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這屆職人,工作生活都在乎,歡迎閱讀。
01 這屆職人
37 歲這一年,滬漂胡尕峰主動選擇離開大廠。
告别了長達十年的互聯網工作,放棄了阿裡 P7 的 title 以及年入百萬的生活保障,他竟感受到了以前從未有過的自由——再也不需要每天面對着枯燥的數據,提出沒有盡頭的需求,接二連三地參與會議,讨論,復盤。
此後的兩年,胡尕峰用自行車送過外賣,去宜家賣過窗簾,也當過待業在家的全職爸爸——每天早上叫醒女兒,做好早飯,倆人一起拍張合照,然後開車送她上學。現在,他正和合夥人嘗試親子自然美育創業——在天氣好的時候,帶小朋友們去花園裡認識花花草草。
生存壓力當然有,比如他的收入和時間付出不成正比;年齡危機也很難克服,做這些工作,很大原因是他很難在求職 APP 上找到一份好工作。但這些全新的嘗試,讓他意識到原來人的生活可以不必過得循規蹈矩,人的價值也可以不用拿賺了多少錢,做了什麼工作來評判。
《機智的監獄生活》劇照,圖源網絡
在「後浪研究所」過往的報道中,你可以看到一群和胡尕峰一樣的人—— 29 歲的西西在被大廠裁員後,沒有選擇重返職場,而是去當地的網紅街上擺攤賣冰箱貼,她每天打交道的,不再是辦公軟體中的虛拟頭像,而是活生生的人,她覺得自己實現了 " 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曾經在房地產公司做策劃的康妮,也在意識到自己都在加班做着無意義的 " 狗屁工作 " 後,選擇離開這一高壓的職場環境,去到一家運動品牌店做店員,她覺得自己真正實現了 work life balance……
這些擔任某種職位并擁有專業經驗和技能的人,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職人。當越來越多的 Z 世代離開 " 校園 ",擠進一、二線城市的職場崗位裡,職人這一群體也随之愈發龐大。
有些不同的是,這屆職人所追求的已然與傳統職人截然相反——那些電視劇裡經常上演的,西裝革履的,光鮮亮麗的,每天在格子間裡吹空調的生活,未必是他們的第一選擇;那些老一輩憑人生經驗建議去的,能吃一輩子的鐵飯碗,也未必是他們的理想工作。
他們旗幟鮮明地聲讨枯燥、重復且無法帶來價值感的工作,他們更忠于内心的選擇與精神的自洽。直白點講,就是不止要生存,也要生活。
被調侃為 " 職場第一摸魚網站 " 的知乎,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變化。
一方面,知乎的用戶普遍是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 18-40 歲年輕人,這與職人群體高度吻合。另一方面,通過知乎的站内數據統計,這群年輕人在知乎上關注的點已不僅僅是職場發展,财富自由,股市陽春,還有健康,戶外,消費……
基于此,知乎決定做點什麼。
先是在一個月前的 "2023 知乎發現大會 " 上提出了 " 職人 " 這一概念,宣布知乎的目标核心用戶人群就是職人群體,同時也為這一群體量身打造了專業認證體系,憑借着他們在工作領網域與興趣愛好上的豐富經驗,給更多職人提供更新打怪的人生攻略。
這個 5 月,知乎又在 15 日推出了 "515 職人節 ",一個為 " 新職人 " 打造的專屬節日。不僅僅是 5 月有着勞動節,更是 " 我要自我 " 的諧音表達。
