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太平洋坦克戰(34):八月風暴中的日本戰車部隊,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72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10281字,配圖59幅,閱讀需要20分鍾,2025年2月27日首發。
本文收錄在"坦克戰史"專輯裡,歡迎延伸閱讀。
注:本系列文章在收集整理資料時參考了眾多中外資料,如"緬甸1942"、"緬甸1944"、"洛陽1944"等篇章的坦克戰資料大量參考了徐帆、甄銳所著《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呂宋1945"等篇章參考了王法所著《木諾茲之戰——日軍第6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于《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11年第12期,以及王法所著《困獸之鬥:日軍第7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于《現代兵器》雜志2016年底4期);在中國抗日戰場和太平洋島嶼作戰中的許多坦克戰細節參考了青梅煮酒所著《太平洋戰争》(1-10冊),與中國軍隊裝甲部隊相關的部分内容參考了甄銳所著《抗日戰争中國軍隊坦克裝甲圖鑑》。以上書籍均為國内正式出版并可在許多平台購買。
在此一并感謝原著作者和許多無法列明的原始資料提供者!
接上期(第1371篇)
圖1. 蘇聯對日作戰,史稱"八月風暴"
圖2. 1939年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軍擊毀并繳獲的一輛戰車第4聯隊的九五輕戰
圖3. 日蘇邊境衝突時期的日軍前線指揮官,此時仍身着昭五式立領軍服,可能是諾門坎或張鼓峰作戰期間拍攝
1945年8月8日,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意圖通過一次大規模的鉗形攻勢在2個星期内擊潰日本關東軍,逼迫日本投降,如果日本拒不投降,還将進一步通過千島群島、庫頁島攻入北海道島和朝鮮半島,最終與美英軍隊在東京平原會師。
經歷了1938年的諾門坎衝突後,領教到蘇軍威力的關東軍将偽滿改造成重點防御區網域。為了抵擋蘇聯的機械化大軍,關東軍加強了包括重炮和戰車在内的重型武器,也是日軍戰車部隊的主要駐扎地區。
但在1944年末,駐扎在這裡的戰車部隊已經被大大削弱了,最精銳的戰車第1師團已調回本土,戰車第2師團在1944年下半年調往菲律賓防御美軍,戰車第3師團和幾個獨立戰車聯隊參加了1944年對中國大陸上的美軍B-29重型轟炸機基地的進攻後留在華北,到1945年,關東軍只剩下新編成的獨立戰車第1和第9旅團,隸屬于日本第3方面軍。實際上,日本人也知道自己的那點裝甲力量根本不夠看,在菲律賓呂宋島上的戰車第2師團早在半年前就在美軍的優勢火力下被迅速打成零件狀态,因此關東軍的這兩個戰車旅團也基本被拆散分配給要地駐防的步兵師團,用于特定條件下的反擊戰。
圖4. 八月風暴行動中的作戰态勢,蘇聯3個方面軍從東、北、西三個方向攻入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迅速越過日軍在邊境的築壘地帶攻入松嫩平原的核心區,展現了一場不亞于歐陸作戰的裝甲攻勢
