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飯圈網暴,開盒孕婦,月薪22萬,百度副總裁女兒憑啥這麼橫?,歡迎閱讀。
又是 " 百度副總裁 "。
不到一年前,百度前副總裁璩靜的鬧劇,還歷歷在目——最近,百度副總裁謝廣軍 13 歲女兒卷入 " 開盒素人孕婦 " 事件,再度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事件的核心争議,在于謝廣軍女兒被指利用 " 百度副總裁之女 " 的身份,多次參與飯圈 " 開盒 " 行為。據稱,微博賬戶 ID 為 " 妳的眼眸是世界上最小的湖泊 " 的謝廣軍女兒,由于某懷孕女網友對自己偶像稍作質疑就 " 開盒 " 挂人,号召飯圈中人圍剿。
這屆飯圈,已非昔日可比——在和網友 " 對線 " 過程中,她曾曬出父親月薪 219382 元人民币的百度在職證明(還是稅後),多達六位數的每月收入,刺激着囊中羞澀的普通社畜;而她小小年紀就有着嚣張态度,以 " 人不在國内,不怕報警 " 來威脅受害者。想來,現實裡也是霸道成性。
3 月 17 日,謝廣軍雖以 " 父親 " 身份致歉,但其回應中的避重就輕,以及事件背後折射的深層問題,令人深思:
一場因飯圈而起的網絡暴力,不僅撕開了未成年人網絡霸凌的殘酷面紗,更暴露了高薪階層在信息濫用、家庭教育、責任逃避與社會公義之間的撕裂。
- 飯圈毒瘤 -
于飯圈,「文娛春秋」過往曾多有批評,不假辭色。他們最令人搖頭的地方,就是抱團攻擊。且,往往是捕風捉影,即便對方僅合理質疑,都要喊打喊殺,如蝗蟲過境。
這一回,緣起于韓星張元英,去年曾以轉圈舞大熱的 IVE 女團成員。而謝廣軍女兒 " 眼眸 ",正是張元英飯圈一員。
如果說互聯網是一片無垠的海洋,那麼飯圈就是其中翻騰不息的暗流。這些圍繞明星崇拜而生的群體,本應是熱情與夢想的匯聚之地,卻在某種扭曲的演化中,變成了極端行為的溫床。從對質疑者的圍攻,到對偶像的盲目捍衛,飯圈的忠誠早已異化為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狂熱。
而 " 開盒 " ——這一通過非法手段挖掘并公開他人隐私的報復行為——則成了他們手中的利刃,鋒芒所向,無人幸免。此次,事件主角謝廣軍之女 " 眼眸 ",将這把利刃刺向了一名孕婦。一個即将迎來新生命的女性,本應被溫柔以待,卻因一場莫名其妙的網絡争端,成為了飯圈暴力的犧牲品。
整個開盒過程,限于篇幅,不細述,但可以想象一下:一位準媽媽或許正撫着隆起的腹部,憧憬着孩子的模樣,嘴角挂着淺淺的笑意。可就在此刻,網絡的另一端,有人搜到她的姓名、地址、電話号碼,甚至是私密信息,然後按下 " 發送 "。她的生活瞬間被撕裂,個人隐私如垃圾般被抛灑在網絡的每個角落,陌生人的惡意如潮水般湧來,淹沒了她的平靜與希望。
這不是單純的惡作劇,而是一場有組織的羞辱與恐吓。飯圈成員們在螢幕後狂歡,分享着 " 勝利 " 的果實,仿佛剝奪他人尊嚴是一件值得炫耀的戰績。他們忘了,那個被 " 開盒 " 的孕婦,不是一個符号,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忘了,她的恐懼、她的無助,甚至她腹中胎兒的安危,都可能因這場狂歡而受到威脅。
很多時候,飯圈是和 " 對家 " 粉絲互相攻擊,但這次卻将矛頭指向了路人。這種對弱者的無情踐踏,将飯圈毒性推向了令人發指的頂點。
是什麼讓一群年輕人如此肆無忌憚?是偶像崇拜的扭曲,讓他們将 " 愛 " 變成了攻擊的借口;是群體心理的失控,讓他們在集體中抛棄了理智與道德;還是網絡的匿名性,讓他們誤以為網絡暴行無需承擔後果?
