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新能源車為什麼總是“續航虛标”?,歡迎閱讀。
每位司機朋友都知道,一輛車的 "标稱續航",跟它真正能跑多遠,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兒。
比如這份美國的研究找了 58 輛不同品牌的新能源車,其中 48 輛的實際續航都低于标稱續航。而其中成績最差的 3 輛,實際續航平均只有标稱續航的 74%。
對了,雖然論文裡沒有直說是哪 3 輛,但作者在接受采訪時還是忍不住偷偷告訴了記者:(都是特斯拉)。
但 74% 并不是特斯拉的極限。在 2023 年的懂車帝夏測中,3 輛特斯拉的實際續航只有标稱續航的 50% 多,相當于打了對折。
當然,也不是針對特斯拉。因為同時參與測試的其他選手也沒好到哪裡去:均分 64%,最高分也才 76%——就沒一輛車能跑出理論續航 8 成以上的水平。
為什麼新能源車的 " 标稱續航 " 跟 " 真實續航 " 差出來這麼多?" 标稱續航 " 到底是怎麼測出來的?
歡迎來到本期的《車圈化簡》。
視頻版
↓↓ 看完這個視頻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級好看 ↑↑
圖文版
你現在看到的,就是一輛新車測定 " 标稱續航 "的場景。
沒錯,測 " 标稱續航 " 并不是把車開上路,從滿油滿電,開到徹底趴窩。而是把車放到一台 "底盤測功機" 上,以特定的 " 行駛工況 " 開上 N 輪:
油車就根據排放尾氣中的碳含量計算油耗,電車就是充兩次電,通過計算電量差額,從而獲得能耗數據。最後再進行一番復雜的加權計算,就能得到 " 标稱續航 " 了。
在實驗室裡測續航的好處,是能統一測試條件;但缺點就是,它的測試條件跟真實駕駛場景的差别有億點大~
而其中差别最大的是這三個方面:測試工況、溫度和空調、加載質量。
它們,就是新能源車跑不到 " 标稱續航 " 的最大原因。
先看第一個原因,"測試工況",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套固定的 " 車速變化規律 "。
你在各種宣傳續航的廣告裡看到的什麼 WLTC、CLTC,就是目前最常用的兩套循環工況。
其中 W 開頭的 WLTC,屬于世界通用工況,也就是這條紅色的速度曲線,半小時跑完 23 公裡;而 C 開頭的 CLTC,屬于中國自定的工況,是這條藍色的速度曲線,半小時跑完 14.5 公裡。
你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來,中國的 CLTC 工況速度更慢、啟停更頻繁,而且沒有 120km 以上的超高速駕駛階段。
換句話說,CLTC 更能模拟汽車在城市道路上 " 頻繁啟停、等紅綠燈、偶爾堵車 " 時的續航表現,而電車在這種路況下,天然就更有優勢。
但如果你經常開車跑城郊高速,那反而是測試速度更快的 WLTC ,更能反映的實際續航表現。
根據這兩篇論文的測試結果,在純電情況下,兩種工況測出來的續航成績相差大概14%~21%。
相當于說,如果一輛電車的标稱續航是 CLTC 400km,那把它開出城市,飙上高速後,默認續航就要按 300 公裡出頭來算了。
但油車卻恰好相反。因為油車在城市裡低速堵車時會更耗油,在高速上表現更好。所以油車用 WLTC 來标定續航,反而更占優勢。
根據 2021 年工信部這份通知的要求,目前油車和插混車,都要用 WLTC 來标定續航;電車呢,就用 CLTC 和 NEDC 來标定續航。所以各類車型,都可以拿到一張相對漂亮的成績單。
但這也意味着它們的測試數據,可能根本就不是在一個工況下測的。
對了,這裡的NEDC,也是一種 " 測試工況 "。但它是一種快被淘汰的測試工況。
一是因為它的測試條件更加寬松,容易鑽空子;二是因為它的速度曲線設計過于簡單,長這樣,雖然更容易跑出好成績,但并不能還原真實的道路駕駛情況。
比如這三款車,用 NEDC 測的話,續航能比 WLTC 高出 13%~33%。
