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2209億,河南首富又要IPO了,歡迎閱讀。
" 宇宙第一養殖工廠 ",要赴港 IPO 了。
又有 A 股企業向港交所發起了 IPO 衝擊。
近日,有着 " 豬王 " 之稱的牧原股份(以下亦稱為 " 牧原 ")公告稱,公司将選擇适當的時機和發行視窗完成本次 H 股上市,具體發行時間将由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及其授權人士根據國際資本市場狀況和境内外監管部門審批、備案進展情況及其他相關情況決定。并表示,公司持續探索海外業務,拓寬發展空間,本次發行是出海戰略的重要一步。
在啟動港股上市計劃前,牧原股份于 3 月發布了其 2024 年報,可謂業績靓麗。
年報數據顯示,牧原股份在 2024 年營業收入 1379.47 億元,較上年增長 24.43%,歸母淨利潤為 178.81 億元,與之相對應的是牧原股份在 2023 年的歸母淨利潤是 -42.63 億元。換言之,牧原股份在 2024 年扭虧并大賺了 178.81 億元。
牧原股份的實控人秦英林、錢瑛夫婦,身價自然也較之大幅提升。根據 2025 年胡潤全球富豪榜,秦英林夫婦以 1300 億元人民币财富位列全球第 118 名。盡管其财富較 2024 年的财富峰值 1350 億元相比略有縮水,但仍穩居河南榜首。且按胡潤富豪榜數據,秦英林、錢瑛夫婦已多年蟬聯河南首富。
将 " 養豬 " 生意做大的人不少,但因 " 養豬 " 生意而成為首富的,放眼全球,好像有且只有秦英林夫婦。
常言道," 家财萬貫,帶毛的不算 ",但透過牧原股份,我們卻不難窺出河南商人秦英林三十餘年養豬致富的奮鬥史。
1992 年,秦英林從 22 頭豬起家,如今已成為千億市值的養殖業龍頭—— 4 月 22 日,牧原股份收盤價報 40.44 元 / 股,市值為 2209 億元。
同時也意味着,"A+H" 上市大軍又新增一員 " 千億猛将 "。
前有美的集團、順豐控股登陸港交所的珠玉在前,後有海天味業、安井食品、寧德時代、東鵬飲料、藍思科技等巨頭的前赴後繼。不難看出,2025 年港交所注定熱鬧非凡。
從 22 頭豬到 2209 億 " 豬王 "
被稱為 " 豬王 " 的牧原股份,當之無愧。
2025 年初,上市豬企陸續公布了各子公司 2024 年出欄情況。其中,牧原股份在 2024 年全年生豬出欄量為 7160.5 萬頭;溫氏股份全年生豬出欄量為 3018.2 萬頭。兩家養豬巨頭在 2024 年總計出欄超 1 億頭,較 2023 年的 9007.82 萬頭數據多出 1000 萬頭,創下歷史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水平過去幾年也在持續上升,從 2017 年的 46.9% 增長至 2024 年的 70%。
将目光重新回到牧原股份身上,牧原股份在 2024 年初制定的出欄目标為 "6600 萬— 7200 萬頭 ",從結果來看,牧原完美兌現了目标。
與此同時,從近幾年養殖規模和出欄情況來看,牧原的規模化發展之路也和中國生豬產業規模化發展之路非常吻合。牧原自 2018 年生豬出欄量首次突破 1000 萬頭大關之後,壯大之路便勢如破竹,一路從 2018 年的 1101 萬頭猛增至 2024 年的 7160.2 萬頭,6 年時間出欄量翻了 7 倍。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4 年全國出欄生豬共計 7.0256 億頭,意味着全年生豬出欄 7160.5 萬頭的牧原,生豬出欄量占全國總量的 10.18%。" 宇宙第一養殖工廠 ",絕非浪得虛名。
其背後還是河南人秦英林三十多年的奮鬥史。
1989 年,秦英林從河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南陽一家國營企業工作。然而,他心中那份對養豬的熱愛始終未曾熄滅。1992 年,在改革開放的東風中,秦英林做了一個讓人詫異的決定——放棄鐵飯碗,毅然選擇回鄉養豬,懷揣着借來的 1 萬元,用 22 頭仔豬開啟了創業養豬路。
1993 年,面臨着資金匮乏、技術有限等諸多困難下,秦英林首次引進瘦肉型種豬。此後,他更是不斷探索創新,引入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提升生產效率和競争力。2000 年,牧原股份開始嘗試公司化運作,逐步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秦英林深知,要想在競争激烈的市場中立足,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他帶領團隊不斷優化養殖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使牧原股份在市場中逐漸嶄露頭角。
