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雨水至!養生注意健脾祛溼、防風御寒,歡迎閱讀。
今年 2 月 18 日是雨水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中醫專家提醒,此時陽氣初升,溼氣漸重,天氣乍暖還寒,養生防病重在祛溼健脾、疏肝理氣、防風御寒。
" 中醫認為‘為陰邪,易困脾陽’。"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朱慧婷介紹,雨水時節,溼邪與風邪交織,易誘發溼疹、荨麻疹、痤瘡等皮膚問題,需提前防範。日常起居上,人體應順應自然規律,早睡早起,但不可過早減衣,尤其需要護住頸背、腰腹及下肢,防止寒溼侵表和内生溼氣,同時室内保持通風,被褥勤曬,以祛溼防潮;飲食上,推薦茯苓山藥粥、玫瑰理氣茶等,可健脾化溼、疏肝理氣,要特别注意少吃甜食、油膩、生冷(如冰淇淋、生魚片、涼拌菜等)食物,以免助溼生痰,加重皮膚問題。
航空總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吳昕妍提醒,雨水時節,空氣溼度增加,溼邪具有黏滞、重濁的特性,容易困阻脾胃,抑制其正常的運化功能,導致慢性胃炎患者病情反復或加重。在中醫理論中,脾胃被視為 " 後天之本 "" 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的健康直接關系到人體的氣血生成和營養輸送。因此,調養好脾胃,不僅能有效減輕慢性胃炎的不适症狀,為整個春季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具體來說,可适當食用具有健脾祛溼作用的食物,如山藥、薏米、芡實、白扁豆等。此外,可多吃新鮮的蔬菜,如春筍、菠菜、韭菜等,這些蔬菜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有助于促進胃腸蠕動,增強脾胃功能,但要注意烹饪方式,盡量選擇清淡易消化的做法,如清炒、煮湯等,避免油炸、油煎,減少胃腸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