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巨獸之亡——兩條魚雷震散了離開廟堂的泥塑“金剛”,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91 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 5342 字,配圖 23 幅,閱讀需要 16 分鍾。本文曾于 2019 年 9 月 6 日首發于 TTH,2020 年 4 月 24 日重發,2024 年 1 月 16 日再發,内容略有增删改。
本文收錄于專輯 "巨獸之亡"
圖 1. CG 作品:向萊特灣出發的栗田健男主力艦隊
1944 年 11 月 21 日凌晨,台灣海峽風大浪湧,在漆黑一團的海面上,幾個巨大的艦影保持着 16 節的航速以 " 之 " 字形折線行駛。本來在這樣惡劣的天氣裡,高速行駛的軍艦哪用擔心什麼,放心大膽地開就是了。
但是太平洋戰争已經進行了接近三年,當初趾高氣揚志得意滿的那支聯合艦隊早已面目全非,就在剛剛結束的菲律賓海海戰中,多達 25 艘一線軍艦被送入海底,包括 4 艘航空母艦、3 艘戰列艦、9 艘巡洋艦和 9 艘驅逐艦,排水量高達 30.6 萬噸。
在和平時期,這幾乎是日本海軍 10 年的造艦量,然而他們在僅持續 4 天的海戰中就全部沉沒了,1 萬多名水兵随艦溺亡,可以說,日本海軍的脊梁骨已經被徹底打斷!
圖 2. 柚木武士畫作:出發參加萊特灣大海戰之前的 " 長門 " 号,也有認為是停泊在特魯克錨地的 " 長門 "、" 陸奧 " 兩艦
圖 3. 小林晴久畫作:出征的栗田艦隊
圖 4. 小林晴久畫作:萊特灣的鬼子被打出了翔,主力艦幾乎全滅
為了保護南洋油田運輸線而進行的菲律賓戰役就這樣草草結束,被栗田健男帶回新加坡的殘存艦隊更加無力與美軍對抗。在石油供應被徹底切斷後,殘存的軍艦也将徹底失去作為海戰兵器的功能,不過把艦隊留在南中國海也毫無意義,聯合艦隊決定還是将其撤回本土,必要時作為擱淺的炮台戰至最後一彈。
在剩下的大艦中,只有 " 大和 "、" 長門 " 和 " 金剛 " 三艘受創輕微,尚可支撐起回航本土的折騰,另外還編入了 1 艘輕巡洋艦 " 矢矧 " 和 6 艘驅逐艦充作反潛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區區 6 艘驅逐艦要護航 3 艘戰列艦基本上可謂漏洞百出。二戰期間的反潛探測技術還比較原始,如果要保持反潛無死角,每艘主力艦最好能配置 8-12 艘驅逐艦。
圖 5. 夕陽下的金剛号艦影,正預示了鬼子的日薄西山
圖 6. 伴随三艘戰艦返航本土的輕巡洋艦 " 矢矧 " 号,後又陪伴 " 大和 " 号送死
圖 7. 1942 年 6 月 7 日,伊 -168 号擊沉美航空母艦 " 約克城 " 号,當時有 4 艘驅逐艦護航
1942 年時,即使是财大氣粗的美國海軍都做不到這一點,其每個特混艦隊中只能保持 4-6 艘驅逐艦,結果屢屢被日本潛艇鑽了空子。典型如 6 月 7 日 " 約克城 " 号航母被伊 -168 号擊沉,8 月 25 日 " 薩拉托加 " 号航母被伊 -26 号擊傷,9 月 15 日 " 黃蜂 " 号航母被伊 -19 号擊沉,都是因為護航兵力不足而導致的減員。
圖 8. 1942 年 9 月 15 日,伊 -19 号擊沉 " 黃蜂 " 号,當時她有多達 6 艘護航驅逐艦
更加可悲的是,這次編入的 6 艘驅逐艦裡有兩艘還是戰争期間趕工出來的減配版——丁型驅逐艦 " 松 " 級—— " 桐 " 号和 " 梅 " 号,他們的總功率只有 19000 馬力(甲型驅逐艦陽炎型有 52000 馬力),排水量也才 1200 多噸,在這個風高浪急的晚上要跟上并保持編隊非常困難。編隊指揮官栗田健男(也就是在薩馬島當了 " 栗跑跑 " 的那位)這時反倒憐香惜玉起來,下令兩艘松級驅逐艦就近行駛到馬公港停泊。
11 月 20 日夜,栗田調整了艦隊的航行次序,從原來 " 大和 " 領頭改為 " 金剛 "-" 長門 "-" 大和 " 的次序,戰艦前方是 " 矢矧 " 号輕巡,左側是驅逐艦 " 濱風 " 和 " 矶風 ",右側是 " 浦風 " 和 " 雪風 "。
