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淘汰賽中緊抓視窗期 自動駕駛公司扎堆IPO,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高飛昌 周信 在自動駕駛行業發展七八年後,多數自動駕駛公司的規模和估值來到了新階段,近期多家公司掀起一輪上市熱潮。
11 月 7 日,希迪智駕(湖南)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10 月份,地平線(9660.HK)和文遠知行(WRD.US)先後在港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再往前,黑芝麻智能(02533.HK)、速騰聚創(02498.HK)、如祺出行(09680.HK)已上市。
還有一大批自動駕駛企業在排隊上市的路上,Momenta 通過了中國證監會的境外上市備案程式;小馬智行 10 月 18 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 IPO 招股書;縱目科技折戟科創板後,今年 3 月份再轉戰衝刺港股 IPO;佑駕創新(MINIEYE)10 月底獲赴港上市備案通知書。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除了已經有明顯上市動作的自動駕駛公司,還有不少公司在為赴港或赴美上市做準備。自動駕駛公司上市潮的背後,是自動駕駛行業愈加激烈的淘汰賽,如何在競争中活下去,并進一步找到可落地的商業模式,仍是多數自動駕駛公司需要摸索的方向。
為何扎堆上市
國内自動駕駛公司之所以在今年下半年扎堆衝刺 IPO,其背後有多重因素。" 這些公司普遍成立于 2016 年前後,基本都成立了七八年以上,他們跟老股東籤訂的回購條款也基本都已到期。" 上海辰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劉煜冬對經濟觀察表示。
據了解,國内市場的股權投資,大多數投資方都會與創始團隊籤訂對賭協定,即被投資公司在約定期限内沒有達成如上市等條款時,創始團隊需回購投資人手裡的股份。" 回購條款的期限以 6 年的居多,第一輪投資協定籤的基本都是 6 年。" 劉煜冬說。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證券分析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人民币基金投資基本是六七年左右,美元基金也不大會超過十年,從自動駕駛發展至今,正好是一個投資周期。"
此外,在劉煜冬看來,港交所 18C 章程對特專科技公司的上市标準有所降低,同時自動駕駛公司在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後,收入規模和估值規模都已經到了一定體量,能夠滿足上市的需求,這也是自動駕駛公司扎堆上市的原因。
港交所 18C 章程對已商業化公司的預期市值要求是至少 60 億港元,未商業化的 100 億港元以上,對已商業化公司的特專科技業務收益要求是 2.5 億港元,未商業化的不作要求。以通過 18C 章程上市的黑芝麻智能為例,其雖然處于虧損狀态,但在 2021 年前其估值就超過 22 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高估值意味着公司的股票或股份能以更高的價格進行交易,也能吸引更多的潛在投資者或買家,增加了老股東找到合适交易對手的機會。黑芝麻智能自 2016 年成立,六年時間裡估值漲了超百倍。地平線經歷了七年的蓬勃成長在上市前估值上漲了 145%。
自動駕駛公司 " 缺錢 " 是尋求上市的主要原因。不管是已經上市還是沒上市的自動駕駛公司,基本都處于虧損狀态,絕大多數公司的自有資金以及創始團隊的資金,都不夠回購投資者手上的股份。因此,對于投資者和被投資者來說,上市是最實際的辦法。
以 10 月 28 日在中國證監會獲得境外上市備案、拟在港股上市的佑駕創新為例,截至去年年末,其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不到 2 億元,上市籌資迫在眉睫。
上市視窗期與淘汰賽同步
與自動駕駛上市潮同時進行的,是正在加速的行業淘汰賽。自動駕駛是一個極度重視研發投入的行業,但造血能力缺失又是自動駕駛公司普遍面臨的困境。因此,短期内無法實現盈利的自動自動駕駛公司,一旦沒有新資金注入便很難維持下去。
