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企業家需要教練嗎?,歡迎閱讀。
如今時代變化迅猛,企業家群體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復雜狀況,各種各樣的挑戰迫在眉睫,比如企業戰略方向的迷茫、内部管理更新的難題、家族企業傳承的困惑等。
為此他們急需一個關鍵第三方幫他們找到心力增長的方式,原有的路徑包括參訪同行業優秀的标杆企業,學習治理結構、代際傳承以及核心競争力構建等相關議題。
然而,創始人的内心能量卻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呵護和長養,而這種能量又恰恰是穿越高度不确定周期的根本保障。
回首過往,我從光明乳業董事長兼總經理到美國風險機構投資合夥人,再到平安信托副董事長,最終成為領教工坊領教,經歷了多次職業轉型。
這段旅程讓我深刻意識到:
中國的企業家需要一種高質量的夥伴關系,令其在孤獨和無助時獲得内心的支撐,應對無窮無盡的變化時擁有适應的能力,遭遇成長瓶頸時持續點燃學習的熱情,以及處于戰略迷茫期時能夠回到事情的本質,為企業和個人做出清晰的判斷和決策。
企業家的孤獨與困境
2005 年 6 月,一場突如其來的 " 回奶事件 " 如暴風雨般降臨,将光明乳業瞬間卷入輿論的漩渦。一家省級電視台曝光我們回收過期牛奶重新加工,這一消息瞬間傳遍全國,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光明乳業頓時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當時我本能地無法相信,因為我們擁有嚴格的制度流程和以 " 新鮮 " 為核心的價值觀,媒體的負面報道讓我感到委屈和憤怒。那段時間,我焦慮迷茫,整夜難以入睡,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我感到孤立無援。
就在我以如此負面的心态度過了艱難的一周後,我結識了張中鋒老師,當天那一次長達近五個小時的對話,成為了我人生的轉捩點。
在這次對話中,我得以擁有充分的空間宣洩積壓已久的負面情緒,這讓我感到被理解和接納,收獲了久違的平靜感。
也是在這次對話中,我獲得引導,開始跳出自身立場,從更廣闊的視角重新看待問題,理解媒體自身的運作邏輯,并重新審視這場危機。
甚至在一起回顧了過去帶領團隊克服困難、助推企業成長的經歷後,我迅速重建了處理問題的信心。
這種感覺就像是漫長黑暗之後重見曙光,令我印象極其深刻。
此後,我開始積極采取行動,主動與媒體溝通,澄清事實,并借助媒體的力量引導輿論走向。我們舉辦了一個又一個的發布會,開放企業讓消費者和媒體親身探訪。
同時,我也開始反思危機背後的原因,意識到公司在危機管理方面的不足,并着手完善公關體系。
這次危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復雜,以及作為一個企業家,在困境中堅守信念的重要性。
此後不久,我去參加全國奶制產品的評選,期間很擔憂我們的優質產品會因輿論無法獲得優質獎,不僅面對工作壓力,還遭受個别同行的嘲諷。
這種曾經堅定的價值觀遭到颠覆的時刻異常艱難,來自張中鋒老師的心理支持再次給我很大助益。
企業家身份的轉型與困惑
2007 年,光明乳業股權發生變更,我被迫辭去總經理職位,僅保留董事長身份。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失落和迷茫再一次侵襲了我的内心。
彼時,張中鋒老師的一個建議再次給了我很好的指引。
他建議我花一年時間寫一本關于光明乳業發展歷程的書,以幫助我放下過往經歷,并分享經營管理經驗,同時也客觀上維護個人聲譽。後來,他還為我引薦了出版人吳曉波,推進了書籍的順利出版。
寫書的過程就像一場心靈的洗禮,把我所有的喜怒哀樂都釋放了出來,讓我真正放下了過去,接納了現實,不再被情緒左右。
此舉,使我的後半生得以自如、平靜、舒坦、快樂。
2008 年,我成為了一名 " 退休工人 ",但同時拿到了三份來自市場的 offer。我選擇加入紀源資本,成為一名投資合夥人。三年後,又加入平安信托,擔任副董事長。
