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劉曉春:微短劇“套路深”,暗藏哪些付費陷阱?,歡迎閱讀。
中新經緯 4 月 3 日電 題:微短劇 " 套路深 ",暗藏哪些付費陷阱?
作者 劉曉春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劉曉春
幾分鍾一集,一集中多次反轉,微短劇正在以新穎形式快速吸引觀眾,并迎來行業井噴式的發展。但随之而來的收費亂象也引起熱議,其中誘導付費、自動扣費、" 圍獵 " 老人的相關報道不斷。2024 年 1 月,中消協等機構發布的《2023 年第四季度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中,短視頻平台微短劇誘導付費赫然在列。哪些微短劇收費條款侵犯了消費者權益?微短劇行業規範發展還需哪些規則引導?
一般來看,微短劇的收費點總在 " 卡點 "" 爽點 " 上,容易使消費者產生衝動決策的不理性消費心理。從收費方式看,一些微短劇在收費時顯示類似 " 一集只需 0.9 元 " 的說明,看似價格較低,但播放平台在付款界面自動勾選 " 默認解鎖 " 下一集,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扣了高額費用;有的微短劇用類似 "3 分錢試看 " 的形式,但默認開通了自動續費服務,導致後續自動扣費時消費者才 " 後知後覺 ";還有的微短劇顯示 " 解鎖只需 9.9 元 ",而實際上只是解鎖後續部分劇情。在這些解鎖後續劇情的界面中,部分平台對包括是否自動續費、收費标準等付費條款的提醒并不充足,并利用了消費者想急迫了解後續劇情的心理,核心還是一種誤導式的消費陷阱。
問題核心應該關注幾個方面。第一是自動續費問題。有一些商家将微短劇 " 自動續費 " 設定成系統默認選項,限制了消費者選擇,即便有提示字體也很小。從消費者知情權的原理出發,微短劇平台不能以不明顯的方式默認勾選自動續費等選項,而是應由消費者主動選擇是否勾選,并進行清晰的提示,否則有誤導消費甚至欺詐的嫌疑。由于消費者在網絡等遠程消費中不能直接接觸實物、體驗服務,只能根據經營者提供的信息來進行消費決策,因此,要求經營者承擔和落實更加細致和準确的信息披露義務,就更為關鍵。此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對針對定價方式公示、自動展期和續費的限制條件、格式條款的規範使用等都做出了明确信息披露、保護消費者知情權的細致規定,應當确保這些規則在微短劇領網域中的落實。
第二是充分信息顯示的問題。在與消費者建立長期扣費合同的過程中,一些平台給出的信息并不完善,比如 9.9 元解鎖多少集微短劇、包月會員能夠觀看全站視頻還是部分視頻、所謂會員觀影特權具體是哪些權利等等。不充分的信息介紹疊加自動扣費、自動解鎖等行為,實際上是侵害消費者知情權。經營者對于商品和服務信息的披露,是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參考對象,構成信息披露義務的核心。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規定,需要 " 真實、全面 " 向消費者提供相關信息,并且要求經營者采用 " 通俗易懂 " 的方式來實現,不能人為給消費者全面了解信息設定過高的成本和障礙。
第三是投訴機制沒有達到相應的服務标準。在對微短劇反饋的問題中,許多都是老年人不熟悉電子支付,不知情的狀态下被扣掉了高額費用,但卻不知如何關閉或尋求服務;也有一些反饋投訴難、退費難等情況。這一方面與微短劇商業模式有關。有微短劇的從業者稱,行業競争激烈,付費機制也要 " 快 "。這反映出微短劇的盈利模式利用了消費者衝動消費的心理,這種商業模式的 " 原罪 " 使得平台更不願在解釋付費條款、完善售後服務機制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與行業發展整體情況有關。一般較為成熟的行業或領網域都會有比較完善的投訴機制,比如如今長視頻、短視頻作為較為成熟的運營模式都有相對完善的投訴機制。而從微短劇行業發展現狀看,其仍是近兩年來較為新興的模式,整體還沒有發展出規範的行業規則和監管規則,很多平台也沒有将微短劇的治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這也導致對微短劇收款方 ( 視頻提供者 ) 資質審核不嚴格等問題。
第四是對微短劇小程式監管難的問題。當前有很多微短劇并非直接在平台上發布内容,而是以觀看幾集後 " 小程式跳轉 " 的方式吸引繼續觀看的,也就是為小程式引流,平台與小程式有嵌套關系。由于平台與小程式的監管内容不同,對小程式的監管主要是主體驗證、資格審核,确保業務合法性這樣的初步驗證審核,這就導致對引流進入小程式後微短劇内容監管相對薄弱,因而可能暴露出内容 " 擦邊 "、低俗等問題。這提示平台要加強對這一領網域問題的重點防控,如在對主體進行資格驗證外,還可以對投訴較多的微短劇小程式進行下架、處罰等。
此外,對于消費者而言,要認識到微短劇在 " 卡點 "" 爽點 " 上開始要求解鎖、付費,實際就是利用消費心理的弱點,促使我們快速付費而忽視了付費條款中的陷阱。消費者在付費時要仔細查看付費條款,比如是否有限制性條款、自動付費等。此外,遇到亂收費、重復扣費、誤導消費等現象,要積極向平台或消費者保護協會進行投訴,保護自身的權益。 ( 中新經緯 APP )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
作者:熊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