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大眾乘用車品牌CEO施文韬:電動車的利潤和銷量必須兼顧,歡迎閱讀。
劉曉林/文 和小鵬的 " 閃電合作 ",讓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施展的戰略戰術再添一份神秘感。在中端合資品牌普遍處境堪憂的中國汽車市場,大眾的電動車目前究竟處于何種狀态?在中國一筆接一筆的投資背後,大眾最終希望形成的布局圖是怎樣的?時至三季度末,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 CEO 施文韬(Thomas Sch ä fer)專程飛往中國,與大眾中國 CEO 孟俠一起,給出以上問題的答案。
" 我們推出了包括中國在内的‘塑形計劃’,即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效率、優化流程和體系以及把握市場機遇等。通過這些方式,我們希望進一步提高銷售回報率。" 施文韬說,在整個大眾汽車集團中,各品牌将制定計劃以提升銷售回報率。目前,大眾汽車品牌目标是達到 6.5% 的全球銷售回報率,這是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标。雖然看起來并不是很高,但 6.5% 的銷售回報率并不包括變速箱、租賃、金融服務等業務,是獨立的汽車業務目标。
掙錢的任務很艱巨,在中國尤其難。大眾汽車的 2023 年年中财報顯示,來自中國合資企業的利潤貢獻正在減少。但同時,這裡的價格戰讓大眾壓力巨大。必須在成本降低上取得突破後才實施降價,成為大眾的妥協之策,被外界解讀為 " 被迫跟随 " 的 ID.3 的降價實際正是這一策略的體現。
" 提升銷售回報率和提升電動車銷量這兩個目标并不衝突,我們必須兼顧 ",施文韬認為,通過控制成本,讓電動車和燃油車同樣掙錢是可能實現的。在占據大眾銷量 1/4 的大眾,這更必須實現的。
" 中國是大眾汽車的‘健身中心’ "。在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 CEO 孟俠(Stefan Mecha)看來,這個市場每天都會有新事物、新發展,這就要求大眾汽車始終與時俱進,快速決策,把住市場脈搏。而正因為中國市場發展非常之快,所以如何才能更長久地應對市場復雜的變化,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大眾中國 CEO 孟俠
第一部分:新車戰略
" 為了提升銷售回報率,大眾汽車品牌需要優化流程,加快響應速度,做到扁平化管理。同時,考慮到產能過剩對于财務指标的拖累,我們需要平衡產能和銷售。" 施文韬表示,為了 6.5% 的銷售回報率目标,大眾将提升純電汽車的銷量和銷量占比,這是未來所在。因此,大眾将對純電汽車、智能互聯進行大量投資,在中國、歐洲、美國等全球市場推出新的架構和平台。
2023 年上半年财報顯示,大眾汽車集團營業利潤為 7.3%,低于去年同期的 10%。中國銷量表現低于預期成為大眾最大的擔憂。
" 大眾汽車經歷過很多挑戰,這促使我們不斷迅速地在中國打開局面。一項重要的方法就是在短時間内推出不同類型產品,覆蓋不同細分市場。" 孟俠說,只有這樣,大眾汽車才能趕上其他廠商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步伐,更快形成銷量規模效應。
" 在短時間内推出不同類型產品,覆蓋不同細分市場 " ——這一方法論也可以作為大眾和小鵬合作的注腳。由于大眾最具延展性的 SSP 平台需要等到 2026 年才能實現量產,因此,與小鵬汽車合作所扮演的角色是作為大眾自身電動化體系的補充,在未來三年快速推出覆蓋更多細分市場的產品。
基于 MEB 平台,大眾目前在華銷售的 ID. 車型有 ID.3、ID.4 CROZZ、ID.4X、ID.6 CROZZ 和 ID.6 X。其中兩款 ID.6 車型專為中國用戶打造。孟俠透露,前個 7 月,大眾汽車在中國新車銷量約 126 萬輛,市場份額同比增加了 1%,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超過 6 萬輛。
ID.4 在 A 級純電 SUV 市場中名列前三,ID.3 在過去兩個月當中也有所提升,在所屬細分市場約占 30% 的份額,目前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大眾方面表示正在不斷提升產能,但也需要作出平衡,所以出現了提車等待的情況。