蘇軍的鉗形攻勢分别從東、北、西三個方向突入,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翻越了被認為是無法通行的大興安嶺山地,遠東第1、第2方面軍從伯力(哈巴羅夫斯克)和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向南進攻,三個方向預計在鴨綠江邊朝鮮半島的根部會合。蘇軍投入了超過5000輛裝甲車輛(比庫爾斯克戰役中投入的還要多),其中有一些是從1940年開始就駐扎在遠東的老式坦克,包括BT系列坦克,但大多數則是T-34/76、T-34/85、IS-2等新銳坦克。由于蘇聯坦克手都是參加過對德作戰的經驗豐富的老兵,再加上坦克性能優勢明顯,結果與在太平洋的島嶼上一再發生過的那樣,雙方坦克間的少量交手基本都以日本人的完敗而告終。
圖4. 1945年8月,蘇聯加入了對日作戰,對偽滿地區的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一次規模宏大的坦克攻勢,讓日本人大開眼界,本照片中出現了裝備85毫米主炮的T-34/85型,是火力、機動力和防御力非常平衡的一款主戰兵器
雖然戰争已經進入"垃圾時間"——軸心國實力最強的德國已經投降,日本的徹底失敗也只是個時間問題,但僅從數字上分析,日軍部署在本土的裝甲力量從紙面上看卻仍相當可觀——總計2970輛戰車被編為2個戰車師團(戰1師團和新組建的戰4師團)、6個戰車旅團以及其他一些聯隊、中隊級的小部門。鑑于美軍在硫黃島、衝繩島等接近日本本土的島嶼遭遇到的頑強抵抗,美國人在制訂對日本本土的登陸作戰計劃中心懷恐懼的寫到:
"如果‘A型炸彈’(既原子彈)沒有使日本投降的話,将投入至少3個裝甲師和其他幾十個坦克營參加登陸作戰,并準備付出100萬的傷亡代價……"。
圖5. 在中國東北投降的戰車第34聯隊的戰車群,這裡出現的大部分都是僅裝備57毫米短管戰車炮的九七式中戰車,采用鉚接式車體和炮塔,炮塔側面帶有戰車第34聯隊的标識——山形紋和水波紋的組合,山形紋裡的半幅太陽發射出數量不等的光線,而光線的數目代表着所屬中隊,這些戰車應該隸屬于戰車第34聯隊第2中隊
圖6. 模型作品:戰車第34聯隊的一輛帶有聯隊标識和"愛國381"字樣的九七中戰初期型
圖7. 上述模型作品的原型戰車照片,炮塔側面的聯隊标識清晰可見,似乎是一座山體、前方流動的河水和初升的太陽組成,通過太陽上發散的光芒數量表示所在中隊,車身上寫有"愛國381"
圖8. 戰車第34聯隊的四個中隊在标識上大同小異,以太陽發射出的光芒數量來區分
偽滿洲國這邊,日本關東軍獨立戰車第1旅團下轄戰車第34、35聯隊,指揮官為阿野安理少将,旅團部位于遼寧省沈陽市(舊稱奉天);獨立戰車第9旅團下轄戰車第51、52聯隊,指揮官為北武樹大佐,旅團部位于吉林省四平市。這4個戰車聯隊的部署情況是,戰車第51和第52聯隊駐守在四平,戰車第34聯隊從四平南調沈陽以保衛這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戰車第35聯隊駐守吉林省長春市(舊稱新京)。實際上,由于長春和四平僅相距120公裡,日本人顯然是将3個戰車聯隊的重兵都押寶到長春附近,意圖配合此地的陸軍打一場"決戰"。
然而,蘇軍還沒打到這些地區時,日本天皇就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并無條件投降,4個戰車聯隊都在沒有發生戰鬥的情況下向蘇軍繳械了,所以遠東戰役中并沒有發生過太大規模的坦克戰。當然,沒有發生過太大規模的坦克戰不等于沒有發生過任何坦克戰,更不等于在中國東北的日軍沒有使用過坦克。相關資料表明,在中國東北戰場,還是有日軍戰車與蘇軍交戰的戰例,其中有1個戰例的記述相對詳細。
圖9. 到1945年,蘇聯紅軍已經在步坦協同作戰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圖10、11、12. 牡丹江市愛河車站始建于1901年,1903年建成,位于北滿的這條中東鐵路由俄國人投資并運營,所以愛河車站的值班室老房子上還有俄文的站名。1905年日俄戰争後,日本人獨霸了東北,直至1945年被蘇聯軍隊徹底趕走,愛河車站發生的這場小規模坦克戰很少有人知曉
