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4個華人,統治了美國半導體半壁江山,歡迎閱讀。
作 者:一厘米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如果要挖掘全球的半導體行業,那麼少不了華人的身影。
從張忠謀開創台積電代工模式到尹志堯引領中微半導體設備突破,華人群體始終是推動半導體技術演進的重要力量。
過去 30 年,伴随亞太地區半導體產業鏈的深度整合與技術移民浪潮,一代代華人工程師在美國矽谷積澱起深厚的技術底蘊。
随着前段時間英特爾确定新 CEO 人選,美國四大半導體巨頭均迎來了華人掌舵者。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站在美國半導體背後的 4 位華人。
65 歲," 臨危受命 " 英特爾
(英特爾 CEO:陳立武)
3 月 18 日,65 歲的陳立武(Lip-Bu Tan)成為英特爾史上第一位華人 CEO。
能被英特爾選中的人,注定不簡單。他被稱為 " 芯片界的巴菲特 ",是美國科技圈人脈最廣的人,還對中國半導體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
1959 年,陳立武出生于馬來西亞,從小便跟着父母在新加坡生活。
年僅 16 歲的他就跳級考入南洋大學物理系,并用三年時間修完了本科學位。之後又取得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程碩士學位和舊金山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1987 年,28 歲的陳立武創立了華登國際,專注于早期階段的技術投資。
華登(Walden)取自梭羅的《瓦爾登湖》(Walden)。陳立武曾經表示,他的目标與梭羅一致—— " 逆勢而行,而不僅是追随潮流(Contrarian,rather than just following the trend)"。這也成為華登國際的投資哲學之一。
1993 年,華登國際進入中國大陸,成為最早一批涉足國内創投市場的外資機構之一。
華登國際在中國風險投資界率先構建了系統的方法論,早期投資科龍、創維、小天鵝等制造業項目,收獲頗豐。
後來又投資了很多芯片半導體企業,包括兆易創新、中芯國際、中微公司、矽力傑等,促進了中國半導體產業格局的重塑。
作為中芯國際的創始股東,陳立武曾擔任中芯國際董事超過 15 年,推動其科創板上市,為中芯國際發展貢獻良多。
如今,華登國際已從剛開始的 300 萬美元躍升至超過 30 億美元的累計資本管理規模,其投資的 500 餘家公司,超過 120 家是半導體行業。
正因此,陳立武被稱為 " 芯片創投教父 "。
2009 年,陳立武進入 Cadence 擔任董事會成員,後又因其出色表現被推舉為 Cadence 的首席執行官。
Cadence Design Systems(楷登電子)是一家專門從事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的軟體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設計自動化、半導體技術解決方案和設計服務供應商。
彼時,受金融危機衝擊,Cadence 股價全年狂跌 90%,岌岌可危。
陳立武接手後,執掌 Cadence 近 12 年,到 2022 年卸任時,公司股價在其任期内漲幅高達 3200%。
2022 年,陳立武獲得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頒發的羅伯特 · N · 諾伊斯獎,這也是半導體界的最高榮譽。
要說到與英特爾的緣分,2022 年陳立武就加入英特爾董事會,助力監督代工業務。
但是,陳立武與前英特爾 CEO 基辛格在發展策略上,包括員工規模、代工策略和工作文化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看法,最終決定在 2024 年 8 月離任英特爾董事會。
直到今年 3 月 12 日,英特爾宣布任命陳立武為新 CEO,英特爾 57 年迎來首位華人 CEO。