圖 9. 1945 年 7 月 29 日,伊 -58 号擊沉孤艦 " 印第安納波裡斯 " 号
圖 10. 1944 年最終狀态時的 " 金剛 " 号,經過兩次近代化改裝但艦體年齡已達 30 年
深夜,一艘負責在台灣海峽北口巡邏的美軍 " 白魚 " 級潛艇 " 海獅 " 号(SS-315)通過指揮塔上安裝的 SJ 雷達發現了栗田編隊的強烈回波。" 白魚 " 級潛艇是繼 " 小鲨魚 " 級之後開始編入美軍的新型艦隊潛艇,水下排水量 2400 噸左右,配備有前六後四共計十具魚雷發射管,是設計上相當成功的一級艇,截止 1946 年共計完工 120 艘。
SJ 雷達是一型專用于潛艇上的微波對海雷達,可以給魚雷指揮儀和機電計算機提供測距和測角數據。配備 A 型示波器,後期更新到 PPI 平面顯示器。SJ 雷達有 14 台組件,總重 1850 磅,天線重 35 磅。天線安裝于 33 英尺高度時,最遠可發現 5 英裡外的中型船只。
圖 11. 當晚美方的主角 SS-315" 海獅 " 号
圖 12. 搭載于潛艇上的 SJ 對海搜索雷達,頂部箭頭所指為天線
雷達這種神器是二戰前由英國人發明并使用,1940 年不列颠空戰時已經為皇家空軍提供了早期對空搜索預警。跟英國人穿一條褲子的美國自然不會漏了這種神器,迅速加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出能匹配從戰列艦到潛艇的各種大小規格的 S 系列搜索雷達,和更加神奇的 M 系列火控雷達(M 系列火控雷達在 " 扶桑 "、" 山城 "、" 比睿 " 和 " 霧島 " 四艦被爆揍的過程中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 13. 安裝于戰列艦和航母上的 CXAM 對海搜索雷達,頂部方形網格栅為天線
1942 年 6 月的中途島海戰中,美方通過 " 約克城 " 号上安裝的早期 CXAM-1 型搜索雷達提前發現了來襲日機,并有效引導了 " 野貓 " 戰鬥機的攔截,這才是美國人取勝最關鍵的情報因素,而非僅僅破譯日艦隊組成和攻擊目标的 " 魔術 " 系統。
這是因為 " 魔術 " 雖然掌握了日軍戰略動向,但美方仍然處于 3:4 的弱勢地位,只是在海戰當天提前發現日方艦隊、提前起飛攻擊機群、并提前攔截日方攻擊機群,才取得先機并進而取得戰鬥的勝利,科技的力量在中途島海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回到當晚," 海獅 " 号發現栗田編隊後并未潛入水下,因為測算日艦隊航速保持在至少 12 節,下潛後潛艇速度太慢很可能跟丢目标,反正當晚風大浪高,日本人的探測水平又相對低下," 海獅 " 号選擇直接在水面快速航行,并根據日艦航向計算出最佳攔截陣位。
圖 14. " 海獅 " 号艇長埃裡 · 賴克少校
圖 15. 安裝于德軍 HE111 轟炸機機頭的 FuG200 雷達天線,可實現機載探測
此時栗田編隊中的三艘戰列艦都裝備有從德國引進技術制造的 " 逆探 ",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雷達波告警機,三艘戰列艦的逆探先後發現了美方水面搜索雷達輻射的電磁波,不過由于逆探只能獲得概略位置而無法精确定位,一開始甚至無法确定這是來自于潛艇還是飛機。沒有辦法的栗田,只能在最終确認附近有美軍潛艇跟蹤後命令艦隊開始 " 之 " 字航線的航行,以期躲避美軍潛艇可能的攻擊。
圖 16. 萊特灣大海戰中 " 大和 " 号實現了對美方 " 白平原 " 号航母的跨射已屬不易
順便說一句,得益于太平洋戰争前的技術儲備和大戰中日德間的潛艇聯系,日本海軍也研制出性能較差的對空對海搜索雷達,并在中途島海戰後陸續安裝到主力艦上,但是高端神器火控雷達一直是日本海軍的空白,直到菲律賓海戰時,大和号主炮還是使用超大号的測距儀來計算和指揮炮擊的,戰争打到這個份上,雙方技術差距之大堪比義和團跟洋鬼子之争!