2006 年,牧原股份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 牧原模式 ",将生豬養殖、飼料加工、種豬選育等環節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產業鏈優勢。這一模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增強了公司的抗風險能力,為牧原股份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4 年,在秦英林的帶領下,牧原股份成功登陸深交所中小板,正式進入資本市場。上市後,公司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提升技術水平,完善產業鏈布局。如今,牧原股份也已成長為市值達 2209 億元的超級 " 豬王 "。
眼下,這頭 " 豬王 ",将目光放在了港交所。
近日,牧原股份發布公告稱,為深入推進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台,拟申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挂牌上市,本次 H 股發行規模将不超過發行後總股本的 8%(超額配售權行使前),并授予承銷商不超過 15% 的超額配售權,募集資金拟用于國際化戰略推進、研發創新及公司日常運營等領網域。
河南首富,又要去敲鍾了
" 豬王 "2024 年的業績十分亮眼。
2024 年,牧原股份實現營業收入 1379.47 億元,較上年增長 24.43%;歸母淨利潤達到 178.81 億元,較上年虧損 42.63 億元實現扭虧為盈,增幅高達 519.42%,實現從 2023 年大幅虧損到 2024 年大賺 18.81 億元的驚人逆襲。
在業績增長的同時,牧原股份還十分慷慨地進行分紅,今年 3 月公布的 2024 年年度權益分配預案顯示,公司将拿出 30.83 億元進行分紅,每 10 股将派發現金紅利 5.72 元(含稅),加上 2024 年三季度的分紅,全年分紅總額預計将達到 76 億元,創下公司上市以來的分紅紀錄。
不過,在豬周期的影響下,牧原股份也并非一帆風順的。
自從 2019 年非瘟暴發以來,生豬業經歷過幾年高豬價紅利期以及幾年谷底期。不少大型豬企已悉數回吐全部利潤,并陷入經營困境之中。特别在 2023 年,面臨了飼料原材料成本上升和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低迷雙重壓力的牧原股份,在這一年公司虧損總額達 42.63 億元。這也是牧原股份自 2014 年上市以來,錄得首個全年虧損的年份。
進入 2024 年,牧原股份在一季度的财務狀況仍未見好轉,虧損額達到 23.79 億元。好在,随着二季度的到來,牧原股份成功實現了财務上的逆轉,實現了扭虧為盈。第三季度,牧原股份淨利潤更是飙升至百億規模,全年扭虧并大賺近 200 億元,創下淨利潤歷史第二高。
如今,牧原股份正式啟動了港股 IPO,于其自身發展而言是又一裡程碑,同時也為整個生豬養殖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與遐想。
若牧原股份成功上市,有望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影響力與競争力,為公司的持續擴張和行業整合提供更強大的資金支持與資源保障。正如很多業内分析師所言," 港股是很多中國企業布局國際化的重要橋梁和契機,牧原股份此次行動有望開啟其全球化發展的新篇章。"
放眼望去,是一場洶湧而至的 "A+H" 上市潮。
3 月 25 日,寧德時代取得了中國證監會國際司出具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值得注意的是,項目從備案受理至獲得備案通知書僅耗時 25 天,創近年來境外發行備案最快紀錄之一,而這也标志着寧德時代港股上市進程正順利推進。
在目光瞄準港交所的 " 寧王 " 之前,還有海天味業、安井食品、均勝電子、恒瑞醫藥、三花智控、江波龍、先導智能、晶澳科技、東鵬特飲、藍思科技等 A 股企業。
在龍頭們計劃赴港 IPO 之際,港交所早有令人矚目的 "A+H" 案例發生。3 月 10 日,赤峰黃金登陸香港交易所,成為今年首家 "A+H" 公司;2024 年 9 月,美的集團在港交所上市,按發行價 54.8 港元 / 股以及在港股公開發售 4.92 億股計算,美的集團在港股公開募資金額高達 270 億港元,刷新了港股 2024 年内規模最大 IPO;同在 2024 年 11 月,順豐控股成功在港股上市,成為 2024 年港股僅次于美的的第二大 IPO。
眾所周知,赴境外上市是境内企業國際化、規範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有利于企業利用外資發展,優化公司現代化治理結構,更好融入全球經濟。港股市場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吸引力,能夠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
這不,河南首富也投身這場浩浩蕩蕩的赴港二次上市浪潮中。
河南人,排隊 IPO
奔赴二級市場的河南人,有不少。
就在上個月,一對來自河南的兄弟倆張紅超和張紅甫,便創造了 2025 年最大 IPO ——蜜雪冰城。