而這次任命,陳立武可謂是 " 臨危受命 "。
2024 财年,英特爾虧損約 192 億美元。在 " 費城半導體指數 " 中,2024 年英特爾是表現最差的股票,年内股價下挫 60%,估值回到 1990 年代水平。
任命消息公布後,英特爾股價大漲超過 15%,直接反映出投資者對陳立武領導能力的認可。
回看陳立武的經歷,他的成功離不開這幾點:
1. 技術創新與商業管理完美融合
在半導體行業,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而商業管理則是将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競争力的關鍵。陳立武既擁有深厚的技術背景,又具備卓越的商業管理才能,這使他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脫穎而出。
2. 卓越的領導力與執行力
陳立武強調 " 傾聽客戶需求 ",在 Cadence 期間通過定制化解決方案重塑企業競争力。
此外,他注重效率和務實作風,批評英特爾的官僚文化,主張裁員和優化管理結構。這表明他的領導風格強調執行力和效率,也是他被選中拯救英特爾的原因之一。
3. 廣泛的人脈與行業資源
2017 年,分析公司 Relationship Science 将陳立武評為科技業人脈最廣的高管,陳立武的權力分數達到滿分 100 分。
作為華登國際創始人,他投資了中芯國際、中微公司等 120 餘家半導體企業,并與台積電、英偉達等巨頭保持緊密合作,這将為英特爾拓展客戶和合作提供優勢。
4. 戰略眼光與資本運作能力
陳立武兼具工程師思維與投資人視角,擅長資本運作,對行業趨勢有着敏銳判斷。在英特爾,他提出聚焦 AI 和先進制程,推動技術路線圖,這需要精準的戰略布局和資金管理能力。
30 歲創業,10 年暴漲 300 倍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
相對于陳立武,黃仁勳的成長是典型的勵志叙事。
1963 年,黃仁勳出生于中國台灣台南,5 歲時全家移居泰國,9 歲時,他與哥哥被送往美國肯塔基州一所問題少年寄宿學校。
這段經歷充滿戲劇性:睡在爬滿蟑螂的床鋪、被年長學生霸凌、被迫打掃廁所,甚至學會抽煙和爬屋頂逃學生。
然而,在逆境中他形成了堅韌不拔、街頭鬥士般的心态。他說:"這也許算是我早期教育的一部分。我永遠不會主動挑事,但我也絕不會逃避任何事。"
1974 年全家正式移民美國後,黃仁勳在俄勒岡州公立學校展現出驚人天賦—— 15 歲獲全美乒乓球青年組季軍,16 歲跳級考入俄勒岡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系,後又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83 年,黃仁勳先後進入 AMD、LSI Logic 擔任芯片設計師。
在 LSI Logic,他從工程師轉崗銷售總監,既深入理解圖形處理芯片(GPU)的技術瓶頸,又洞悉市場需求斷層——當時的顯卡僅支持 2D 影像,且與聲卡、視頻解碼卡分立。
這段經歷讓他捕捉到兩個核心矛盾:圖形處理效率與計算機性能增長的失衡,以及硬體标準碎片化對開發者的束縛。
1993 年,30 歲的黃仁勳與兩位好友共同創立了英偉達,專注于圖形處理器研發。
1999 年,英偉達發布了其首款遊戲顯卡—— GeForce 256,這一產品的問世,标志着 GPU(圖形處理器)這一概念的誕生,其每秒 10 億次浮點運算能力徹底改寫了圖形處理規則。
2006 年,又推出 CUDA 平台,将 GPU 從圖形專用轉向通用并行計算。
黃仁勳力排眾議投入 15 年培育 CUDA 生态,甚至在 2012 年拒絕蘋果收購提議,這種長期主義在 AI 時代迎來爆發:2012 年 AlexNet 用 CUDA 加速訓練神經網絡,2022 年 ChatGPT 用 1 萬個英偉達的 GPU 進行訓練。
而且英偉達的 GPU 顯卡遭到科技大佬們的瘋搶,連馬斯克都感慨:" 獲取 GPU 比獲取毒品要難得多 "。
至此,英偉達完成從 " 遊戲顯卡商 " 到 "AI 基礎設施供應商 " 的蛻變,成為全球 AI 算力的核心供應商,市值從 2022 年的 3000 億美元飙升至 2025 年的 3 萬億美元,10 年暴漲 300 倍。
