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就業率領跑 高職院校擴招突進,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進 臨近開學季,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商務學院院長李衛華忙着迎接學校成立 73 年來數量最多的一屆新生:5000 人左右。
每年年初,江蘇省教育廳會根據國家高職教育發展的總體方針和政策,宏觀調控招生數量,學校則根據自身辦學資源、社會需求以及考生報考情況來确定具體招生人數。其中兩項關鍵影響因素是當年的高考生數量和學校的辦學資源。
李衛華說,江蘇高等教育升學率(包括本科學校、高職院校等)約 90%。而 2024 年江蘇省高考生比 2023 年增加了 3.2 萬人,如何讓新增學生有學上成為相關部門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數量在今年進一步做了适當的擴招。
過去五年間,包括中國高職教育經歷了一輪大擴招。2019 年中國高職院校招生數首次超過普通本科院校,此後,高職院校每年招生數都要比普通本科院校招生數多 62 萬以上。2022 年,首批擴招大軍畢業,中國高職院校畢業生數量首次超過普通本科院校。
龐大的擴招大軍不斷湧入就業市場,給高職畢業生就業帶來了挑戰。但一些政府和市場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盡管經歷了擴招,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部分就業指标表現仍較好,且與普通大學生的收入差距也在縮小。
國務院原參事湯敏不久前剛剛調研了一家專門培養管道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他說,中國產業正在經歷快速的轉型期,不同行業用工需求變動劇烈,有的行業甚至在消失,在這種變動前,職業院校在專業調整上更靈活,此外," 職業院校學生心态也比較好 "。
此前," 專升本 " 是不少高職院校學生畢業的去向,但李衛華觀察到,這兩年,越來越多高職院校學生會考量 " 專升本 " 到底為了什麼?當學生意識到升本之後依舊需要面臨就業挑戰,就不再盲目地為了升本而升本,而是以更務實的心态尋求工作機會。2024 年,部分省份 " 專升本 " 的報名人數也出現大幅度降低。
但在五年擴招中,一些後遺症也浮出水面:院校師生比跌破合格線、地方财政負擔加重、辦學硬體條件有待改善……
五年大擴招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江蘇南京,校占地面積 1048 畝,設有 12 個教學機構,開設 37 個專業,目前學校共有 14000 多名在校生,800 餘名教職工。
2018 年至 2024 年,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數從約 4300 人增至約 5000 人。李衛華說,今年擴招後,學校宿舍使用已進入滿負荷狀态。為了改善現有學生的住宿條件和此後可能的進一步擴招,學校也初步有了進一步增加學生宿舍的計劃。
為了滿足合理的師生比,學校這幾年也一直在擴招教師,過去五年學校教職工新增約 160 人。在招聘教師過程中,李衛華感受到了高學歷人才的内卷。他說,作為國家示範(骨幹)高職院校建設部門,學校從前年開始就以招聘擁有博士學位的應屆生為主,那時供需基本平衡。但在去年,學校收到的擁有國内博士學位的應屆生簡歷數量快速增多,其中不乏 985 院校的博士,這超出了學校的想象。
2019 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開啟了第一輪大規模擴招。2019 年 3 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 100 萬人,這也吹響了高職院校擴招的号角。
回憶起 2019 年的高職擴招,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表示,一方面,高職院校擴招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下做出的戰略決策,與當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相關,對支持產業轉型更新、穩定就業形勢、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這也是為預防就業市場結構性失業。多年來中國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壓力不斷凸顯,高職擴招是穩就業 " 棋盤 " 裡的前瞻式落子。
2019 年,高職院校招生數從上一年的 368.8 萬跳漲至 483.7 萬。疫情中,高職院校維持了擴招态勢。2023 年,高職院校招生數進一步增長至 555.07 萬。5 年間高職院校招生數漲幅達 186.27 萬。在高職院校數量增長并不明顯的基礎上,這樣的擴招讓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校生出現快速增長。2018 年— 2022 年,高職院校校均在校生規模從不足七千人升至一萬人以上。
相比之下,普通本科院校招生數則維持相對穩定的增長。2018 年至 2023 年,普通本科院校招生數從 422.16 萬上漲至 478.16 萬,年均漲幅為 11.2 萬。
高職院校的擴招也促成了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 2018 年的 48.1% 升至 2023 年的 60.2%。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老年福祉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社會福利和養老服務協會理事楊根來說,中國職業教育為全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貢獻了超 50% 的力量,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一項重要方式。
高職吸引力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商務學院的上千位畢業生,約 35% 會通過 " 專升本 " 進入本科院校,約 3% 選擇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剩餘的學生絕大多數直接進入企業就業。
" 專升本 " 是高等職業院校畢業後的一條重要去向。在政策推動下,過去數年 " 專升本 " 人數也快速增長,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專科起點本科招生人數分别為 61.69 萬、71.77 萬人和 86.62 萬人。
