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資治通鑑:孟子見梁惠王,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啟發?成大事的智慧,歡迎閱讀。
公元前 336 年,鄒國人孟轲,就是我們所說的孟子,來大梁拜訪魏惠王,兩個人之間有一段有意思的對話。
這個對話,《孟子》中也有,《資治通鑑》中也有,很值得我們領導琢磨一下。
魏惠王在《孟子》中,被稱為梁惠王。
孟子來見魏惠王,準備給魏惠王講一講仁義道德,講一講立國之本,執政之基。
所以,才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原文咱們就不上了,直接翻譯,個别重要的原文會附在翻譯後面。
魏惠王見到孟子之後,就問孟子:" 老先生,老人不嫌遙遠,跋涉千裡來到我們魏國。請問你有什麼對我治理國家有什麼好的建議?"
孟子說:" 你怎麼把利益挂在嘴邊呢?我所追求的只有仁義。在我這裡,只有仁義。如果你一個國君,整天念叨着什麼對你們國家有利,你的公卿大夫整天惦記着什麼對我的家族有利,你的百姓們整天念叨着什麼對我自身有利。你們魏國從上到下一個一個都把利益當作目标,為了利益而相互争奪,你們國家就危險了。我走南闖北,從來沒有聽說一個有仁德的人,會抛棄他的父母,忘掉他的親人。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充滿道義精神的人,一個守義的人會把他的君王忘在腦後。"
魏惠王聽了,點點頭:" 你說得好,你說得很對。"
那麼,魏惠王有沒有聽進去孟子的意見呢?
我覺得,魏惠王是沒有聽進去孟子意見的。
或許,在魏惠王看來,孟子說了一堆大道理,對他一點意義都沒有,對他的國家也沒有利益,自然也沒有聽進去。
而且對于當時的魏國來說,需要的不是講什麼仁義道德,而是需要如何穩穩往前走,是如何快速止住下滑的國勢。
魏惠王想要的結果,很簡單,就是讓國力恢復起來,讓國家不再走下坡路,畢竟,接二連三的敗仗,實在太丢臉了,這麼下去,可能魏國在他這一屆就玩完了,當然,事實上并不是如此。
所以,對魏惠王來說,需要的是人才,需要的是可以拿來就用的方法策略,而不是孟子講的仁義道德。
但是,孟子的仁義道德就沒用了嗎?
那才是底層的内容,那才是核心,或許,魏惠王是覺得見效慢吧。
關于仁義這個課題,孟子曾經跟自己的老師孔伋讨論過。
孟子問老師:教育民眾第一件事,需要做的是什麼?
孔伋是這樣回答的:先讓民眾追求利益,為人民謀福祉,提升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
孟子繼續提問:難道教化民眾,不應該是先讓他們追求仁義嗎?你為什麼會有這種先追求利益的主張呢?
孔伋回答說:仁義才是最大的利益。君王的仁義就是要給人民謀福利。君王如果不講仁義,百姓就沒有辦法過太平的日子。官員如果不講仁義,百姓一個一個也會有樣學樣,大家都崇尚詐騙、争鬥,這就成了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經》中說,利者,義之和也。就是說,利益是仁義的最後目标。但是,只有追求利益,才可以讓大家生活安定,培養大家更高的品德,安身,以崇德也。這才是最大的利益。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孔伋、孟轲的話看起來好像意思不對,好像意思是相反的,一個追求仁義,一個追求利益,但是實際上,這兩個人的意見是統一的,意思是一樣的。
只有仁者知道仁義就是利益,不仁者不知道。只有仁義的人知道仁義才是最高的利益,不仁不義的人就不知道這一點。
孟子對魏惠王只講仁義,不講利益,這是因為說話的對象不一樣。
孟子講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非常清楚。
簡單來說,你琢磨别人的利益,你手下的人,你的下屬,你的親信,你的心腹,也會琢磨你的利益,一層層往下,作為老板,你的高管琢磨你的利益,你的中層管理者,你的員工也琢磨怎麼最大限度獲利,大家都在琢磨利益。
最後,大家往往就會為了利益發生争奪、争鬥,大家可能是一個多輸的結局,因為蛋糕就那麼大。
所以,我覺得,這段話對我們領導來說,也是很有啟發的,主要有三個要點:
一、領導要琢磨利益。
但是,領導不要琢磨現有的利益,而是要把自己置身在整個團體之中,要琢磨大家的利益,要琢磨怎麼把蛋糕搞大,大家都能多分一點。
如果領導只琢磨現有的利益,只會想着自己多分,那麼,結果是可以預見,整個團體内部,大家相互争奪,相互博弈,相互争鬥,彼此内耗,彼此算計……結果怕是不太好啊!
所以,領導要琢磨利益,但是,要琢磨怎麼讓大家更多獲利。
二、領導一定要先講仁義。
你先講仁義,你給下屬講仁義,對下屬好一點,該給的待遇跟得上,下屬在工作上也對你講仁義,你就更容易把你的事做成。
但是,如果你斤斤計較,你的下屬也會斤斤計較。
下屬遲到 1 分鍾,你罰他 50 塊錢,下屬加班 1 分鍾,下屬要求你給他 50 塊錢,你給不給?
這就是逐利帶來的惡性後果。
所以,如果領導開始逐利,開始斤斤計較,往往是局面惡化的征兆。
如果領導開始斤斤計較锱铢必較,就算是你的心腹,也會變得不可靠,也會開始天天琢磨你的利益,然後掰算他自己的利益了。
所以,逐利的領導,一定要防範這一點,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身邊人,把自己的親信,把自己的得力骨幹,都變成自己的敵人,都變成跟自己争奪利益的對手。
因為,這才是讓你防不勝防的,千防萬防,家賊難防啊!
那麼,領導應該怎麼辦呢?
領導要跟下屬講仁義,你先付出,下屬自然會願意付出。
所以,對領導來說,千萬不要一門心思只盯着利益,你眼裡只盯着利益,你眼裡就沒有了人,沒有了人,沒有了仁義,你就辦不成事,最終還會給你敗事。
你仁義在前,下屬仁義在後,這是一個多次博弈的過程,事情往往就會越來越好,如果你先講利益再講結果,那麼,下屬也會跟你先講利益再講結果。
最後,你可能什麼也得不到,也可能得到下屬的弄虛作假,得到下屬的斤斤計較,得到下屬的锱铢必較,最後,你和下屬、團隊都會把精力浪費在這種内耗上。
三、領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致力于人和。
領導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内和才能外争。
内部怎麼先團結起來呢?
領導首先就要做到講仁義、講道德,才能把大家團結起來。在事上琢磨,把自己的事情,先對他人做到仁至義盡,做事才有可能做成。
所以,領導不妨多念叨一句話 "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 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 多琢磨做大蛋糕,少琢磨怎麼少給别人分 ",你付出了仁義,你一定會收獲仁義,利益只是仁義的一個副產品。
你覺得是這樣嗎?
這是專欄《領導要讀 < 資治通鑑 >》第 30 節,觀看更多專欄内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為你持續拆解《資治通鑑》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更多專欄内容,歡迎訂閱我的線上視頻專欄《資治通鑑:領導智慧與成事之道》,為你解讀《資治通鑑》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專欄暫定 108 節,只多不少,目前只要一杯咖啡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