圖 17. 日德之間進行了多次潛艇交流,德國給日本輸送了大量技術,這幅畫作中表現的是最後一艘訪德潛艇 " 伊 -52" 号與德方接應潛艇之間通過救生艇交換人員和設備的場景,艇上劃船的兩人似乎是日本海軍士兵,他們将接上德方的 3 名聯絡人員和一部逆探
21 日凌晨 3 點," 海獅 " 号使用前部的六具發射管進行了齊射——這是所有潛艇官兵都夢寐以求的一刻。6 條魚雷向大浪中的日艦隊駛去,位于戰列艦隊最前面的 " 金剛 " 号前部和中部連中兩雷,而艦隊右翼的 " 浦風 " 号也命中一條魚雷,很快沉沒。" 金剛 " 号遭到重創後,栗田留下 " 濱風 " 和 " 矶風 " 護衛 " 金剛 " 号,率領剩下的兩艘巨艦在 " 雪風 " 号的護衛下加速逃離。
中雷後,艦上的第三戰隊司令官—— 6 年前也曾擔任 " 金剛 " 号艦長的鈴木義尾與 " 金剛 " 号的最後一任艦長島崎利雄大佐商量如何處置。兩人一致認為 " 金剛 " 号雖然中了兩條魚雷,但距離最近的台北基隆港只有 50 多海裡航程,設法控制住進水還是有機會支撐到基隆進港。
圖 18. 金剛級艦體縱切剖面圖,注意外側凸出的防魚雷帶
圖 19. 描繪日本伊 -8 号潛艇與前來迎接的德國潛艇會合的場景
圖 20. 戰艦世界裡制作的 " 金剛 " 号,修長的艦體和強大動力賦予了其 30 節的高航速
在黑暗中雷達波告警機時常仍能截獲到附近美軍潛艇發出的探測雷達波,留下的兩艘驅逐艦卻完全無法定位潛艇,也就根本無從談起進行反擊。在這種尴尬的狀況下,為了防止美國潛艇再度發動魚雷攻擊," 金剛 " 号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
在風大浪高的海峽裡,受了重傷還保持十多節航速的 " 金剛 " 号突然再也無法承受海水的巨大壓力,艙壁垮塌破裂,瞬間艦體内進水增加了上千噸,航速驟降的同時橫傾角度也開始迅速增大到 12 度。雖然派出了潛水員冒死進行堵漏,但他們的措施無濟于事,橫傾很快增加到 18 度,鈴木義尾下令全員棄艦,不過這個命令太晚了。
圖 21. " 金剛 " 号的高光期,1942 年 10 月 13 日與 " 榛名 " 号共同炮擊瓜島機場
圖 22. 1945 年 8 月坐沉在吳港内海面的 " 榛名 " 号,這是金剛級最後的艦影
圖 23. 最後一艘戰沉的老式戰列艦 " 金剛 ",她和 " 大和 " 号共同代表着戰列艦的蓋棺定論
凌晨 5 點半,在輪機停止 10 分鍾後,龐大的 " 金剛 " 号終于傾覆沉沒,在這艘巨艦翻身過來時,彈藥庫發生了大爆炸,将艦體中部甲板上聚集的上百名日軍炸飛。
僅僅一分多鍾後,1912 年完工的這艘老戰艦終于在基隆外海的海面上完全消失,沉沒時帶走了 1300 名官兵陪葬。在二戰日本聯合艦隊的 12 艘一線戰列艦中," 金剛 " 号是唯一被魚雷擊沉的戰艦,雖然只有兩條魚雷命中,但已足以撕裂這條三十年前老艦,當晚的狂風巨浪也為 " 金剛 " 号劃上一個不那麼光彩的句号。
仗打到這個份上,不用再想什麼 " 武士道精神 "、" 大和魂 " 和 " 七生報國 " 了,關注一下火控雷達、VT 無線電近爆引信、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和原子彈,就明白日本人為什麼雖然在戰争中偷跑了幾步,但很快就被彪悍的美國人追上并甩出去十萬八千裡!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本系列其他文章鏈接如下,歡迎延伸閱讀,或關注文末的有聲書,省省眼力: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裡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