在黃仁勳的帶領下,英偉達不僅為 AI 研究提供算力支持,還積極布局自動駕駛、元宇宙、量子計算等前沿領網域。
英偉達的 DRIVE 平台為特斯拉、小鵬等車企提供技術支持;Omniverse 平台助力虛拟世界的構建與協作;H100 GPU 成為全球 AI 訓練的首選硬體。
復盤黃仁勳的成長之路,我們發現英偉達的成功離不開這幾個方面:
1. 技術遠見
早在 1993 年創立英偉達時,黃仁勳就預見到圖形芯片的通用計算潛力。2006 年,他力排眾議推出 CUDA 平台,将 GPU 從遊戲顯卡轉型為通用計算工具,為 AI 算力爆發奠定基礎。這一決策曾被嘲笑為 " 瘋狂 ",但最終成為英偉達市值突破 3 萬億美元的核心引擎。
2012 年,他觀察到神經網絡在 GPU 上的訓練速度優勢後,果斷将公司重心轉向 AI 芯片,這種技術嗅覺使英偉達抓住 ChatGPT 等大模型爆發的歷史性機遇。
2. " 光速決策 " 與扁平化組織
黃仁勳以 " 光速決策 " 著稱,曾要求團隊 " 周五決定轉型 AI 芯片,周一全員切換賽道 "。他推行扁平化管理,直接管理 60 名高管,并通過 " 每周五件事匯報 "" 白板會議 " 等機制打破官僚層級。這種風格使英偉達的研發周期比同行快 3 倍。
3. 硬核的領導風格
黃仁勳以 " 皮衣教主 " 的形象聞名,他的領導風格兼具技術極客的專注和商業領袖的果敢。他直言不諱、敢于冒險,被稱為 " 矽谷最硬核的 CEO"。
黃仁勳也以遵循不犯同樣錯誤的原則而聞名,他永遠在學習、思考和進步。
也許,這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在他看來,他能從廁所清潔工成為一家科技公司的部門老大的最大因素是,他願意并且能夠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同時能夠忍受比常人更多的痛苦。
帶領 ADM 走出泥潭,股價暴漲 50 倍
(AMD 董事長:蘇姿豐)
科技圈有這樣一位神秘的女性,很多人親切地稱她為 " 蘇媽 "。
作為 AMD(超威半導體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她手腕強硬,硬剛英特爾、英偉達兩大芯片巨頭,讓眾多平民玩家用上了性價比最高的電腦。
她就是蘇姿豐。
1969 年,蘇姿豐出生于中國台灣台南,3 歲随父母移民美國。
與一般喜歡玩芭比娃娃的女生不一樣,小時候的蘇姿豐屋裡堆滿了各種電子玩具,她最喜歡的是 " 拆東西 "。
14 歲,蘇姿豐考入以培養 9 位諾獎得主而聞名的布朗克斯科學高中,高三時更是奪下了著名的 " 西屋科學天才獎 ",它是美國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的高中生科學競賽獎項,有着 " 少年諾貝爾獎 " 之稱。
17 歲,她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電氣工程,這是公認最難的專業,但她認為最具挑戰性。
1994 年,24 歲的蘇姿豐博士畢業,成為麻省理工學院首位同時獲得電氣工程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華人。
1995 年,蘇姿豐加入 IBM 半導體研發中心,攻破了銅矽結合的壁壘,推動芯片性能提升 20%,這項突破被《科學》雜志稱為 " 半導體制造的量子躍遷 "。
蘇姿豐在 IBM 幹了 12 年,從最初的一名研究員,一直坐到了研發副總裁的位置,成了半導體領網域的頂級專家。
這也是華人在 IBM 坐到的最高職位。
2012 年,蘇姿豐受邀加入 AMD 接任 CEO,當時這家創立于 1969 年的公司已瀕臨破產:連續五年虧損,股價跌破 2 美元,負債超 20 億美元。
内部員工回憶:" 辦公樓的咖啡機都被抵押,連蘇姿豐的辦公室都堆滿待售的庫存芯片。"
面對董事會 " 轉型手機芯片 " 的建議,蘇姿豐力排眾議:"AMD 的基因在高性能計算,分散資源等于自殺。" 她啟動 " 三把火 " 戰略:砍掉冗餘業務線,聚焦 Zen 架構研發,押注開放生态。
2017 年,蟄伏三年的 Zen 架構橫空出世。這款采用台積電 7nm 工藝的處理器,以 " 每瓦性能比提升 52%" 的碾壓性優勢,讓 AMD 的 Ryzen 系列成為遊戲玩家和内容創作者的寵兒。
