存在諸多優勢,包括 TCL 華星在内的幾個頭部顯示螢幕上遊供應商,都在積極部署這一技術,而 TCL 華星,則有望實現率先量產。
曹蔚然提到:"TCL 華星對印刷 OLED 技術的研發部署,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到今年為止,我們已經把 5.5 代產線建設起來了,并且產線已經在為接下來的量產做準備。目前,我們的第一個產品正在產線裡面試產,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可能到今年年底之前,第一個產品就會實現量產。"。
首款由印刷 OLED 作為螢幕生產工藝產品的形态,将會是 " 醫用設備顯示屏 "。" 通常在超聲、CT 等設備上,都會看到醫療螢幕,我們選這類螢幕的第一個原因,是它的規格比較高,尤其是對色彩、亮度等有比較高的要求,很契合 OLED 螢幕的特性,第二個,則是考慮到它的需求量沒有那麼大,适合現階段處于試產狀态的產線進行供應。" 曹蔚然說到。
經過钛媒體 APP 翻閱相關資料,通常超聲設備、CT 掃描器的螢幕尺寸在 14~25 英寸左右,除了這些設備,支持 DICOM PART14 标準,具備調整 DICOM 标準曲線能力的醫用顯示器,同樣也在這個尺寸區間。
如果以此作為依據,消費級產品中,筆記型電腦是最符合該螢幕尺寸段的終端產品,平板電腦、顯示器則能夠實現部分覆蓋。對于 TCL 華星而言,印刷 OLED 產線的成熟,将與現有适合生產手機螢幕的小尺寸 OLED 產線形成互補關系,從而實現對中小尺寸 OLED 螢幕供應能力的全面覆蓋。
除了 TCL 華星以外,據央視财經報道,由于集團整體業績未達預期,韓國三星電子最近啟動了業務架構的調整,其中半導體部門決定全面退出發光二極管(LED)業務。這一決定标志着繼 2020 年 LG 電子退出後,韓國兩大電子企業都退出了 LED 業務。
此前,三星電子主要生產和銷售電視、智能手機閃光燈等用途的 LED 產品。随着業務範圍的收縮,三星預計也将會繼續加大 OLED 領網域的投入。
站在產業端來看,OLED 螢幕所具備的應用潛力是被業内持續看好的,而由印刷 OLED 技術帶來的成本降低,也會很快輻射至更多品類當中,可以預見的是,在順利完成試產後,随着規模化、成熟度的不斷提升,TCL 華星帶來的印刷 OLED 技術,将很快會在消費級市場中嶄露頭角,已經在手機中上演過的 "OLED 螢幕迭代風潮 " 即将再次上演。(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 作者 / 鄧劍雲 編輯 / 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