在 2021 年之前,國内汽車的标稱續航用的都是 NEDC,但随着相關國标的更新,如今用 NEDC 測續航的車企已經很少了。
目前油車,一般就用 WLTC 測;電車,一般就用 CLTC 測;而混動車,就 WLTC、CLTC 混着用。
這也是前一段時間,比亞迪的混動車型在續航數據上鬧出了一些争議的原因,因為他們的幾款車,标的還是 NEDC 工況。
當然,人家也做了解釋:
是不是更接近,那就得看各位用戶的實際使用體驗了。但确實跟同行們常用的測試标準不一樣。
除了剛才這 3 種工況外,你可能還聽說過一種叫EPA 的美國工況,它是由五套工況復合而成的,更復雜嚴格。視頻開頭的研究裡,居然能有 10 輛車的實際續航能達到标稱續航,就是因為 EPA 對标稱續航卡得更嚴。
而同樣型号的特斯拉,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以及在美國标的續航裡程,都不一樣,也是因為用了不同的測試标準。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中國大陸的特斯拉用的是 CLTC 續航标稱,但它車機上顯示的 " 剩餘續航裡程 " 還是通過 EPA 估算的,所以像這款标稱 700km 續航的滿電特斯拉,啟動後車機上的續航只有 500 km。
而除了工況之外,還有另一個影響續航的重要因素:空調。
在最早的 NEDC 續航測試裡,車輛全程都不開啟空調、車燈等各種輔助電器,這也是它測出的成績更漂亮的原因之一;
而在 WLTC 和 CLTC 中,車輛會适當開啟部分電器功能,比如暖風換氣,但也只是最低限度的開啟,像空調制冷、座椅加熱什麼的,都沒有強制要求。
另外不管用哪種測試工況,環境溫度都會控制在最适合電池工作的 23 ° C 上下,像冬天電池續航打折的情況,也不考慮在内。
但問題是,除了一些滴滴,誰在冬天夏天不開空調呢?一年裡又能有幾天是電池最愛的 23 度風和日麗的好日子呢?
根據這幾篇論文的測試結果,在高低溫條件下開空調時的續航裡程,會比标稱續航降低大約 15% 到 40%,最誇張的甚至能達到 50%,剛好和開頭說的這幾位選手的表現對上了。
那此時就會有人問了:啊既然溫度和空調對續航影響這麼大,怎麼能不寫上呢?
問的好!
就在我們寫稿的時候,新的國标開始實施了,這個 bug 要被堵上了。
往後新版的汽車能源消耗量标識上,就要專門提供高低溫環境下的裡程信息參考。我們随便查了幾款新的标識,都長這樣了,要明确表明高溫開空調續航平均下降 15%,低溫開暖風平均下降 40%,不得不說,勸退感拉滿。
而空調之外,最後一項影響實際續航的重要因素,是負重。
眾所周知,拉的越重,能耗就越大。
在 WLTC 和 2021 年之前的測量标準中,包括駕駛員在内,車内會加載 100kg 的重量,和 1.5 個我差不多重;而在 2021 年後 CLTC 所采用的國六标準裡,是 100kg 再加上最大負載的 15%——我們拿問界 M7 舉個例子,它如果做 CLTC 工況測試,就應該是裝 152.5kg 的重量,相當于 2.2 個我。
但問題是,這麼大一車,最多是可以坐 6 個人的,還能再塞下一大堆雜物行李。但這些重量也不會體現在标稱續航中。
根據這篇論文的估計,在滿載情況下,質量增加 150kg,車輛的滑行阻力就會增加 5%,最終的續航裡程就會少 40~50km。這也是各家車廠會盡量把車重做輕的原因之一。
講到這裡,新能源車真實續航跟 " 标稱續航 " 差一大截的原因已經清楚了:因為标稱續航的成績,基本是在各種最優的條件下測出來的。它只能劃定一個統一的起跑線,供你橫向對比參考,但跟真實續航是兩碼事。
如果你在冬天,開着電車,上了高速,還裝了一車面包人,在 debuff 疊滿的情況下,那實際續航能按對折算就不錯了。
要是這樣你還想跑出更高的續航來,那……就只剩最後一個辦法了:
上慢車道,找一輛時速 80 的大貨車,跟在屁股後面,吸它尾流,減輕風阻,用它破風,就能大幅節約能耗,提高續航。除了容易一不小心丢命之外,沒有任何副作用,趕快去逝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