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蓦然回首》:只有58分鍾片長,在致敬,也在治愈。,歡迎閱讀。
《蓦然回首》,從這裡開始,重新出發。
特别喜歡這個溫柔的小故事,只有 58 分鍾片長,突然結束時,人都沒反應過來。看着字幕滾動,凝視着成年藤野畫畫的背影,這個核心鏡頭很多次出現在電影各處,看着好孤獨,可她們就是這樣努力着,沉浸着,沒停過。
繼續畫下去,一直畫下去。
藤本樹和押山清高都是很厲害的創作者,押山清高也最大程度忠于原作。漫畫是在看完電影後才買的,在書城琳琅滿目的櫃台前,搜尋那個穿着綠色衛衣的小小背影,找到那本書時,發現跟電影的質感非常相似,很迷你的一冊,篇幅不長,卻承載着飽滿充沛的感情。
故事裡很重要的兩張四格漫畫,做成書籤,夾在相應的情節段落;雨中快樂起舞的高光畫面,做成明信片,待在它該有的位置,這是很用心的一本書,從漫畫到電影的創作都是,看得見幕後工作者的真誠和愛意。
看完漫畫,再去二刷電影,觸動的錨點更多了,對 17 分鍾幕後采訪的理解也更深。它不單單是一部致敬職業漫畫人、講述他們個體經驗的電影,于我們普通觀眾而言,它也能帶來很多感動和鼓舞。
" 友 " 你真好
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很多處情節覺得莫名可愛,忍不住笑了出來。比如藤野看過京本的畫後放言 " 四年級裡竟然有比我畫得更好的家夥!絕對不能容忍!";比如京本誇藤野 " 太厲害了,簡直不敢相信你和我同樣是小學生。"
兩個小學四年級的小女孩,因為喜愛畫畫結識,在我還沒領會故事要講什麼主旨的時候,一次次被這種淺顯的、孩子心性的東西逗笑。直到二刷,我重新體會兩人互動背後蘊藏的心意和情緒,才發覺故事的筆觸如此細膩,情感的表現力如此洶湧。
對自己的畫功非常自信的藤野,惬意地在班級裡享受大家的誇贊,有一天這個小學生遇到了另一個畫畫更好的小學生京本,她自然而然地把京本視作競争對手,咬牙切齒地勤學苦練,要和京本一争高下。
等到真正和京本見面,她看見京本和她用一樣的繪畫本,本子一摞一摞堆成兩排,京本羞怯地喊她 " 藤野老師 ",說她是漫畫天才,她這才意識到,這個預設的競争對手,她們曾共享畫畫的孤獨、辛苦和幸福,她們走過同樣的路,經歷過同樣的處境,感受過同樣的心情,而且京本視她為偶像!這鄭重的認可和崇拜,對小學生藤野來說,是巨大的禮物。
就像競技體育,賽場上互為對手的兩個人,也是最能識别彼此價值、深知彼此付出的存在。這樣的情感,貫穿全片,直到京本離開,藤野在她的房間裡看見了自己的連載作品,她們早已在前行過程中走上不同的岔路,但京本對她的關注和在意沒變,她一直買藤野老師的連載,還會填讀者問卷。
京本不在了,藤野坐在她房間裡,讀她買來的自己連載的作品,回頭看她挂在門後的外套," 那麼,藤野,你為什麼還要畫呢?"畫下去的理由有很多個,現在又多了重要的一個。
畫畫的背影
喜歡電影裡所有的背影畫面,拿起漫畫的時候,翻書找那些倔強的後腦勺,那是我最愛看的部分:後背聳着,肩膀支棱,兩腳随意安放,常常只能看見半個腦袋 ---- 因為把頭深埋着,在用功畫畫。日夜交替,四季更迭,姿勢沒變過。
不論漫畫或電影,看着這幾幕,眼眶都溼溼的,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畫畫的場面總是那麼靜态,只有胳膊在動," 感覺怎麼都畫不完啊。"" 是啊,明明已經一刻不停地在畫了 "。簡單的幾張圖,背後是無盡的堅持和熱愛,這并不容易,持之以恒,永不停歇,因為想要畫得更快,畫得更好。
這個背影是我們看藤野的視角,或許也是京本看藤野的視角。兩個人開始合作以後,小房間裡多了一張方桌,京本就窩在藤野身後,默默地畫着,畫面的定格更替變成兩人版,還是一樣催淚,為她們那堅定又認真的樣子。
漫畫的封底寫道 " 她們仍在彼此身後,或許回頭就又能重逢 ......",畫畫的人太專注了,太努力了,太沉迷了,她們不會回頭,只會看着面前的畫,也許正因如此,故事才會叫 " 蓦然回首 "。那辛苦又孤獨的背影,是最日常的狀态。
直到京本離開,藤野才想起回頭,那些她們一起創作的日子,她總是衝在前面,引領着京本,豆瓣熱評有一條說 "人生有時候就是因為第一個觀眾,才堅持下去的。" 沒有京本,藤野可能就去做了運動員,她的背影曾照亮京本,京本的存在也支持她向前。
電影結束還放了幕後訪談,用以補充闡釋這次創作。其實這部電影很私人,也很美好。一切藝術表現形式都契合于故事,故事的内核又契合于導演的追求和表達。那細致入微的觀察、鮮活的手工質感,都是電影很抓人的地方。
我想押山清高做動畫時候的狀态應該就像畫畫的藤野和京本,默默地埋頭苦幹,一邊感嘆永遠也畫不完,一邊筆耕不辍,絕不停下。
畫不完也要繼續畫,寫不完也要繼續寫,因為這就是最想做的事,熱愛創作的人都能共感這份心情,《蓦然回首》在致敬,也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