無論答案是什麼,這場針對素人孕婦的 " 開盒 ",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堕落,而是整個飯圈病态化的縮影。它如同一顆毒瘤,在社交媒體的土壤中肆意生長,吞噬着年幼的良知。
- 家教無方 -
每一個被 " 坑 " 的爹,都不算冤枉。
直到發布道歉聲明之前,謝廣軍都認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輕描淡寫,否認女兒 " 開盒 " 别人,稱 " 只是網上吵起來了 "。
而其發布在朋友圈的道歉聲明,堪稱危機公關的經典反面教材。
且不說,在朋友圈道歉,除了朋友誰能看到 …… 細看聲明,他也僅僅承認女兒 " 情緒失控 "" 心智尚未成熟 ",卻避談事件中對孕婦的網暴細節——包括曝光其工作部門、私信其丈夫造黃謠、煽動 " 家暴 " 等惡劣行徑。
與其說是對女兒的 " 保護 ",不如說是對公眾智商的侮辱。
作為一位父親,謝廣軍未能履行監護職責;作為企業高管,其家庭成員的違法行為與企業倫理直接關聯。然而,他的道歉僅停留在 " 未及時教育 " 的表面,對受害者權益受損、百度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只字不提。這種 " 以情代法 " 的姿态,本質上是對社會公義的踐踏。
" 百度副總裁女兒 " 這個身份不僅為事件增添了戲劇性,更将矛頭指向了一個常被忽視的角落——家庭教育。作為一位互聯網巨頭的高層人物,謝廣軍無疑是公眾眼中的成功典範。然而,當他的女兒将一名孕婦推向網絡暴力的深淵時,不禁令人疑惑:這個家庭的燈塔在哪裡?教育的底線又在哪裡?
謝廣軍的道歉或許迫于輿論的壓力,但一句 " 對不起 " 能修復什麼呢?能抹去那位無辜孕婦心中的恐懼嗎?能讓她的生活回到從前的平靜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道歉只是表面上的止血,而真正的傷口,藏在家庭教育的失責之中。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台手機,一個社交媒體賬号,就能讓某些人在虛拟世界掀起驚濤駭浪。如果沒有正确價值觀的引導,這些言行很容易變成傷人的武器。謝廣軍女兒的行為,暴露了她對網絡倫理的漠視、對他人隐私的無知,甚至是對生命尊嚴的輕蔑。
而這一切,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家庭教育的缺位。
作為高階層人士,謝廣軍女兒或許從小就習慣了優越的生活,習慣了權力的光環,但她是否也被教導過如何在虛拟世界中做一個有底線的人?是否懂得尊重他人的邊界,理解鍵盤背後每一擊可能帶來的傷害?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場 " 開盒 " 風波,不僅是她個人的失誤,更是父母教育的失敗。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謝廣軍的道歉或許能平息輿論,但它無法掩蓋一個事實:當子女的過錯波及無辜者時,父母的責任絕不僅僅是事後站出來說幾句漂亮話。
- 百度卷入 -
開盒,是把某人私密信息公開,而公開之前,需要找到隐藏信息,這種行為,以前叫 " 人肉搜索 "。而謝廣軍所在企業——百度,正是網絡搜索領網域的頭把交椅。
盡管謝廣軍辯稱女兒僅因 " 情緒失控 " 洩露他人隐私,但公眾普遍質疑其女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從何而來:
一個 13 歲少女如何輕易獲取他人身份證号、手機号等敏感信息?是否存在利用百度數據庫的嫌疑?
百度至今未正面回應這一問題,這種沉默,讓其處于尴尬境地。當資本成為隐私犯罪的 " 保護傘 ",普通人面對 " 開盒 " 時,無異于赤身裸體站在槍口之下。
3 月 16 日,百度恰逢推出 " 文心大模型 4.5",但荒誕的是,發布會評論區,竟被網友刷屏抵制," 謝廣軍 " 三字成了屏蔽詞。這不僅是公眾對百度的信任崩塌(再一次?),更是對其技術倫理的拷問:若用戶數據隐私得不到妥善保護,甚至助長網絡暴力,科技向善的承諾豈非一紙空談?
