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差一點就是爛片了,歡迎閱讀。
今晚聊一部院線新片:
《三貴情史》
從片名可能想象不到,這是一部國產童話電影,且不同于同類型的那些用奇幻、童話元素,只為點綴爛俗純愛故事的片子,這次是實實在在講了一個童話故事的那種。
只是成也童話,敗也童話。
導演(也是編劇)讨論的方式是有趣的,利用童話的特性加入了現代議題,但導演犯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摧毀了這種有趣。
一 .
《三貴情史》的主題是真愛是否存在,乍一看确實老套得要命,好像一下子就想到了印象中的愛情童話,王子和公主意外相遇,相愛,最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标準又爛俗的純愛藍本。
電影的有趣就體現在,導演用了一個技法,不完全推翻這一套,但又從現代意義上,對愛情重新進行了解構和擴充。
這個技法,就是重寫了愛情童話裡常見的所有元素,包括每個童話角色的定位和意義。
就拿公主和王子來說,王子歷來是主角,公主則處于尋找救贖的附屬地位,而《三貴》裡,被施咒的是王子王三貴(胡先煦飾 ) ,他因為一場 " 世間是不是有真愛 " 的天神賭注被選中,吻到誰就會睡着。
他在尋找解咒時,路上遇到的 3 位女性,想當公主的女孩魚魚(周也飾)、巫婆(姚晨飾)、愛人——即真正的公主婷婷(周依然飾),反而具備真正的能動性,感情并不作為行事的唯一衡量标準,男性只是她們探索自己、成全自己的跳板之一,正像現實中很多男性對于女性做的那樣。
魚魚和三貴的關系就把這一點體現得很明顯。
魚魚為了當上公主,想盡辦法幫三貴解咒,還帶他去電擊,她很明顯是不在乎三貴感受的,不斷問 " 能不能再加大一點 ",并不惜把電閘拉到最大,傷害了三貴的身體。
三貴在這裡就是完全作為 " 被詛咒的公主 " 這種刻板印象的對調版,脆弱,無助,被作為客體來利用。
最後魚魚也不像常規套路裡愛上他或幫助他,只是意識到了自己沉迷于找到王子就能獲得愛情與幸福的刻板美夢,愛自己才最重要,找回了主體性。
巫婆和愛人的關系也是同樣,巫婆始終以事業為重,因為新舊時代的交替,他們因樂器而產生了分歧,甚至要因此分手,巫婆也堅持用時新樂器表演,而不是事事為愛情讓位,再次淡寫了愛情的意義。
對童話裡常見的動物,以及不太重要的配角也進行了反寫。
家養小豬皮特不慎走失,主人像丢了孩子一樣着急,别人說 " 都是豬,再買一只也一樣 ",他說 " 不行,那都不是皮特。"
三貴去求醫時,醫生小心捧出了對自己來說,最值得保護的珍寶,蟑螂,認為它值得王子的親吻。
煙花廠的員工,身體和外貌有障礙,但公主視之平等,送藥、送希望,更舍身救出了他們。
之所以這麼反寫,正如公主的那句台詞 " 對于愛他們的人而言,他們就是重要,是值得被愛的 "。
愛不應局限于簡單的情愛,也不應局限于外人目光,導演把愛置于不同類型和位置上去讨論,擴寫了愛的定義。
而如此叙述也并不是說愛情不存在或不重要,在故事的另一面,電影又是認同愛情的極致意義的,二者被不突兀地結合在了一起。
導演把愛情具象化成了一個符号,火燒雲,一種特殊的日落景象,裡面人物對它的看法,構成了每一段愛情的浪漫性。
它在電影裡有兩層用途和意義。
一層是意味着共有的記憶。男女主自小認識,共看晚霞,約定好婷婷如果離開,三貴要靠晚霞來銘記。
這一記憶讓他們相愛,三貴不需要晚霞提醒,而是靠記憶裡婷婷離開時的煙花車,找到了婷婷,也因為想起婷婷說的 " 我也沒有媽媽,但我們不能因為沒有媽媽就可憐自己 " 而重獲生活的勇氣。
婷婷也一直沒忘記三貴,得知三貴因為找自己被囚禁後,把晚霞的光從井口折射給三貴看,給了他信心。
可見,這份記憶對于際遇波折、猶如普通人的他們而言,就像取之不盡的糖,小時候尚且無知,之後卻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回憶中确認自己愛上了對方,也是這份共同的确認破掉了三貴的詛咒,表示真愛存在。
它無關條件,無關金錢,甚至無關外貌,只關乎最初相遇的一刹那心動與欣喜,可以說是最純真的愛情一種。
火燒雲第二層的意義,是别離和重逢,這個别離,還包含死亡。
巫婆和愛人的愛情,是彼此相愛,又為了自己的熱愛而放手,巫婆選擇事業,愛人離開,意外死去。
這不是因為她的愛人不再愛,相反,是因愛而選擇了退讓和成全。變成天神後,他更為了讓巫婆重振士氣,拿自己的命打了一個賭,即相信真愛存在。火燒雲在天庭的意義,就是賭輸後死亡。
他燃燒在天際,而巫婆重新唱起了歌。
這個結局跟男女主的結局是相同的意義,婷婷生死未卜,而三貴從愛情中知道了該如何好好生活。
之所以如此,便是不再去強調愛情在人的生命裡的占比,僅僅是肯定了愛情可以給予人多麼強大的力量和影響,哪怕眼前人已不在,哪怕只是片段的情意。
二 .