3 月 3 日,全球最大的現制飲品企業(以門店數量計算)蜜雪集團。上市首日大幅高開報 262 港元,較上市發行價 202.5 港元暴漲近 30%,總市值當日超千億港元,4 月 22 日數據顯示,蜜雪冰城當日收盤價為 470.6 港元,總市值為 1786 億港元。
無獨有偶,2025 年開年,還有一位河南人帶着企業赴美 IPO 了。
時間回到 1 月 28 日晚間,正值除夕夜,國人還圍着電視收看春晚之際,來自河南漯河的萬隆帶着雙匯國際旗下子公司史密斯菲爾德,在納斯達克揮起了敲鍾寶錘。
在二級市場掌握一方資本帝國的河南人,遠不止秦英林夫婦、張紅超兄弟和萬隆家族。
今年 2 月," 速凍巨頭 " 安井食品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計劃 "A+H" 雙重上市。這是一家來自廈門的企業,但安井食品的創始人劉鳴鳴出生于河南鄭州,劉鳴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鄭州工業大學當老師。但彼時全國正掀起一股下海浪潮,在大學裡端了兩年鐵飯碗的劉鳴鳴毅然放棄安穩的生活,投身商界。
1998 年,看到國外繁榮冷凍食品行業的劉鳴鳴,認為此行業必定大有可為。于是來到漁業資源豐富的福建,決心大幹一場,并于 2001 年在福建廈門創辦了安井食品的前身華順民生。後在 2017 年成功帶領安井食品成功在上交所上市。
而和安井食品有着緊密合作的 " 鍋圈食匯 ",雖然是一家上海企業,卻實實在在是在河南起家的—— 2015 年,鍋圈創始人楊明超等人創立了河南鍋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專門從事火鍋食材配送。2017 年,楊明超将面向 B 端的供應鏈企業改造為了一家面向 C 端的 " 食材超市 ",為消費者提供從食材到用具的一站式火鍋超市。也是這時,第一家鍋圈零售店開在了鄭州。
後來在 2019 年,鍋圈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将總部遷于上海。盡管如此,鍋圈仍堅持 " 鄭州 + 上海 " 雙中心發展模式。其核心的研發中心、產品中心、品控總部、雲信息中心等部門,也還保留在河南。2023 年 11 月,鍋圈頂着 " 在家吃飯第一股 " 頭銜登陸港交所,市值一度突破 300 億港元。
有意思的是,有 " 糧倉 " 之稱的河南,還孵化出許多食品消費巨頭。
以雙匯等為代表的肉制品產業、以白象等為代表的面及面制品產業、以三全食品等為代表的速凍食品產業、以衛龍等為代表的休閒食品產業、以中沃等為代表的飲料產業、以十三香等為代表的調味品產業,均已形成規模發展态勢。
究其原因,在于河南不僅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糧食主產區,同時也是食品工業大省。
這片肥沃土壤上,生產了全國市場上二分之一的火腿腸、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饅頭、五分之三的湯圓、十分之七的水餃。
產業發展的背後自然少不了政策的支撐引領作用。早在 2021 年,《河南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行動方案(2021 — 2025 年)的通知》便提出,到 2025 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集群。
2024 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在 "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 " 板塊中,特指出 " 現代食品產業集群 " ——聚焦休閒食品、冷鏈食品、預制菜、酒飲品,建立 " 產、購、儲、加、銷 " 一體化現代食品全產業鏈條。實施牧原產業鏈融合發展示範區、雙匯第三工業園、益海嘉裡現代食品產業園等重大項目。支持蜜雪冰城、鍋圈食匯等企業創新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正如牧原董事長秦英林在今年 3 月出席 2025 全球豫商大會上所言," 河南這片熱土,能成事,能成大事。回顧牧原的發展,我們順利的時候,黨委政府給我們掌聲;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黨委政府給我們支持,有了依靠,我們心裡發展踏實,這就是河南的營商環境。不僅僅是我們牧原,還有雙匯、三全,還有衛龍、蜜雪冰城,都從河南走向了世界。河南真的是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未來,這片肥沃土地,勢必走出更多豫商登上二級市場的舞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融中财經 "(ID:thecapital),作者:馮曉亭,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