從企業家到風險投資合夥人,再到金融企業高管,我面臨着巨大的角色轉變帶來的挑戰。這份挑戰不僅來自跨行業的專業能力和做事風格的不同,也因為我從習慣做一把手的人變成了二把手 / 合夥人。
面對這些挑戰,我努力調整自己,并告訴自己到新的公司必須從零開始,秉持正直本分、勤勉無私的原則,而為人正派,問心無愧是做任何事情的根本,我主動承擔最難的業務,即使中途被迫退出,也嚴守職業經理人的本分,始終以陽光心态,輕裝上陣去面對和解決新的問題。
在此過程中,有張中鋒老師這樣一位能夠給予堅定支持的夥伴非常重要,他總能幫助我厘清當下問題本質,保持職業經理人應有的狀态。
在平安工作期間,我遇到諸多困難,如上海家化合作危機等,每次我都會第一時間與他溝通,重返自身的角色定位。
在平安任職期間,我第一年服務了 54 家平安控股企業總經理,第二年擔任公司產品開發部總經理。第三年帶領千人銷售團隊完成了三千億理财產品的銷售。
企業家教練之路的開啟
2015 年 6 月,我加入領教工坊,成為了一名私董會領教,從一開始就帶兩個小組,30 人左右,後續還陸續兼任組内一些企業家的個人教練。
私董會每年六次,十年過去,我一共主持和經歷了 120 場私董會,前後服務過 70 位民營企業家,推動并見證了其中十二家企業的上市。
領教的身份要求我從 " 領導者 " 變成 " 陪伴者 ",從 " 決策者 " 變成 " 引導者 ",從 " 執行者 " 變成 " 支持者 ",我需要徹底轉變思維和工作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我對教練這一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意識到,教練工作不僅需要專業的技術支撐,也需要内在的心法引導,因此我專門到專業機構進行了系統學習。
這些技術源自前輩教練的經驗總結,但如果只靠技術來應對現實中的困境,很容易顯得僵化生硬;反過來,只有心法而缺少具體方法,同樣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我所理解的心法,是發自内心地成就和關懷眼前的教練對象。如果一定要排個先後順序,我認為這種發自内心的關懷要比具體的技術更加重要。
同時,為了向企業家學員提供真實的價值,我還逐步将自身領導力轉化為了獨特的教練能力。
我将強烈的責任感轉化為對學員的信任擔當。
我從 11 歲起,家裡的父母親就放手讓我當家,在實踐中學着承擔責任,一直以來擔任領導者的經歷,也讓我更加明白責任擔當的重要。
當年在 " 回奶事件 " 的危機中,我主動承擔責任,帶領團隊積極應對。如今,面對前來學習的企業家學員,我更是感到責任重大,他們花費了時間和金錢,期待獲得成長。因此,我致力于幫助他們實現真正的轉變,從民營企業老板成長為真正的企業家。
同時,我将自身的堅定與韌性轉化為面對挑戰的勇氣和毅力。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我曾經歷過許多挑戰,但始終保持信念,堅持迎難而上。
作為企業家教練,我所面對的問題比我自己幹要難得多,随着時代和企業的發展不斷變化。
我不僅陪伴學員度過最艱難的時刻,還幫助他們建立企業戰略和财務體系,甚至為他們引薦合适的經理人和投資人。很多學員表示,與我在一起,他們會感到内心平靜并充滿力量。
我始終保持着學習的熱情和不斷提升自我的追求。我常主動向組内的學員學習,并借此推動他們成長與創造價值。
在教練工作中,我會親自去學員的公司了解他們的真實困惑。這時,我的角色不是老師,也不是去挑毛病的人,而是一個謙虛的學習者。
我深知企業家的成長是一生的課題,因此作為教練,更要加倍成長。長期以來,我堅持每天反思總結,在領教工坊也養成了每天記錄教練筆記的習慣,并及時整理復盤總結。
同時,我把個人一貫堅持的正直品格,運用到教練工作中,引導學員思考自身的價值觀和人格成長。
許多企業家由于成長環境和外在的影響,對自我人格成長缺乏關注,但決定企業家能走多遠的,恰恰就是其内在價值觀。很多組員坦言,與我的每一次溝通都如同一次價值觀的檢驗。
在這個過程中,我多年的夥伴中鋒老師也一直扮演着督導的角色。每當我遇到難以解決的企業家學員問題時,都會第一時間與他探讨交流。
