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博士生論文,大學生審稿,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軟科,作者:發現優質高等教育,題圖來自:AI 生成
你的 paper 審稿人,可能是個大學生。
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 Lenka Zdeborova 早就在推特上吐槽過頂會的審稿人篩選機制,她在研究生的申請中發現不少人本科階段就已有頂會審稿經驗。
你以為審稿人是學界大佬、同行精英,但也可能是他們手下的大學生、研究生 .....
審不過來,真的審不過來
為啥你的 paper 會落到大學生手裡?這就不得不提到現在的審稿模式。
目前,期刊、會議普遍采用同行評議(Peer review)的審稿模式。同行評議被公認為是用于專業評審的最好制度,能夠較好地評估文章質量。即使你沒有在頂刊頂會發論文的經驗,也沒有經歷過期刊、會議的同行評議,但你大概體驗過畢業論文盲審,這也算是一種特殊的同行評議。
這一審稿模式的形成直接和論文投稿量增加相關。随着投稿量持續增加、編委會尋找外援的臨時模式難以為繼,又恰逢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期刊開始在投稿平台讓作者自己推薦評議專家。但近年來,學術 " 泡沫 " 已經膨脹到同行評議也感到 " 心累 " 的程度了。
文章提交數量呈指數級增長,但投稿的增加速度卻遠高于合格審稿人的招募、培養速度。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的一項報告顯示,從 2008 至 2018 年,全世界同行評議科學工程類期刊及會議論文的數量以平均每年約 3.8% 的速度增長,其中我國約為 7.8%。
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管的《中國科學基金》期刊也曾刊文指出,目前我國的科學研究從規模和質量上均有很大的發展,但不斷擴大的科研隊伍與從事科研管理者數量上的不相稱矛盾仍在不斷加大。
随着論文投稿量增加,審稿人資源已經越來越不夠了——不光是審稿人不夠,他們的時間也不夠。" 審稿被拖 " 是不少人的投稿遭遇。這邊焦急地想在年底績效考核、職稱評審、畢業材料提交、獎學金評定前為自己的論文找個好去處,審稿人人選卻遲遲不能敲定,或者是好不容易有人同意審稿但到了 ddl 卻不返回審稿意見(掐人中掐人中)。
對受邀審稿的 " 大佬 " 們來說,把論文交給手下學生這件事兒就更好理解了——忙、沒時間。同行評議基本都是 " 免費勞動 ",接受審稿人邀請可能是出于和刊物、會議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的考量,但手頭科研教學任務重,把審稿工作交給學生還能培養他們對期刊投稿流程、學術要求的理解,有助于日後投稿,怎麼不算是 " 一舉兩得 " 呢?
大學生審稿,水平就一定差?
不過,大學生審稿水平就一定差嗎?還真不一定。
期刊一般會有固定的審稿人庫,也可能接受作者推薦,或從同研究領網域臨時尋找合适審稿人。但在選定審稿人時無一例外需要綜合考慮研究領網域、專業性、審稿時長、公正性(審稿人與作者是否有合作關系)等多個維度。
以機器學習領網域頂會 NeurIPS 2025 的審稿人招募要求為例,審稿人在理想情況下需要擁有相關領網域的博士學位,或在認定列表中的期刊 / 會議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至少 2 篇論文,被引用 10 次及以上,此前有審稿人經驗等。而對多數刊物、會議來說,近 * 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 SCI 期刊發表相關領網域論文 * 篇都是擔任審稿人的核心要求。
不少高校在報道大學生科研經歷時會重點強調 " 審稿人 " 這一履歷。不管是導師私下安排的任務還是期刊正式邀請,但從他們的本科履歷來看,即使不一定達到了審稿人的招募要求,其水平至少也在(博士)研究生學術水平平均線以上。
比較典型的案例——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 2010 級大學生吳佳俊,大三時就已在計算機視覺頂會 CVPR 上發表了兩篇文章。公開報道中,他被邀請為 CVPR 審稿人,也是 2013 年清華大學大學生特等獎學金得主。而他的 " 開挂人生 " 仍在繼續,目前他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
期刊編審隊伍,如何向 " 年輕化 " 過渡?