按照大眾的規劃,目前大眾汽車有三個不同的軟體堆棧,一個是 1.1,即 MEB;1.2 是現在所推進的平台;2.0 就是 SSP,而 CARIAD 橫跨所有的平台。按照規劃,大眾在華產品更新的第一個節點是 2024 年,屆時大眾安徽的第一款車将上市,第二個被關注的節點則要等到 2026 年,屆時,SSP 平台将進入商業應用環節,而大眾與小鵬的車型也将在此之前推出。
至于 2026 年之前大眾如何維持競争力,孟俠稱,ID.7VIZZON 的上市是目前的工作重點;第二步是上汽大眾 ID.NEXT,這款車型已經在上海車展首秀,2024 年也會上市。下一款車來自大眾安徽,将于 2024 年下線。至 2025,還會陸續有新車亮相,一部分會來自大眾安徽。當然,探嶽、途觀等燃油車型也會陸續迭代。與小鵬的合作則将填補大眾在中級電動車市場的空白。施文韬透露,雙方會先基于 G9 合作,到 2026 年推出兩款車。
此外,孟俠肯定了大眾将在插電混動領網域發力的猜測,表示大眾将進一步優化插電混動和純電車型的陣容。其預測是:鑑于插電式混動車型得到了不少政策支持,其銷量可能會增加 20 萬輛,而純電汽車有可能會減少 20 萬輛。中國消費者對插電式混動車型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年均同比增長率達到了 100% 以上。
下一個合作目标還沒出現
" 大眾汽車不僅要趕上中國速度,還要超過這個速度,跑得比别人更快 "。在施文韬看來,追趕和超越,是大眾必須在未來三到四年必須完成的動作。
作為大眾 " 在中國為中國 " 的一大步以及大眾在華最大投資項目,大眾旗下軟體公司 CARIAD 和地平線的合作進展決定着大眾的速度。按計劃,2023 年将成立大眾占股比 60% 的合資公司,其中大眾投資 13 億歐元,地平線技術入股。據孟俠透露,合資企業正在籌備之中,但已經開始開展各項合作開發的工作," 今天我駕駛一輛 ID.4 來到這裡,這輛 ID.4 就配備了一系列和地平線共同研發的傳感器 "。
孟俠表示,在技術方面,大眾汽車會與小鵬汽車合作研發兩款車型,也會和地平線圍繞 MEB 平台開展合作,這是兩條不同的工作線。從投資規模來看,小鵬項目顯然無法與地平線項目同日而語,與小鵬合作的過渡救急性質更強。但孟俠直言,小鵬汽車作為一個成立于 2015 年的品牌,在短短幾年内取得了這麼好的成績是非常驚人的。大眾汽車要找到它的獨特價值是什麼,看看其價值與大眾汽車的價值是否存在更多契合點。
在接連合作了地平線、中科創達以及小鵬汽車後,大眾在華下一個投資目标是否已經出現?對此,孟俠表示," 我們密切關注着中國市場的發展,但下一個合作方向還沒有敲定。" 接下來,對前期合作成果的釋放将會是逐步的、有節奏的,不是爆發式的。
目前,大眾在華合資已經涉及自動駕駛研、整車研發等環節,CARIAD 做為投資體,被寄希望通過和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來提高其自身研發能力。
大規模轉型必須依仗有着穩定需求的消費市場,對此,大眾汽車對中國車市保持樂觀預測,預計 2023 年車市規模預計會達到 2200 萬輛左右,其中約有 1400 萬輛是燃油車,這對于大眾汽車而言非常重要。" 燃油車仍是我們業務的重要一環 ",孟俠說,預計燃油車在中國車市接下來的十年中仍有空間和需求,但也看到燃油車銷量正以年均約為 9% 的幅度減少,這促使大眾必須要為未來做好準備。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預計将超過燃油車,一半以上将是新能源車型,而且整個市場體量将略微上升。
下半年,純電汽車市場的競争仍會非常激烈。大眾的觀點是,短期内中國的市場競争不會變得更弱。無論是在產品端還是在價格端,競争會越來越激烈。而在可見的将來,中國車市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未來會有更多的市場參與者加入,他們會不斷提升產能以滿足市場需求,追求銷量的增長,使得競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在電動汽車市場。孟俠稱,大眾已為今後 3 至 4 年的轉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