但 2024 年情況出現了變化。一方面,多省的 " 專升本 " 招生計劃數降低;另一方面報考人數也出現顯著下降,部分省份的 " 專升本 " 報考人數下降超過 15%。
最近兩年時間中,有不少 " 專升本 " 的學生在普通本科院校畢業階段,回過頭找到李衛華,詢問有沒有合适的崗位。學生給他的反饋是:普通本科院校在幫助學生就業上不如原來的高職院校積極,前往學校招聘的企業少,只能自己幹着急。
《2024 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近年出現許多大學畢業生 " 回爐 " 職校學技能的趨勢,希望獲得普通本科學歷和實用技能的雙重優勢,拓寬求職之路。對于 " 回爐 " 學習技能是否有助于就業這一問題,52.2% 的畢業生給出了肯定答案,認為市場對專業技能需求大," 回爐 " 後就業機會更多。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因學生面臨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今年高考過程中,出現了有的學生考出高分但放棄進 " 好學校 ",而選擇更好就業的專業或學校,甚至有高分學生放棄普通本科院校進高職。這表明學生更重視未來的職業發展,而職業教育本身就是以就業為導向來培養人才。因此,對于今後想成為技能型人才的學生,應鼓勵他們選擇職業教育。
在高職院校不斷擴招的同時,一些數據顯示了高職院校在就業市場具備的競争力。對不少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來講,在整體就業承壓的背景下,與其升本不如拿着高職學歷,直接步入就業市場。
智聯招聘于 5 月初發布的《2024 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通過在今年 3 月下旬至 4 月中旬對 2024 屆畢業生進行的問卷調研發現,大專學歷應屆畢業生獲得 offer 的比率最高,占比 56.6%,且高于去年的 54.4%。本科、碩博學歷應屆畢業生的 offer 獲得率分别為 45.4%、44.4%,均低于去年的 47.5%、56.7%。
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7 月 1 日,全國已有 2951 所高職學校開展畢業生就業工作,共計就業 559.7 萬人,就業率達 98.3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李強表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持續高于普通高校平均值,這也讓高職院校形成了強大的生源吸引力。同時越來越多年輕人樂于奔赴藍領崗位,智聯招聘《2024 藍領人才發展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25 歲以下群體投遞藍領職業的人數比 2019 年同期增長了 165%,原因是 " 當前就業市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職業院校教育模式緊貼行業需求,可能在某些領網域就業通道更直接。職校畢業生接受的職業教育也更側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專業技能突出 "。
在平均薪資待遇方面,職業院校畢業生與普通大學生的差距也在縮短。2024 年 1 月,中國新就業形态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 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顯示,藍領人群實際平均月薪是 10 年前的 2.26 倍,總體上藍領與白領群體的平均月薪差距逐漸減小。
李強表示,普通大學生的平均收入一般要高于職業院校畢業生,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在制造業、IT 等技術密集型行業和服務業,職業院校畢業生可能更具競争力。同時,随着國内產業結構轉型,用人需求結構轉換,企業招聘中學歷光環減弱,技能光環增強,藍領崗位帶來更多就業機會,薪酬水平、工廠環境也不斷改善,這些都為藍領職業增加了新的吸引力。
湯敏說,近幾年,受宏觀經濟增速起伏和中國產業發展轉型的影響,不同行業的用人需求也出現了較大波動。在這個過程中,能 " 即插即用 " 且預期相對較低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可能更容易實現就業,而大量普通二本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時依舊面臨 " 高不成、低不就 " 的困境。為此,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也必須通過改革來适應社會和技術的快速變化。
2024 年 7 月,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中國制造業在 2025 年的人才缺口将接近 3000 萬人,缺口率高達 48%。
熊丙奇說,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還需要繼續擴張。他表示,國内技能型人才至少應占到 80%。現在很多人都想成為學術型人才,這樣的觀念帶來了整體的就業供求矛盾,比如很多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面臨就業難。因此,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都應該進行職業教育,這才是合理的高等教育定位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
一切為就業服務
每年招聘季,李衛華所在的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都會接到上千家企業希望進校招聘的需求,其中每年只有約 400 家公司能通過審核并進入校園招聘。
相比 " 臨時抱佛腳 ",李衛華更傾向于讓企業在人才培養環節就介入進來。為此,李衛華和企業協商開設了校企聯合培養班。李衛華認為,通過校企合作,企業的招聘成本一定比社招低,學生也能及早接觸到行業需求的知識技能和實踐機會,從而獲得更多就業确定性。
從 2005 年開始,李衛華所在的學院就與蘇寧電器、蘇果超市、永輝超市、森林鳥服飾、萱子視頻等多家公司開展校企聯合培養的 " 學徒班 "。其中有的企業連續幾年吸納學徒班畢業生超百人。
在數字商務學院的校企合作班,學生會被清晰告知畢業後的職業生涯軌迹。大二時期,學院通過 " 企業家講座、企業導師進課堂、跟崗實訓 " 等形式聯合培養學生,大三時期的教育則進一步以 " 企業為主、學校為輔 ",學生 80% 時間都處在企業頂崗實習狀态。