1945年8月11日,水谷中尉奉日軍第5軍之命,以原本儲存在第17野戰機動車輛修車廠的9輛九五式輕戰車組建成1個獨立戰車中隊。次日即8月12日,這個匆忙組建起來的戰車中隊開往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愛河車站。
随後幾天,蘇軍100多輛T-34型坦克在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下向愛河車站發起進攻。日軍的九五輕戰早已過時,1939年諾門坎戰役中尚不敵當時的蘇軍BT輕型坦克和T-26,現在就更不是早已脫胎換骨的蘇軍重型坦克的對手。在戰鬥中,九五輕戰的37毫米戰車炮無法給蘇軍坦克造成任何實質性傷害,反而被擊毀3輛。到8月15日水谷中隊撤退時只剩下3輛戰車,最後在牡丹江以西的橫道河子向蘇軍投降。
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無條件投降,投降命令随即被下達給遍布東亞、南亞和太平洋各島嶼的日軍。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下達"關作戰甲106号命令",全體關東軍放下武器原地投降,只有少數收不到命令的要塞部隊(如東寧要塞守軍)還有零星抵抗。
圖13. 蘇軍進入東北後,可能是在審問抓到的日本俘虜
其中,關東軍第1方面軍在黑龍江孫吳、牡丹江、勃利一線向蘇軍投降。在為期僅一周的戰鬥中,關東軍第1方面軍直接面對蘇軍的攻勢,戰鬥最為激烈的地方,損失也是最大。8月20日,蘇軍紅旗第1集團軍先頭坦克部隊進入黑龍江省會哈爾濱,此時日本第5軍損失25000人,第3軍損失15000人,只有駐地在哈爾濱的第4軍基本是完整投降,第1方面軍共損失4萬人以上。1952年3月另據日方統計,第5軍戰鬥實際戰死8929人,第3軍戰鬥戰死4547人,不含失蹤或失去聯系的人員。第1方面軍當面的蘇聯遠東第1方面軍戰鬥減員17225人,其中陣亡3254人,104人失蹤,13867人負傷。
部署在沈陽,遼陽,昌圖,長春,四平,公主嶺等地的日軍第3方面軍沒有參加戰鬥,因此基本是完整投降。8月19日,蘇軍先遣隊乘坐飛機分别在沈陽和長春機場降落,8月20日晚上11點,蘇軍的先頭部隊,近衛坦克第5軍先遣隊1000人進入沈陽。8月25日,蘇軍主力進入長春,8月26日進入四平,8月28日進入公主嶺。
八月風暴中的關東軍第3方面軍唯一真正打過仗的是第107師團,這個師團原本就駐扎在黑龍江邊境而不在第3方面軍主力所在的遼寧和吉林,8月10日才轉屬第3方面軍,這個師團後來失去聯系,一直與蘇軍交戰,至8月29日才在大興安嶺接到命令投降,在這個方向的蘇聯外貝加爾方面軍戰鬥傷亡5862人。
蘇軍從俘虜的關東軍當中清點出日本人60.9萬,朝鮮人1萬人,東北人700人,關内人16000人,蒙古人3600人。最後,52萬的日本俘虜被押往蘇聯勞動營,7萬多名老弱病殘俘虜被就地釋放。1946到1950年間,蘇聯開始陸續遣返了47萬日軍戰俘,比扣押時少了52700人。蘇方的名單記錄死于勞動營的日本俘虜為45816人,截至2016年11月,其中21600多具屍體已經找到同時轉交。
圖15. 蘇聯軍官正在清點投降的關東軍放下的武器
圖16. 日軍投降後被收繳的武器裝備
圖17. 可能是抵達大連港口邊的蘇軍,中間一人為亞洲人面孔,佩戴大量勳章,可能是一張宣傳照
圖18. 1948年,蘇聯方面創作了一幅描繪日本關東軍投降的畫作
遠東戰役中日軍戰車的裝備數量,以及蘇軍繳獲的日軍戰車數量,各種資料都不統一且相差巨大。最多的數據顯示,遠東戰役中日軍共有1155輛戰車;最少的數據顯示,遠東戰役中日軍只有160輛(很可能僅指中國東北而不包括朝鮮等地區),還有170輛、200輛等數據。蘇軍文獻稱,日軍俘虜供述關東軍有400輛戰車,但文獻稱蘇軍2個方面軍繳獲的日本坦克就超過了600輛。最為詳細的一份材料顯示截至1945年9月2日,蘇軍共繳獲日軍戰車369輛、自行火炮15輛和裝甲車35輛。僅蘇軍第1集團軍在20多天的戰鬥中就繳獲了日軍49輛戰車,包括在橫道河子繳獲的日軍戰車。