2019 年,AMD 在伺服器芯片市場的份額從 0.8% 飙升至 10%,EPYC 處理器拿下谷歌、亞馬遜等雲計算巨頭的訂單;2022 年,AMD 市值以 1995.8 億美元首次超越英特爾,股價較蘇姿豐上任時暴漲 50 倍。
2024 年《時代》雜志将 " 年度 CEO" 頒給她時如此評價:" 她證明了工程師思維與商業嗅覺可以完美融合——既能拆解最復雜的芯片,也能重組一家企業的命運。"
回顧蘇姿豐接手 ADM 的快速發展歷程,我們發現背後離不開這幾個方面:
1. 戰略遠見與技術颠覆
在 AMD 瀕臨破產之際,蘇姿豐果斷放棄移動芯片市場,将資源集中到高性能計算領網域。
2015 年起,她預判數據中心和 AI 算力需求,投資 48 億美元成立 AI 實驗室。
2024 年,ADM 推出 AI 訓練加速卡 MI300X,在 Llama 3 模型推理效率上超越英偉達 H100,開啟與黃仁勳的 AI 領網域競争。并通過與 Meta 合作構建 ROCm 開放軟體平台,吸引不願被綁定在 CUDA 生态中的開發者。
2. 鐵腕領導與組織變革
她上任後裁撤冗餘部門、裁員 7%,出售奧斯汀總部回租以換取現金流,甚至頂住壓力終止虧損業務(如手機芯片)。在組織變革上,她提出 " 三步走 " 戰略:止血求生、技術突圍、生态重構,帶領 AMD 市值從 20 億美元增至超 3000 億美元。
3. 開放生态與全球化視野
ADM 推出開源平台 ROCm,兼容 PyTorch 等框架,吸引開發者構建開放生态,對抗英偉達的封閉生态。
在中美技術競争下,蘇姿豐堅持 " 技術無國界 " 策略,獨資建立上海 AI 芯片研發中心,并設立 10 億美元 " 中國創新基金 ",既遵守美國出口限制,又通過本地化合作鞏固市場。2025 年,AMD 成為少數能同時向中美供應高端芯片的企業,工程師團隊在華超 4000 人。
從資本操盤到 AI 算力革命的萬億征程
(博通 CEO:陳福陽)
2024 年,全球前十大市值企業中出現了一家沒怎麼聽說過的企業——博通,這是繼英偉達之後,又一家市值迅速跨入萬億美元俱樂部的企業。
在過去兩年内,博通股價從 450 美元暴漲到最高 1851 美元。在 2024 财年,博通實現了 516 億美元的淨收入之外,業績增長非常穩定,每個季度都在增長,并且毛利率沒有低過 60%。
這種增長的穩定性幾乎超過了 99% 的半導體企業,而這背後也離不開一個華人的運作。
1953 年,陳福陽出生在馬來西亞槟城的一個普通華人家庭。
18 歲那年,他申請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獎學金,并且用四年時間拿到了機械工程系的學士和碩士學位,後于哈佛商學院取得 MBA 學位。
畢業後他輾轉于各家知名半導體公司之間擔任副總裁或者總裁的職位,2006 年,當時私募巨頭 KKR 和銀湖資本收購惠普分拆的半導體部門,成立了安華高(Avago),陳福陽被任命為 CEO。
當時的安華高面臨着一年 2.3 億美元的虧損,陳福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到 2010 年,安華高一年淨利潤 4.2 億美元,不但轉虧為盈,56 歲的陳福陽還帶領安華高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和黃仁勳、蘇姿豐靠產品和技術的更新不同,陳福陽的路徑主要是靠收購,業内人稱他為 " 半導體并購之王 "。
2013 年他以 66 億美元收購 LSI;2015 年以 370 億美元吞并博通,這場 " 小魚吃大魚 " 的并購創下行業紀錄,新公司沿用 " 博通 " 之名,一躍成為全球第五大半導體企業;2023 年再以 610 億美元收購 VMware,推動博通市值從 2016 年的 1000 億美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8180 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半導體公司。
2024 年,在他的主導下,博通的 AI 芯片業務營收激增 220%,使公司成為僅次于英偉達的 AI 算力巨頭。
