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癌症越來越年輕化?年僅28歲網紅抗癌博主去世,其曾是一名醫學生,歡迎閱讀。
>醫學生抗癌博主去世,母親:花費 70 餘萬元只想把孩子治好
昨天(2 月 19 日),28 歲抗癌博主“小何日記”去世。其弟弟發布訃告:姐姐于 2025 年 2 月 19 日凌晨 2 點去世,年僅 28 歲。
該博主個人資料顯示:曾是一名醫學生,2019 年畢業,在同年年底發現身體不适,在 2020 年确診腹腔黏液性瘤并做了減瘤手術,後來復發且胸膜腔黏液瘤轉移。
去年 9 月,“小何日記”賬号曾發布視頻并配文說“抗癌第六年了,一定會把今年熬過去的,勇士是不會認輸的。”同年 7 月,該賬号還發布視頻,感謝攝影師城武為其拍攝寫真圓夢。
視頻截圖
癌症為何越來越年輕化?
說起癌症,大多數人會覺得癌症一般是老年患者居多,但是近些年來,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年輕人也患了癌症,并且年齡往往在 30 歲以下。據統計,2024 年有十多位網紅抗癌博主離世,其中不乏 90 後。
來自鹹寧市中心醫院腫瘤三病區主治醫師、醫學碩士鄧波介紹:近年來,相關領網域的研究數據顯示癌症正呈現年輕化趨勢。2023 年在《英國醫學雜志 · 腫瘤學》上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癌症逐漸年輕化,過去 30 年間全球 50 歲以下的癌症新發病例增加了 79% ,癌症死亡人數增加了 27.7% 。
研究估計,到 2030 年,全球 50 歲以下人群的癌症新發病例數及相關死亡人數仍将繼續走高。到 2030 年,全球早發癌症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将分别增加 31% 和 21% ,其中,40 歲至 50 歲人群風險最大。
為什麼 50 歲以下患癌人數激增?原因是什麼?
研究人員認為,與 50 歲以下人群常見癌症相關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高紅肉和鹽、低水果和牛奶的飲食、飲酒和吸煙、缺乏身體活動、肥胖和高血糖。
紅肉及加工肉類吃得太多
2021 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中提到,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是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
大量的研究均發現,紅肉以及加工肉都會增加癌症的發病概率,白肉則暫時沒有被發現這種作用。因此,可适當多吃白肉,少吃紅肉和加工肉。
食物吃得太鹹
吃得太鹹,鹽攝入過多,不僅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還會刺激炎症反應,對靶器官造成損害,比如烹調鹽放得過多、常吃鹽漬肉、鹹菜。
2022 年《食品科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高鹽條件能促進細胞產生促炎因子白細胞介素 -6 和腫瘤壞死因子。
水果蔬菜不夠
長期慢性炎症在體内會引發癌症,防癌抗炎要保持足夠的水果和蔬菜。2023 年發布的《抗炎飲食預防腫瘤的專家共識》中指出,理想的抗炎飲食中蔬菜和水果應占總食物重量的 2/3。
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較好的抗炎活性。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可降低機體炎症标志物,對機體代謝產生積極影響。
平時喜好酒煙
煙酒可以稱之為癌症“催化劑”。一口煙、一口酒導致多類型癌症甚至多種疾病,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内容了。
無論煙還是酒,最安全的劑量都是“ 0 ”!因此,想要避免癌症的發生,一定要做到戒煙戒酒。
缺乏身體活動
缺乏身體活動、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也是癌症的風險因素之一。相反,增加身體活動則有助于降低患癌風險。
2021 年發表在《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運動不僅能改善整體健康,還會釋放出一種減緩癌細胞生長的“秘密武器”,運動後的肌細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給身體創造一個“抑癌環境”。
肥胖有大肚子
2016 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研究發現,超重或肥胖會增加至少 13 種癌症的發病風險,包括:食道腺癌、結直腸癌、絕經後乳腺癌、子宮内膜癌、腎癌、肝癌、胃癌、膽囊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腦膜瘤以及多發性骨髓瘤。
尤其是胖在肚子更危險!2021 年刊發在《BMC 醫學》上一項研究發現,“腰粗肚子大”的人患癌風險高,而且腰圍越粗,患癌風險就越大。男性腰圍 ≥85 厘米,女性腰圍 ≥80 厘米即為超标。
癌症最怕的幾件事?