如果從日軍四個戰車聯隊的編制來推測,每個戰車聯隊滿配是54輛戰車,滿打滿算也就是200多輛,考慮到獨立戰車中隊的存在,大致上也就是300輛左右的實力。這是因為幾乎全部新生產的新銳戰車都被分配給部署在本土的戰車第1師團和新組建的戰車第4師團,即使是曾經驕傲的關東軍也不可能得到這些新寶貝了。
蘇軍在全面占領東北到11月撤離之間,将大量繳獲的機器、物資和裝備運回蘇聯國内用于重建,大部分日軍的重型武器可能也是在這一時期被運走或銷毀。
圖19. 蘇軍士兵正在面對一群日本的汽車兵
圖20. 在田野裡向蘇軍投降的日本關東軍
圖21. 占領了哈爾濱的蘇軍,這可能是一張宣傳照
圖22. 蘇軍坦克部隊在東北的大街上受到群眾的歡迎
圖23. 日本投降後在九州島福岡縣東部的一個大型戰車存儲場内拍攝的照片,前景是一些從未有機會參戰實戰的三式中戰車,背景上的一些車體是新式的三式75毫米自走炮,為了準備本土決戰,日本最新銳的戰車兵器全部留在本土,海外部隊只能憑借原有的老式兵器頑抗到底
圖24. 1945年8月到11月,多路解放軍出關進入東北,占得一定先機。而受制于與蘇方的協調,國民黨軍只在1945年9月底海運至秦皇島登陸,11月16日攻占山海關,23日抵達錦州。國民黨軍五大主力新1軍、新6軍等則遲至1946年2月才在錦州葫蘆島登陸,從而在東北戰場雙方力量達到相對平衡
在關東軍戰車部隊的殘骸上,另一段故事線随之展開了。日本投降後,駐南泥灣的八路軍炮兵學校校長朱瑞和政委邱創成率領學校大部分人員奔赴東北,準備收繳日軍的武器裝備,建立特種兵部隊。而同一時期受制于與蘇聯的反復協調,國民黨軍遲至1945年11月23日才抵達錦州,而身處東北腹地的沈陽、吉林、哈爾濱等地早已成為解放軍的後方。客觀地說,雙方在東北戰場的實力直到1946年才相對更加平衡。
此時東北的局勢錯綜復雜,多方勢力都盯着日軍遺留的各式武器裝備與物資。東北人民自治軍多方派出偵察人員,了解日軍遺留的武器裝備庫存情況。
1945年10月的某一天,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保安大隊長高克(時年34歲)在沈陽的關東軍坦克修理廠(原"九一八兵工廠"、也有稱"九一八坦克裝配修理廠")廠區内發現了幾輛日軍戰車,高克立即萌生了奪取并為己所用的念頭。關于如何奪取這些坦克有一個版本說得特别玄乎——高克單槍匹馬闖入廠内,指揮一名日本俘虜(也可能是進步的日本人)各駕駛一輛看起來狀态比較好的九七改式中戰車衝出廠門口,隐蔽于附近。
實際情況更可能是身為保安大隊長的高克挑選了9名精明強幹的戰士,開着一台大卡車衝進工廠,繳了守門人員的武器,進入廠區直奔坦克而去。後來成為"功臣号"坦克駕駛員的董來扶當時只有16歲,是高克的警衛員。一行人一起衝到車間後,發現有幾個人正在拆卸坦克,因此只有2台坦克是完好的。高克當即掏出手槍大聲命令這幾個人為這2台完好的坦克加油加水,并指揮戰士們檢查坦克狀态。剛巧坦克發動後,外面又有敵人衝了進來,高克等人開着2台坦克撞開大門勝利撤離。高克等人把開出來的2台坦克藏在了一個破場地裡,白天外出尋找車輛的備件物品,晚上挑燈夜戰繼續修理坦克。
這兩輛九七改中戰車到底是哪一支關東軍戰車部隊的裝備,似乎一直缺乏考證。從日本投降時期的4個戰車聯隊的歸屬地來看,駐扎在沈陽的是獨立戰車第1旅團下屬戰車第34聯隊,也就是帶有山形日出紋标識的那個部隊。一般在投降生效後,日軍部隊未經允許是不得随意移動位置,而且地處沈陽這樣的大城市的生活條件也比在荒郊野嶺受凍挨餓要的多,所以推測這兩輛九七改中戰車很可能是該聯隊的裝備。
圖25. 一輛遺棄狀态的九七改中戰車,車身上看不到标識,無從判斷拍攝的時間地點
圖26. 這張照片中出現了一排的九五式輕戰車,戰士們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槍站立其上,很可能是剛剛繳獲的裝備,而車體炮塔側面似乎還帶有日方使用的标識