之所以開頭說導演犯了一個大錯誤,便是指作為童話片,這一切本應完全置于童話的語境下去講述,讓觀眾先接受故事,再進行回味,但導演卻對觀眾帶着過多的顧慮和不信任,沒讓它童話得足夠徹底。
要知道,人們在觀看童話電影的時候會放松對邏輯、對理智甚至意志的執念,相信裡面提供的假定性。
這也是童話故事和宗教相像的地方——喜歡的前提在于相信,這是它有别于現實電影的一大特性,也是讓人迷戀童話的原因。
舉一個經典例子《灰姑娘》來說,灰姑娘因為想去參加宮廷舞會,得到漂亮的衣服和鞋子,于是得到了小鳥和大樹(也有版本是仙女)的幫助,并被叮囑一切會在午夜十二點失效。
你不需要去細想他們為什麼一定會出現幫她,也不用思考為什麼一定是十二點,只需要相信就夠了。
可《三貴》的導演總是在擔憂觀眾是否相信,是否放松,這反而讓觀眾沒辦法進入這個童話故事,一再產生情緒的割裂。
比如魚魚為了給三貴解咒,種花為藥那一段,導演為了讓觀眾理解,用了特别多的筆墨,展示了她如何播種、等待,花如何發芽、生長、開花的整個階段。
還有婷婷給井下的三貴反射小人擺件的陰影,提升他信心,電影詳細闡釋了她在什麼位置和角度折射、折射原理是什麼。
這些其實都不需要交代,就像沒有人會去問童話裡,林中小屋是誰建的,冰雪城堡合不合乎物理原則。
緊湊特征的被打破,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它會從根本上變得無趣,讓觀眾失去幻想空間。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還會讓觀眾從對假定性的相信中出來,去思考邏輯,難以沉浸。
比如三貴和婷婷的相愛是确定了的,這一點用記憶已經完成了勾勒,但電影卻過多地用現實邏輯去書寫,比如直接用旁白強調三貴 " 即使沒有晚霞和小鳥,三貴也一直沒忘記婷婷 "。
比如讓三貴從婷婷後媽嘴裡聽聞婷婷死亡後,不吃不喝,消極頹廢。
這就讓人忍不住想進一步思考這段感情,三貴為什麼會這麼深情?僅僅就是因為小時候認識嗎?多年不見真的還會喜歡嗎?越想就越難相信他們的愛。
更明顯還體現在結尾的處理上,婷婷為了救出三貴,和三貴困在了井下,但繩子只能再拉一個人,三貴吻了她,希望她沉睡而相救,然而真愛讓詛咒破除,女孩反過來想把生的希望留給他。
要麼公主救王子,要麼王子救公主,這就是童話的講法,就像美人魚和巫婆約定了人腿和聲音交換,那麼上岸就會失聲,不存在别的可能性。
但《三貴》卻是讓井口的人說着 " 試試運氣吧!" 然後成功把兩人拉上了井,出現了現實電影裡才可能出現的第三種概率,這就跟美人魚說着那我試試,然後上岸後有了人腿,聲音也還在一樣,直接把童話特性打破了。
這又讓觀眾不得不去思考,為什麼呢?那别的事是不是也可以再推敲一下?比如女主不是中了槍嗎,為什麼不送醫院,而是在船上看夕陽?
對于一部童話片來說,讓觀眾在看的時候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返回現實思考邏輯,就是最大的失敗。
那些好的立意和探索,也只能都被浪費了。
配圖 /《三貴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