除了審稿、學術水平方面的質疑,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讓大學生、研究生代審稿合理嗎?
bioRix2019 年發表的一項調查曾采訪 498 名處于職業生涯初期的科研人員(博士後和博士研究生),超過半數的年輕科研人員承認有過為導師或資歷較深的同事代寫同行評議的經歷。超過 80% 的受訪人認為這種做法不符合學術職業道德。不管是對投稿人還是期刊編輯來說,審稿人分享論文都不是他們想看到的情形,代寫更是違反了同行評議的保密制度。
而在另一邊,隐形權益損害也發生在這些 " 代筆 " 者的身上。同樣在 2019 年,Nature 發表的一篇文章區分了 " 代寫 " 和 " 共同評議(co-review)" 在本質上的區别,認為代寫會使得初級研究人員不會因他們的評議工作獲得同行認可,但後者實際上是一項可行的培養青年審稿人的方式。
在投稿量激增的情況下,期刊編審隊伍的确需要年輕化,但也絕對有更合理、正當的方式。自 2020 年起,Nature Communications 連續多年開展面向初級研究人員的同行評議指導計劃,旨在進一步擴大年輕研究人員參與同行評議過程的機會,為他們提供認可其審稿工作的機會,同時擴充高素質的審稿人庫。共同評議模式下,審稿人可向編輯推薦一名初級研究人員共同審稿,由 2 人合寫一份審稿報告。在試點範圍内,大約有 25% 的審稿人接受了這一提議。
對青年人才的需求焦慮不僅出現在審稿人隊伍,也成為期刊編委隊伍的痛點。為給編委會培育備份力量,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期刊開始組建專業的青年編委隊伍,他們在招募人才時通常優先關注本刊的優秀審稿人。除了一些硬性條件,對青年編委的要求概括起來就是 " 年輕 " 且 " 高產 ",比如年齡在 45 周歲以下,獲得博士學位,以第一作者在 CSSCI 或 SSCI 等期刊上至少發表 5 篇及以上高質量論文等。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4)》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底,我國共有科技期刊 5211 種,期刊從業人員 3.76 萬人,平均每本期刊工作人員 7 人左右,而這 7 人需要處理期刊的約稿、編輯、出版、傳播、服務等全鏈條的工作。
組建青年編審隊伍,是期刊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礎保障。2019 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啟動,設定了青年人才支持項目,對一流編輯人才培育起到了很好的托舉作用。《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指出,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創造條件吸納高水平國際編委和經營人才。今年 3 月,北京發布 " 首都高校基礎研究 10 條 ",其中亦提到,鼓勵高校培養建立高水平綜合性期刊備份人才梯隊。
大學生擔任審稿人——這一現象看似離譜,卻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期刊、會議編審隊伍的人才短缺問題。要應對人才隊伍的青黃不接,實現期刊建設可持續發展,建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組建青年人才隊伍勢在必行。
參考資料:
[ 1 ] 同行評議:科學的守門人
https://m.gmw.cn/baijia/2021-01/12/34534901.html
[ 2 ] Publications Output: U.S. Trend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https://ncses.nsf.gov/pubs/nsb20206/publication-output-by-region-country-or-economy
[ 3 ] 出于什麼原因,審稿人會拖着不返回審稿意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539788?sort=created
[ 4 ] Self-nomination for reviewing at NeurIPS 2025
https://blog.neurips.cc/2025/03/10/self-nomination-for-reviewing-at-neurips-2025/
[ 5 ] 斯坦福大學 - 吳佳俊
https://profiles.stanford.edu/jiajun-wu
[ 6 ] Co-reviewing and ghostwriting b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in the peer review of manuscripts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617373v1
[ 7 ] 萬萬沒想到,我的審稿人是個大學生 ?!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618552391/658151387
[ 8 ] 關于《農業經濟與管理》首屆青年編委招募啟事的通知
https://www.neau.edu.cn/info/1039/25551.htm
[ 9 ] 藍皮書:中國科技期刊現有 5211 種 從業人員總數 3.76 萬
https://www.cast.org.cn/xkx/xw/mtbd/art/2024/art_213603770.htm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軟科,作者:發現優質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