圖27. 高克與"功臣号"坦克的合影,這張照片可能是"功臣号"最早的照片,由于此時已經噴塗了"功臣号"字樣,拍攝時間應晚于1948年9月的錦州戰役後,又可以從高克身着五零式軍服判斷,拍攝時間可能在建國後,但此照中炮塔上沒有看到後射機槍,可能正在保養中
圖28. 晚年的高克将軍,身着八五式軍服(八七式)
内戰爆發後,高克接上級命令再次指揮兩輛坦克向通化地區進行轉移。當時車隊還帶走了一批日本技術人員,車隊行駛到沈陽市郊一個村子休息時,随行的日本技術人員叛變并破壞了101号坦克(具體日期不明,很可能是11月月末的某一天),高克等人駕駛僅存的102号坦克到達了當時炮兵司令部駐地馬家灣子。
1945年12月1日,解放軍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特種坦克大隊"在沈陽馬家灣子正式成立,隸屬炮兵學校編制。全大隊共30人,裝備只有一輛102号九七改中型坦克,從延安來的孫三任大隊長,高克等人任副大隊長。102号坦克的生產日期不明,但肯定不是某些資料記載的1937年,因為那一年還是九七式中戰車初期型被定型的年份,而102号坦克是一輛九七式中戰車改,初次參戰是在1942年5月的科雷吉多要塞攻略戰,因此只可能生產于1942年後。
圖29. 東北坦克大隊領導合影,前排左二為高克。高克,1911年4月在黑龍江省呼蘭縣出生,少年時期就在縣城裡學習汽車修理,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了抗日義勇軍,1933年入黨,1937年底來到延安進行學習。在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八路軍進駐沈陽,成立了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高克被任命為司令部保安大隊長
但到1945年時,可能是遭到日本投降時的故意破壞,這輛推測只有3年車齡的坦克因為毛病多、常出故障而被戰士們戲稱"老頭坦克"。12月中旬,另外一路派往四平搜索收集坦克的幹部霍舒亭等人帶着四輛坦克(這些坦克顯然來自于戰車第35、51、52聯隊)前來匯合,才大大充實了東北坦克大隊的實力。此後,解放軍又陸續繳獲和接收了一批日造坦克。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東北特種坦克大隊在部分日方技術人員的幫助開展積極的訓練,并參加了綏芬河剿匪作戰,但直到三年後的攻打錦州戰役時,才是東北坦克大隊真正參加的一場硬仗。
圖30. 1949年天津戰役後,東北野戰軍戰車團(原東北特種坦克大隊)在進行坦克保養,這裡可以看到五輛九五式輕戰車,炮塔上的八一軍徽和車身側面的5位數編号
圖31. 正在使用一輛九七式中戰車開展訓練的官兵,前排最右側的戰士頭戴日式防風鏡,但是一部分的坦克手佩戴了蘇式坦克帽
圖32. 東北坦克大隊的戰士們正在整修坦克備件
圖33. 訓練中的東北坦克大隊的九五式輕型坦克
圖34. 拍攝時間地點不詳,從塗裝分析拍攝于錦州戰役之後,也可能是一張宣傳照,因為這裡沒有出現其他作戰車輛上的車身編号
1948年9月14日,當時已經更新為東北戰車團15輛九七改式中型坦克受命參加錦州攻堅戰。此時,102号坦克的駕駛員董來扶,車長為牛生貴,為了确保能參加戰鬥,全體人員還親筆寫下保證書。
10月10日晚,錦州外圍戰打響。打完新城後,上級又命令第1營的4輛坦克配屬四野七縱第一梯隊打老城攻堅。沒想到出師不利:有3輛坦克先後或被擊傷或掉進護城河,失去戰鬥力;領隊坦克中的連長負傷,駕駛員犧牲。
不幸的是,關鍵時刻"老頭"坦克也掉進溝裡,車底被卡住。車裡的指導員陳明急道:"董來扶你不把坦克開出來,我槍斃了你!"董來扶冒着炮火鑽出坦克,排除了車底的障礙,繼續駕駛"老頭坦克"單車衝鋒。
"老頭"坦克衝到城牆跟前時,敵方火力更加猛烈,子彈打在坦克的鋼板上吧吧作響,手榴彈不停地在坦克周圍爆炸,榴彈炮打到護城河裡,激起來的水順着裝甲縫灌進了坦克裡。前面道路越來越難走,左有護城河,右有民房,只能勉強通過一輛坦克。董來扶憑着高超的駕駛技術,一路過關斬将,繞着城牆逐個消滅了隐藏的暗堡。