第一個職人節,知乎推出了 " 職人紀錄片 "、實用職場手冊 " 新職人密檔 "、線上主題活動、圓桌直播,和深夜酒館等線上線下一系列活動,既貼合上了新職人當下的狀态與變化,讓職人群體產生共鳴,又為這一群體提供了一些關于後疫情時代的彷徨與茫然的解決方案。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 職人對于知乎來講就是一個增量。當他的心态,社會狀态,人生狀态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得去跟着他走。" 知乎戰略副總裁張寧這麼解釋," 我們去看過去幾年的統計數據,坦白說就業人口其實都不漲了,但新職人這個群體,或者說先進制造業加服務業這個群體,每年占比絕對值都增長一到兩個百分點。而且我相信在產業更新政策下,增長速度應該更快,一定是這個方向。"
" 如果前幾年各個平台都在講 Z 世代的話,我自己的一個預判就是這個詞會被新職人替換掉。"張寧判斷到。
02 工作生活都在乎
知乎上圍繞着生活的讨論越來越多了。
五月天演唱會一票難求,淄博燒烤專列人滿為患,特種兵式旅遊行程圖席卷社交媒體,這些近期年輕人熱議的生活話題,也能知乎上掀起讨論。
斜杠女答主 @Hephz,就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今年 2 月在蘇州的特種兵之旅,住宿,交通,美食,景點,逐一記錄,她說,"特種兵旅遊也沒什麼不好啊,旅遊是一件豐儉由人的事。至少那一刻,和我站在加州海灘邊,站在大英博物館或者梵蒂岡大教堂裡,心情是一樣愉悅的。"
答主 @Joey 也在提問 " 大學生周末去淄博吃燒烤是不是智商稅 ?" 下,說自己對于淄博一系列迎客操作震驚了。從開專列,舉辦燒烤節,到整頓治安,安排配套裝務,Joey 感受到了什麼叫 " 好客山東 "。小小舉措背後的情緒價值遠比燒烤帶來的飽腹之欲要實在—— " 其實燒烤再好吃能好吃到哪去,附着在美食上的情感需要才是當代年輕人追求的根源。在這個人與資本的博弈日趨激烈的現在,我們更需要一些樸實原始的情感衝動。"
看着這些回答,曾經那個印象裡好像總在圍繞着學術、職場、專業等領網域進行讨論的知乎,有些變得不一樣了。
這次職人節的一系列活動與讨論,更是印證了知乎的這一變化。
首先是在紀錄片《這屆職人》中的主角選擇上,除了上文中我們提到的胡尕峰,其他三位分别是本職為遊戲策劃,兼職做喜劇演員的張秀宇;生小孩後,和老公結束北漂,回老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王轉蘭;以及博士畢業後進入社科院成為研究人員,同時為團課兼職教練的牛天。
知乎希望通過鏡頭,不只紀錄他們的職場故事,更要展現出這屆職人的态度變化——人生,不僅被工作雕塑。" 比如回老家種地的那一集,你會看出主角做出選擇的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孩子。" 張寧說。
王轉蘭一家,圖源知乎紀錄片《這屆職人》
這種态度甚至在現實中也出現了映射——張寧最近剛批了一個離職申請,原因是 " 想要回老家生活 "。他又想到去年,有位同學也決定離開北京回東北,目的是要離父母近一些。
起初,他還覺得詫異。生活得好好的,怎麼突然就決定離開了?當做出同樣決定的職人越來越多,張寧意識到,原來新職人的追求早已不再是過去那種 " 一定要當人上人,要削尖腦袋吞掉千軍萬馬 ",更多是 " 讓整個人生、家庭更好地去成長和發展,他能從中得到更強的一個獲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能夠更好的去愛和被愛 "。
張寧自身對此也有感悟。" 過去我們讨論職人,大家第一個想法就是職場,但實際上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個挺大的問題,是如何在處理好工作的同時,還把一些重要的關系處理好,比如我的家人,我的愛人,我怎麼去處理這個關系?"
