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相比少女樂隊,我更喜歡平凡勵志的《金牌得主》,歡迎閱讀。
這種每周一次的治愈感愈發珍貴。
今年播出的番劇裡,我完整看完的只有一部《金牌得主》。
這是一部講花樣滑冰的運動番,主角大體上有兩位,分别是熱愛花滑的結束祈,以及她的滑冰教練明浦路司,故事簡單來說是熱愛滑冰的兩人因機緣巧合相遇,二人一同努力,從零開始一步步登上全國大賽。
最初,我看《金牌得主》其實是衝着林友樹的配樂來的。我的歌單裡有不少林友樹的作品,他在運動番上的發揮一直很穩定。運動番的樂曲往往是積極振奮的風格偏多,比較對我的口味。雖然一直沒看過《排球少年》《強風吹拂》,我還是能把他們的 OST 拿出來循環幾個月。
這部番在同期作品裡的讨論度不高。原因很多:運動番本身的閱聽人有限,旁邊還有個占據了瘋狂星期四的《頌樂人偶》,總有種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沾的惋惜。
不過比起《頌樂人偶》這種客觀的撞檔期因素,《金牌得主》最大的問題還是人們對制作它的 ENGI 實在沒信心,這家動畫公司之前負責的動畫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不少人當時就感嘆《金牌得主》攤上這樣的公司也是 " 慘遭動畫化 "。
除了《金牌得主》其餘的作品風評幾乎都是慘不忍睹
《金牌得主》的前幾集無功無過,直到第四、五集上演了幾場高質量花滑演出後,大家一下子開始對 ENGI 刮目相看,包括我自己也有種預感,如果沒有這兩集的演出,我大概率會中途棄番。
按 ENGI 的說法,他們為了展現花樣滑冰的魅力,先是用動捕錄下真人的花滑流程,再靠着三渲二的手法讓畫面保持流暢,避開了作畫幀數不足等一類工期問題。
《金牌得主》化解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看不懂花滑。每年的冬奧會我也會看幾場滑冰比賽,但除了說 " 選手的平衡性很強 " 以外,很難看出選手動作的精妙之處。
相比之下,動畫則是配合選手的動作,呈現了現實中肯定看不到的鏡頭,就算不懂這些動作的技術難度,也能像欣賞舞蹈一樣,搭着音樂感受舞者的律動,非常賞心悅目。
動畫大獲好評後,原作者鶴舞墨魚太的廚力故事也成了另一樁美談。鶴舞墨魚太非常喜歡《偶像大師 : 灰姑娘女孩》裡的龍崎薰,因此成了龍崎薰的配音演員春濑夏美的鐵粉,還在 7 年前表示要為此畫一部漫畫,動畫化之後請春濑來配音。
鶴舞墨魚太後來創作出這部可以說因春濑而誕生的《金牌得主》,也如願請到了偶像為主角配音。
《金牌得主》的劇情也很純粹——行動不看早晚,努力終有回報。故事裡的兩個主角同病相憐,兩人都有令人驚嘆的滑冰天賦,但都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施展才華的黃金時間,但兩人的選擇卻又出奇的一致——不去怨天尤人,而是認清現實繼續努力,這種簡單的主旋律深得我心。
《金牌得主》沒有太多的插科打诨,大部分情節都很有信息量,能把更多的篇幅騰出來交代人物的失敗與成長,涉及到成長的挫折時基本一集就交代清楚,基本每集結尾主角們都有所進步,能自信地暗示 " 我準備好下一集繼續進步了 ",不會有那種一直吊着觀眾的無力感,每周看完我的心情都會很好。
不看确實一天難受,但這次看了終于不會難受一周
非要說這動畫唯一的不足,可能是和朋友沒什麼可聊。這種避開大眾話題的感覺也讓我想起了老家的上學時光——大家都在玩手遊的時候我卻在鼓搗主機,雖然都各有樂趣,但我橫豎接不上大家的話題,也沒人能聽懂我在玩什麼。
我對這種情況現在更多的還是淡然,也不會像小孩子一樣去争個高低,最重要的還是只要大家能收獲自己的快樂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