幾發炮彈擊中了"老頭"坦克,董來扶被震得兩眼冒金星。清醒過來後,董來扶發現油壓表上的指針急速下降,顯然是冷卻器被打壞了。但老頭坦克沒有退縮,繼續加大油門向前衝去。護城河一側的守敵碉堡大都被摧毀,解放軍步兵一擁而上。
在城内巷戰中,"老頭"坦克被一門隐藏的戰防炮擊中兩炮,指導員陳明的手指被炸掉一個,炮塔鋼板被打了幾個小洞,機油箱也被打漏了。董來扶駕駛坦克原地旋轉180度,炮手一炮擊毀了戰防炮。
董來扶搶修好坦克繼續前進。"老頭"坦克整整在老城内打了一圈,最後衝到了範漢傑司令部。幾炮過去,一面白旗被舉了起來。錦州之戰,"老頭"坦克單車多次實施抵近射擊,并用車體撞擊摧毀工事及火力點,持續作戰長達31個小時,為友鄰部隊掃清了障礙,赢取了最終的勝利。
圖35. 第一位坦克戰鬥英雄董來扶
圖36. 東北坦克大隊的坦克在戰鬥中
圖37. 描繪錦州作戰時期的解放軍坦克部隊場景
戰後,102号"老頭坦克"被授予"功臣号"榮譽稱号,駕駛員董來扶因為奮勇作戰而榮立大功,被授予"鋼鐵英雄"稱号。接下來,"功臣号"又參加了攻打天津的戰鬥,在進攻金湯橋戰鬥中,"功臣号"主動出擊吸引敵火力,先後摧毀3處暗堡和5個火力點,率先攻克金湯橋,取得勝利。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功臣号"參加了入城儀式,受到平津群眾的熱烈歡迎。從1945年12月接收第一輛"老頭坦克"起,到1949年底,解放軍坦克部隊也已從僅有1輛坦克發展成為擁有375輛坦克的特種兵部隊。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由99輛坦克、50輛裝甲車和107輛運輸車組成了坦克和摩步方隊,而"功臣号"坦克因為立下的卓越戰功,有幸作為頭車帶領坦克和摩托化步兵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1959年随着新一代國產坦克的入役,"功臣号"光榮退役,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經歷了館内數次藏品變動,現如今被安放在負一層重型兵器大廳的南側,獲得了一個獨立的存放場景,顯示了其參加天津入城式的場景,在此之前,還曾經在軍博大廳入口處擺設過其參加過最著名的攻克錦州時的戰鬥場景。
圖38. 從開國大典紀錄片中剪輯出來的功臣号通過天安門城樓前的動圖,可見這輛九七改式中戰車的狀态不錯
圖39. 參加建國慶典準備中的"功臣号"和車長董來扶,有意思的是與動圖中相比,這裡的董來扶佩戴了坦克帽
圖40. 正在通過天安門廣場的九五式輕戰車群,此時的解放軍坦克部隊已經開始注重塗裝和編号
圖41. 參加開國大典準備中的坦克并部隊,後排是九七改式中戰車,每輛坦克有5名乘員
圖42. 準備接收檢閱的解放軍坦克部隊
圖43. 開國大典前的戰車部隊,圖中可以看到排列整齊的一排九七式中戰車改,和頭戴蘇式坦克帽的坦克手
圖44. 開國大典上的坦克部隊,從彩照上隐約可見坦克炮塔帶有迷彩色
圖45. 開國大典中的九五式輕戰車方陣
圖46. 開國大典中的九四式輕裝甲車方陣
圖47. 開國大典上的裝甲車方陣
圖48. 開國大典中的九七式中戰車方陣,打頭的為"功臣号"
圖49. 開國大典上的"功臣号"
圖50. 開國大典上的解放軍坦克部隊
圖51. 坦克世界裡的高克勳章,使用了九五式輕戰車的形象
圖52. 曾擺放于平津戰役紀念館門口的"功臣号"
圖53. 曾置放于軍博東廣場露天停放的"功臣号",可見斷裂的前裝甲板
圖54. 曾保存在改造前展廳一樓入門處的功臣号,反映錦州戰役時期的場景,注意背景畫作中同樣出現了正在發射炮彈的坦克
圖55、56. 現在的"功臣号",反映天津解放時的場景
圖57. 曾露天存放的"功臣号"
圖58. "功臣号"模型側視圖
圖59. "功臣号"的模型頂視圖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