他對我的啟發不僅體現在具體的方法層面,更體現在一些細節和感受中。我嘗試将這些影響歸納為以下四點:
第一是誠意。
我們溝通時,能夠真誠地建立連接,使我獲得更多能量,重新找回平衡,更好地面對艱難與脆弱的處境。
第二是放下。
始終以被教練者的需求和成長為核心,從不強加個人的想法或意見。這種放下,讓人們能夠更加肯定自我,擁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價值感。
第三是空空如也。
交談時,教練者要能清空自己的想法,全心全意地傾聽,并不斷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這種專注的态度能讓人感受到尊重與關注,也促使人們更深入地探索内心,找到問題的本質。
第四是相信。
教練者要提供安全感和确定感,讓人們感到歸屬與認可。比如交流要充滿鼓勵與肯定,少有評判與傷害。這種信任和肯定是強有力的支持,也體現了最初提到的誠意。
企業家的生命建設
目前,中國的企業家群體對教練服務普遍不敏感,甚至抱有排斥的态度。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許多原因,比如企業家的個人英雄主義傾向、對教練價值和作用的認知不足、缺乏對教練服務的信任、企業内部盛行的 " 老板文化 "、教練服務市場的不規範、企業家自身認知更新後的 " 審美疲勞 ",以及教練市場本身不成熟不規範。
但回顧我與中鋒老師 20 年的合作關系,我覺得企業家處在 " 高處不勝寒 " 的孤獨狀态,有教練陪伴不僅内心溫暖有依靠,而且高人指點有方向。
我經常思考,這麼多年過去了,自己為何始終沒有和自己的教練 " 斷奶 ",也許正是在進步成長的過程我們也都需要彼此的陪伴。
這也說明,教練的陪伴式服務需要更長的時間,他不是一般的咨詢服務,好教練的誠意,相信,專注,謙卑,無私是與企業家共生的基石。
從中鋒老師身上,我感到和體驗他保持無限專注和全心投入的狀态。正因為這樣他的業務也逐漸從企業家教練轉型,開始專注于服務家族企業,并成為家族企業傳承教練服務的先行者。
中國企業家曾經在埋頭趕路的紅利時代,享受着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但中國進入高科技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時代,以 80 後創業者為代表的新一代企業家,開始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特質。他們更傾向于冷靜理智的思考,更願意追求自身人生與事業的本質,并且擁有更長遠的視野和理想。
同樣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企業家們,他們關注的焦點也更在乎注重 " 内心的感受與人生的意義 "。因為企業家們始終處于社會發展的前沿,需要持續與時代共同進化。
從 17 歲到 74 歲,我已認真工作了 57 年。尤其在最近 20 年接受教練和提供教練服務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教練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幫助我深入了解自己的美好途徑。如果有機會以誠意與企業家共生,我還是會 " 樂在其中 "!
接下來的時光,我特别想靜下來,去煥發對這個世界全新的好奇,去讀我想讀的書,在中國和世界璀璨的文明歷史中遊走,在音樂聲中,去感恩生活中的美好時刻,并愉快地用我的微光陪伴朋友和家人,最後經由内心流淌,記錄下曾經的故事和經歷。
至此,我想用一段自己極少用到的表述方式結束這篇文章。
致敬生命,以内心的平靜和滿足,保持好奇和持續學習的熱情,保持生命的力量。
致敬生命,簡化生活,延續優雅美麗,保持生命的質量。
致敬生命,尊重自然,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寶貴,坦然走向生命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