回顧博通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博通快速增長的背後離不開陳福陽這幾個方面的運作:
1. 激進并購與資本運作
陳福陽以 " 買、砍、賺 " 的并購邏輯著稱,通過杠杆收購快速擴張,将博通從一家中等規模的半導體公司重塑為萬億美元巨頭。
還利用債務融資(如收購 LSI 時貸款 46 億美元)和精準剝離非核心業務(如裁撤利潤率不足 30% 的物聯網部門),實現低風險高回報。
2. 鐵血管理與效率至上
" 我不是半導體人,但我懂得賺錢和經營 "。
陳福陽要求毛利率超 60%,研發投入嚴格控制在營收 15% 以内;并購後必裁員整合,收購 VMware 後裁員 2000 人,員工數從 1.6 萬降至 1.4 萬;還推行 " 三次不達标即出售部門 " 的硬性指标,打破傳統企業冗餘文化。
這種 " 效率至上 " 風格雖遭非議,卻讓博通在十年間市值增長超 10 倍,成為華爾街最賺錢的科技公司之一。
3. 技術前瞻與生态構建能力
陳福陽雖非技術出身,但對行業趨勢的敏銳判斷推動博通成為 AI 算力領網域的颠覆者。
2013 年收購 LSI 後布局數據中心芯片定制服務,2024 年推出 AI XPU 芯片,與谷歌、Meta、字節跳動合作開發定制化 AI 芯片,并聯合 Meta 打造開放平台 ROCm,吸引逃離 CUDA 生态的開發者。
如今,73 歲的陳福陽仍活躍在并購戰場,他的下一個獵物或許是自動駕駛或量子計算。
正如他在麻省理工演講中所說:" 機會永遠藏在别人看不見的裂縫裡。"
為什麼是華人?
從陳立武、黃仁勳、蘇姿豐、陳福陽四人的經歷來看,他們均在半導體和芯片領網域取得非凡成就,推動了美國乃至全球芯片行業的技術進步和業務拓展。
其實不僅是在芯片領網域,在科技、AI 等前沿領網域也有很多華人,像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雅虎創始人楊致遠、Zoom CEO 袁征、金士頓科技執行董事孫大衛、金士頓科技 CEO 杜紀川等都是華人企業家。
為什麼在半導體和科技領網域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分析背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教育背景的積累。自上世紀起,大量華人赴美留學并進入半導體和科技行業,在 MIT、斯坦福等頂尖學府的系統化訓練中積累了深厚的科學與工程基礎。
其次,是產業機遇與全球化紅利的雙重推動。随着 AI、量子計算等新技術崛起,芯片行業從 " 制程競賽 " 轉向多元化技術路線。
華人領袖憑借對技術趨勢的敏銳判斷和對新興市場的掌控,主導了產業轉型方向。而且華人工程師在物理、材料等底層技術上的積累,使其在 AI 芯片、GPU 等前沿領網域占據優勢。
最後,文化基因與管理風格的适配。華人高管既有務實風格與技術确定性,又兼具東西方視野,既能深入技術細節(如台積電魏哲家主導 3nm 制程研發),又能協調全球供應鏈(如博通陳福陽通過并購整合專利資源)。這種能力在芯片這類高度全球化的產業中尤為重要。
當前科技界呈現出 " 華人主導硬體,印度人主導軟體 " 的格局。例如,美國四大芯片巨頭(英特爾、英偉達、AMD、博通)均由華人掌舵,而印度裔則控制谷歌、微軟等企業的 AI 應用入口。
華人能在芯片領網域崛起并取代印度裔領袖,是教育優勢、行業趨勢、文化适配性共同作用的結果。未來,随着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追趕和全球化人才流動,華人群體或将在更多硬科技領網域復制這一成功模式。
這場 " 東方遇見矽谷 " 的化學反應,或許正是未來科技版圖重塑的關鍵密碼。
參考文獻:
[ 1 ] . 65 歲華人臨危受命,美芯片巨頭為何請他出山?最華人
[ 2 ] . 英偉達黃仁勳,掃過最多廁所的 CEO,奇遇工作室
[ 3 ] . 全球最會搞錢的女人,長這樣,最華人
[ 4 ] . 這家差點吃掉高通的公司,今天花 610 億美元買了家搞虛拟機的???差評 X.PIN
排版 | 椰子
編輯 | 米禾 輪值主編 |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