上半年,湯敏在調研一家只開設管道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時發現,學校在天然氣、石油管道等領網域的專業培養做得非常細致,與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也建立了合作,畢業生技能能滿足崗位要求。
湯敏表示,中國產業發展正在轉型,不同行業用工需求起伏比較大。尤其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目前百分之七八十的就業崗位在十年後都可能消失。面對這樣的情況,相比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在專業調整上更加靈活,能緊跟企業的用工需求;其次,職業院校的學生因成績比不上普通本科院校,對崗位的期望值相對較低,對工作并不挑剔。職業院校的老師、校長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就業。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 年— 2022 年的 10 年裡,職業教育淘汰落後專業 108 種,更新和補充專業 1007 種,更新幅度超過 70%,将人才培養結構調整與需求結構變遷動态地對接。
當然,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因職業生涯被提前規劃好,高職院校的職業發展路徑通常被認為相對較窄。
李衛華表示,在目前的職業教育發展階段,接受職業教育培養可能意味着學生成長到一定高度後,會存在一定的職業天花板。但職業院校的定位不是培養類似于諾貝爾獎得主這樣的研究型人才,相當比例的畢業生會進入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力比學歷更重要,要以就業為導向并為此清晰地設定課程體系和培養路徑。
" 在碩士學位授權點膨脹的時代,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我們沒辦法靠學歷取勝。高職院校需要依靠產教融合高質量,來實現辦學能力高水平,讓畢業生更好地實現就業。" 李衛華表示。
擴招後遺症
盡管推動了中國教育的大眾化,也滿足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但仍有不少采訪對象提及了高職擴招的後遺症以及其對職業教育帶來的影響。
日常運營中,高職院校教育經費主要來自地方财政部門的生均撥款和學生學費。楊根來表示,不同高職院校的生均撥款存在一定差異,總體上在 1 萬元— 3 萬元不等,這是高職院校非常重要的資金來源,疊加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帶來的現金流,許多職業院校會想方設法不斷增加招生數量。部分職業院校的學生規模甚至超 2 萬人。這在國際職業教育領網域都是很少見的現象。
近幾年,全國多地高職院校被爆出學生宿舍為八人間及以上。例如,2019 年,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出現了 "28 名學生共用一個寝室 " 的情況,随後學校發布通報稱将進一步優化調整擴充學生宿舍資源,确保所有學生宿舍住宿人數在 10 人以内。
2022 年 11 月,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标工程實施方案》提出,院校生師比合格标準為 18:1。總體目标為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重點監測指标全部達标的學校比例,到 2023 年底達到 80% 以上,到 2025 年底達到 90% 以上。
從實際數據來看,2015 — 2019 年,全國高職院校的平均生師比均達到合格标準,但自 2019 年擴招後,高職院校的平均生師比均未達到此标準,2023 年此數據為 18.92:1。
楊根來說,雖然投向高職院校的教育經費在穩定增長,各地政府也為職業院校的發展做了很大努力,但因短期内實現了百萬級的擴招,很多高職院校面臨教師數量不足、辦學環境條件有待改善的問題。并且,一些教學條件和辦學質量相對較差的高職院校,近幾年與一流高職院校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甚至長期沒辦法解決辦學環境建設問題,這樣的現象令人擔憂。
其次,随着高職院校的擴張,地方政府也面臨更多财政支出壓力。一位地方财政教育支出部門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當地高職院校擴招後,财政保障壓力加大。一是基礎撥款需要增加;二是學生擴招後,需增加師資、教學設施投入,運轉費用也會随之增加。在合理範圍内,學生數量的增加會增加學費等收入,但超過一定規模後,學費等收入不足以彌補學校成本增加,在目前财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只能降低學校的保障水平。
上述地方财政部門人士表示,為推動高職院校聚力内涵提升,所在地已按 " 績效引導、競争分配、分類實施、全面推進 " 原則,建立周期内與學生數變動脫鉤的 " 基礎撥款 + 績效獎補 + 競争性項目獎補 " 的經費保障體系,引導高職院校合理調整招生規模和學科專業結構,扭轉 " 學生越多、撥款越多 " 的資金分配導向。
除此之外,雖然高職院校的就業率常年領跑各類大專院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都具備足夠競争力。
李強表示,新技術在快速發展,某些職業教育課程可能還在教授已過時的技能,而企業需要的是掌握最新技術的人才。
熊丙奇表示,不是所有的職業教育都具有吸引力,職業教育其實還存在社會認可度偏低以及職業教育辦學缺乏明确特色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必須進一步消除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尤其是職業院校必須辦出特色。
武漢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二級教授李燕萍表示,社會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供給,不能通過簡單對比職業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就業率來評判兩者優劣,兩者面對的就業市場存在許多差異,許多優質本科院校畢業生的成長 " 後勁 " 更足,他們的知識儲備也能支撐他們在職場上進行更多創新。因此,個人擇校時需要基于個人興趣、職業規劃、院校教育水平等進行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