如果說飯圈是這場風波的導火索,家庭是它的助推器,那麼百度——謝廣軍背後的企業——則是這場鬧劇中最耐人尋味的背景板。作為一家以信息為核心的搜索巨頭,百度掌控着億萬用戶的隐私數據,理應在數字倫理和隐私保護領網域扮演标杆角色。
然而,當其副總裁之女卷入 " 開盒 " 醜聞時,這家公司的光環瞬間變得刺眼而諷刺。
讓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百度在公開場合一再強調對用戶隐私的保護,承諾用技術守護數據的安全。可與此同時,它的内部卻冒出了這樣一幕——高管之女肆意踐踏他人隐私,将一名孕婦推向網絡暴力的深淵。
這種反差,不僅僅是個人行為的失控,更是對百度企業文化的一次無情嘲諷。
試問,一家以數據管理為生的公司,怎麼能在自家後院發生如此赤裸裸的隐私侵犯事件?如果連高管家庭都無法踐行尊重隐私的原則,公眾憑什麼相信百度能保護好億萬用戶的個人信息?這場風波不僅讓謝廣軍顏面掃地,更讓百度的道德承諾顯得空洞而虛偽。
百度的尴尬,還不止于此。作為一家老牌互聯網巨頭,它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商業範疇,延伸到了社會責任的層面。當網絡暴力愈演愈烈時,像百度這樣的公司本應站出來,用技術與資源推動行業的自律與規範。可如今,它卻因内部人員的醜聞,成為了被拷問的對象。這種内外不一的窘境,不僅損害了百度的聲譽,更讓人們對整個科技行業的道德底線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所以,除了謝廣軍發聲明之外,百度也有義務調查清楚并向公眾正面說明:其高管女兒 " 眼眸 " 所發布的詳細個人信息,究竟出自哪裡?
- 反思網暴 -
一個讓人極為不安的點在于:在飯圈產生的網暴事件中,施暴者往往呈現低齡化特征,且極具戾氣,路人簡單一句話就可引來無休止的圍攻。
涉事者 " 眼眸 ",年僅 13 歲,卻熟練使用 " 開盒 " 手段攻擊他人(信息又為何唾手可得),圍攻者中不乏未成年人;而被網暴的孕婦只是簡單評論了一下張元英的行程(發言内容并非負面,只是質疑經紀公司行為),就遭遇粉絲圍攻。
這折射出飯圈文化中 " 仇恨動員 " 的異化:追星不再是情感投射,而是演變為對異見者的獵巫式圍剿。
更令人心驚的是,法律在此類事件中的無力。
盡管《刑法》明确規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可判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施暴者常以 " 未成年 " 身份逃避追責。謝廣軍呼籲 " 給未成年人改正空間 ",卻未提及對受害者的賠償與追責。當法律因年齡 " 網開一面 ",當施暴者以 " 孩子 " 之名逍遙法外,正義便成了空中樓閣。
從飯圈的互撕,到個人的恩怨,互聯網正逐漸淪為一個弱肉強食的戰場。而在這片戰場上,像孕婦這樣的弱勢群體,往往首當其衝成為犧牲品。
謝廣軍女兒的行為固然可恨,但真正令人寒心的是,這場暴力的背後,還有諸多與 " 眼眸 " 一樣的飯圈粉絲在背後推波助瀾。那些在評論區起哄的網友,那些轉發隐私信息的賬号,甚至那些保持沉默的旁觀者,都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暴力的幫兇。
網絡暴力之所以猖獗,不僅因為單一施暴者的無底線,更因為諸多幫兇的群氓式附和聒噪——這讓施暴者愈發有 " 成就感 "。
這不是某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社會的警鍾。如果我們不能正視網絡暴力的危害,不能為受害者撐起保護傘,那麼類似的悲劇只會一再上演。
飯圈的病态、家庭的失責以及網絡暴力的肆虐,共謀而成今日局面。
我們不僅需要施暴者道歉,也亟需建立嚴懲飯圈失格行為的制度,更希望徹底清查 " 開盒 " 產業鏈,以及法律層面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邊界重構。
每一次傷害,都是對人性的踐踏;每一次沉默,都是對網暴的縱容。唯有打破沉默,讓施暴者付出代價,才能守住文明的底線。
最後的最後,别 " 崇拜 " 任何人,可以喜歡、欣賞,但絕不能為了所謂偶像 " 無腦衝 "。
聲明:個人原創,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