從今年初開始,成立于 2017 年的自動駕駛明星企業禾多科技被曝出欠薪、員工社保停繳,供應商催債等消息。3 月底,禾多科技高級副總裁、合夥人蔣京芳帶着團隊部分核心人員加入了知行科技。随後更是有消息稱,禾多科技創始人倪凱加入了四維圖新。
此外,汽車行業的 " 内卷 " 也波及到了自動駕駛公司。" 乘用車自動駕駛公司,即便做到 tier1(一級供應商)也不能盈利,除非是非常頭部的企業。" 劉煜冬表示,因為上遊的車企都不賺錢,下遊的供應商就更難賺錢。
高階智駕實力是自動駕駛公司當前比拼的核心能力。" 尤其是城市 NOA,到今天仍然是特别難的事情,現在還留在牌桌上、業務量比較大的,都是軟硬體、算法等各方面實力都很強的智駕公司。" 芯流智庫創始人楊健锴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現階段,很多智駕公司只是在假裝過得很好,實際上在乘用車領網域根本就幹不下去了。"
于是有些智駕公司開始發力甚至轉型向其他領網域。成立于 2013 年、致力于打造自動駕駛和高級汽車輔助駕駛的縱目科技,于今年 1 月推出了蠶叢機器人,将自動駕駛的智能移動性和儲能電池相結合,以打造分布式的智慧能源管理網絡。" 相比乘用車,工業和商用車等自動駕駛的場景,從商業模式和技術寬容度上都是更好的。" 劉煜冬說," 但場景有很強的壁壘,自動駕駛公司想轉型進來也沒那麼容易,就如同早年間大家都說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企業做 L2 輔助駕駛是降維打擊,結果被證明是偽命題,從 L4 降級到 L2,從來都沒有哪個公司做成功過。"" 現在還沒有達成全棧自研的能力,尤其是那些以自動泊車起家的智駕公司,它們注定要被淘汰出局,而且這個速度會很快,預計明年就能看到。" 楊健锴說。
未上市公司急尋 " 金主 "
伴随淘汰賽加速,自動駕駛的行業競争格局即将鎖定。目前,獨立自動駕駛公司的主要商業模式,是向乘用車企提供城市 NOA(智能駕駛導航輔助系統)解決方案。在城市 NOA 領網域,華為、Momenta、元戎啟行、卓馭科技、地平線等是較為知名的公司,但各家公司的業務側重點有所區别。
一些還未上市的自動駕駛公司則在積極尋求新的融資。10 月 28 日,輕舟智航宣布完成由逐鹿聚航基金投資的數億元人民币的 C+ 輪融資。11 月 5 日,元戎啟行宣布完成 1 億美元 C1 輪戰略融資。" 相較而言,元戎啟行的智駕技術在端到端大模型、算法迭代方面很強,這也是為什麼它獲得的融資額更多,也是為什麼長城汽車放棄‘嫡系’毫末智行的重要原因。" 上述證券分析師說。
毫末智行成立于 2019 年,定位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前身為長城汽車智能駕駛前瞻部,實控人為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毫末乘用車智能駕駛產品 HPilot 搭載在長城汽車超過 20 款車上。但毫末智行的智能化表現并不算亮眼,自去年開始,長城汽車引入元戎啟行作為其智駕方案供應商,魏牌全新藍山搭載了元戎啟行的智駕方案。
楊健锴認為,自動駕駛公司集中上市之後,自動駕駛行業将會迎來歷史性的十字路口,各公司的走向會快速分化,頭部和頭部之間、頭部和腰部之間都會出現巨大的分化,不管是從技術,還是從目前的營收狀況,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截至今年 7 月初,華為車 BU(事業單元)收入達到 100 億元。開源證券發布研報稱,預計華為車 BU2024 年總營收将達到 224.85 億元。作為對比,2023 年,地平線營收 15.52 億,文遠知行營收 4 億元,黑芝麻智能營收 3.1 億元,縱目科技營收 4.98 億元。
" 華為車 BU 明年營收能到 500 億,Momenta 預計明年營收 30 億元,預計地平線今年的營收 20 億元左右," 上述證券分析師表示,營收四五億元以下的企業,未來發展将困難重重。
當前,整車企業、國際 tier1 以及獨立自動駕駛公司,都在想方設法拓展更具商業潛力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這些行業玩家相互之間的關系除了競争,還有投資合作、抱團發展。楊健锴認為,對于一些腰部自動駕駛公司而言,未來可選擇的路有兩條:要麼抓緊融資、籌備上市,要麼抱住大财團、主流車企的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