這些身邊人的故事與自己的經歷,更是讓張寧對職人的理解更進一步," 我們不要把職人切成職場的概念,職人其實是一個完整的人。他要面臨喜怒哀樂,他有生死離别,他一定會有這些事兒。"
所以在圓桌讨論與話題征集中,讨論也不只是怎麼改簡歷,怎麼通過面試,怎麼升職加薪,怎麼完成 OKR ……更多的是怎麼 " 工作與生活都在乎 "。
在話題 # 職人上班這頓飯 # 下,你可以看到下班後喝什麼樣的酒,能緩解一天精神高度緊張下的疲憊;也能學會如何準備一份美味又便宜的便當,在午休時獲取短暫的喘息與慰藉;甚至可以參考," 吃着火鍋唱着歌,老板讓我回去加班 " 該怎麼應對。在 # 錢從哪裡來 # 圓桌讨論中,你也可以參考其他職人怎麼利用下班時間賺外快;有哪些副業有趣又賺錢;以及 35 歲之後的職人該怎麼辦。
這些生活類話題背後," 是人群在擴大,是用戶在成長,也是今天社會的反映。大家需要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狀态。"
更有誠意的,是知乎邀請了 65 位來自各領網域的知乎答主,一起打造了一部實用職場手冊 " 新職人密檔 " ——
新職人密檔,圖源網絡
從萌新時期的 " 社恐患者如何順利參與一場新人破冰活動?",到職場需要避雷的 " 遇到職場各種奇葩人,怎麼應對?",再到職場倦怠時 " 通勤路上聽什麼歌能緩解要上班的焦慮?",甚至是 " 職場發展必看的 16 本書 " ……答主們根據自身的經驗與優勢,用最細節的方式幫助職人拆解工作技巧和生活指南。
職人關注的,困惑的,亦或是渴望的,搞錢,求職,穿搭,通勤,美食,方方面面,知乎都替他們想到了。
" 我們希望用職人、新職人這個概念,把人聚起來,設身處地的去解決你的一些痛點的需求。" 張寧說。
03 社區最終是關于人的
一直以來,憑借着專業讨論,知乎吸引了大批擁有專業知識和獨特見解的創作者。所以第一次看到 " 職人 " 的概念,張寧和同事們都感嘆 " 這個詞的定義太适合知乎了 ",因為過去的十幾年裡,知乎服務得最好的一個人群,就是職人。
當新一代職人出現,知乎也要跟上他們的節奏。
過去打工摸魚時,打開知乎,我總是在浏覽那些娛樂化,情感化的内容,算是枯燥上班生活中為數不多的消遣與樂子。而這一次,作為畢業兩年,依舊在摸索職場生存法則的打工人,看着職人節活動下的相關回答,總有種莫名的陪伴感與安全感。
" 當年輕人從學校裡走出來進入到社會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去很好地幫助他解決很多的困惑,解決很多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是很關鍵。"張寧覺得這正是知乎要做的事情。
不可否認,互聯網社區平台競争的激烈,知乎是有危機感的。那該如何尋求新的突破?現階段,關注職人群體,就是知乎給出的答案。
" 可能前幾年的互聯網,大家都會想要出圈,其實知乎今天的狀态,我們希望比較聚焦。" 張寧講到。
不單單是聚焦在某一領網域。" 他接受了所有的教育,在一線城市摸爬滾打,最終逃離北上廣,回到鄉下,他腦子裡想的東西,肯定和之前不是一樣的。但他‘人’的身份是沒有變的。"
社區最終是關于人的,和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交流。張寧這麼認為。
為了這群人,知乎想要做的還不止這些——比如已經開始啟動的 " 好物 100" 企劃,這一次,知乎就打算圍繞着職人群體去做,通過那些已經拿到身份認證的職人們的分享,給職人更多可參考的,且具有說服力的好物推薦。
更進一步的,一貫以來堅持 " 讓每個人更好地分享知識經驗見解,并找到自己解答 " 的知乎,也希望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并關注 " 職人 " 這一群體,幫助職人群體解決各方面的需求與困惑," 它的社會價值很大。" 張寧說。
至于那些用戶中的非職人群體呢?
在張寧看來,他們都是職人群體的延伸。" 比如,大學生也非常關心就業的問題,也需要處理各種關系問題,學生群體到了年紀以後,還是會關注職人面臨的問題。我們圍繞着職人去做延伸,在這裡的職人讨論就可以輻射到他,也可以服務他。"
這一洞察正印證了張寧反復強調的 " 新職人是一個增量 "。而怎麼抓住這一增量,怎麼做這一群體各種各樣的關切,就是接下來知乎的戰略所在。
未來的知乎,對于職人來說,将不僅僅是尋求面試技巧,聊聊職場上的那些事兒,也是感受生活美好、肆意與分享細密幸福感的平台。
而新職人對于知乎來說,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