現在大家都談癌色變,可是在生活中卻又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癌症最怕大家做的幾件事。
1. 怕按時作息、不愛熬夜
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工作、生活中壓力大,使得容易過度疲勞,精神長期處于焦慮狀态,甚至失眠、抑郁,這些綜合因素都可能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導致身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态。
比如:壓力大與乳腺癌是有一定關系的,壓力大會引起内分泌紊亂,常見的月經不調就是紊亂的一種表現,長期處在焦慮等壓力情緒中,雌激素紊亂不斷對乳房產生不良刺激,進而會誘發癌變。
2. 怕健康的飲食習慣
不少年輕人無肉不歡,喜歡吃各種口味重的食品,如熏制、燒烤、油炸的食物。還有很多人把飲料當水喝,如碳酸飲料、奶茶。
不健康的飲食方式也是誘發癌症的因素。
比如胃癌的發生除了幽門螺杆菌及遺傳因素,與三餐不規律、高鹽飲食、愛吃煙熏等食品有關;肝癌的發生除了乙肝病毒感染,還與吃黴變食物有關;食管癌的發生與喜食燙食、吃黴變食物有關;結直腸癌的發生與多吃動物脂肪、動物蛋白和低纖維飲食有關。
3. 怕戒煙、戒酒、不吃槟榔
煙草中含有至少 69 種致癌物,這些致癌物會引起體内關鍵基因發生永久性突變并逐漸積累,進而影響人體正常的生長、調控;與不吸煙的人相比,吸煙者發生肺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的風險都大大增高。電子煙與燃燒的煙草產品相比,危害并未減少,且使用者更容易上瘾。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把酒精(飲料)列為 1 類致癌物,喝養生酒長壽的說法千萬别信。飲酒和常見的乳腺癌、結直腸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和胰腺癌等都有直接關系。如果愛喝酒,請盡量戒酒,特别是喝酒上臉的人、女性,尤其要注意。
2003 年,WHO(世界衛生組織)就将槟榔果認定為 1 類致癌物。《國際口腔醫學雜志》等期刊發表的眾多醫學文獻提出,槟榔對健康有巨大損害,尤其與口腔癌高發有不可推脫的聯系。長期咀嚼槟榔還可能導致食管癌、肝癌等。
4. 怕堅持運動、遠離肥胖
缺乏運動及肥胖也會增加癌症發生風險,肥胖能改變體内激素水平。
有 11 種和肥胖高度相關的腫瘤,如:食管癌、膽囊癌、胰腺癌、結直腸癌、子宮癌、卵巢癌、腎癌和乳腺癌等。
5. 怕及時進行早癌篩查
許多年輕人體檢意識不強,身體出現小毛病能扛則扛,往往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等到發現時,為時已晚。
癌症有哪些“征兆”值得我們注意?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八大警号”作為人們考慮癌腫征兆的參考,包括:
可觸及的結節和腫塊包括異常腫大的淋巴結;
疣(贅瘤)或色素痣發生異常變化;
持續性消化不正常;
持續性不明原因嘶啞、幹咳及吞咽困難;
月經不正常,月經出血量多,或絕經後異常出血;
鼻、耳、膀胱或胃腸道不明原因的出血;
持續無法愈合的傷口,持續不消的腫脹;
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原因不明的持續發熱。
如果發現身體有以上(包括但不限于)異常表現,不能簡單地對号入座,而是應及時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明确診斷。
強烈建議适齡和高危人群主動做定期的腫瘤篩查體檢,早發現、早診斷,及時規範治療,很多癌症是可以争取治愈的,不必談癌色變。
新民晚報(xmwb1929)綜合津雲新聞、紅星新聞、極目 · 新聞
編輯:倪彥弘編審:龔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