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三站IPO風口上,KK集團上市之路為何如此多舛?,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于見專欄,編輯 | 虞爾湖
如今,随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一些獨具代表性的大批新消費品牌正從方方面面滲入到用戶消費需求中。但無論如何改變,新消費模式的核心仍然離不開產品及服務。
以 KK 集團為代表的潮流零售風潮,早已全線入侵新零售消費場景。作為國内三大潮流零售商之一,KK 集團以擁有主打精致生活集合的新一代主力店品牌 KKV、國内首個大型美妝集合品牌 THECOLORIST 調色師、國内首個全球潮玩集合品牌 X11、主打極致性價比的迷你生活集合品牌 KK 館等多個優質品牌 ,而備受 Z 世代年輕消費群體所青睐。
炎炎夏日 7 月的最後一天,7 月 31 日,KK 集團在招股書中增加更新了 2022 年全年以及 2023 年第一季度業績财報數據後遞表港交所,第三次向香港主機板 IPO 發起衝刺。
招股書顯示,2020 年 -2023 年一季度(以下簡稱報告期),KK 集團分别實現營收 16.46 億元、35.24 億元、35.51 億元和 14.46 億元;淨利潤分别為 -20.17 億元、-56.81 億元、0.62 億元及 0.78 億元。由此計算可知,其三年多已累虧 75.58 億元。
我們還注意到,雖然 KK 集團結束了連續幾年的虧損後,終于扭虧為盈,但其造血能力的後勁不足開始顯現:營收增速水平從 2019 年 -2021 年實現 " 翻倍 " 式增長之後,突然在 2022 年陷入停滞,同比增長僅為 0.8%。
同時,越來越多的新入局者也想要從潮流零售新業态中分一杯羹,全國有超 1200 多家企業涉足該領網域,值得和 KK 集團放一塊等量齊觀的品牌還有諸如泡泡馬特,酷樂潮玩和名創優品等。
業内同質化 " 内卷 " 加劇,加上增長乏力,如成功上市,KK 集團的新零售商業模式還能獲得投資者認可嗎?
資本熱捧,加盟商卻節節撤退
潮流零售這個賽道,到底多受投資機構青睐?
據企查查顯示,KK 集團已經完成 7 輪融資,歷史投資方包括深創投、經緯中國、CMC 資本、洪泰基金、黑蟻資本、璀璨資本等,總融資額近 50 億元。在 2021 年 7 月的最新一輪融資後,有業内人士稱其估值高達 200 億元。
從股權結構來看,根據招股書披露,KK 集團在上市前的股權架構中,創始人吳悅寧通過 MOGR 持股約 24.00%;郭惠波通過 Starlight 持股約 4.38%。上述股東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約 28.39%,為單一最大股東組别。此外,不二資本的粱捷,則通過 KKBrothers 持股約 21%。
如此一來,帶有明星投資光環的 KK 集團,理應誘惑着每一個有着 " 勃勃野心 " 的加盟商來瓜分市場大蛋糕。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近些年 KK 集團加盟商加速逃離,給自身業績帶來很大增長壓力。
據悉,KK 集團的加盟策略以特許加盟模式為主,前期為加盟商提供貸款以減輕壓力,加盟商僅需支出前期投資與人員工資等費用。招股書顯示,截止 2021 年 6 月底,KK 集團向加盟商提供的貸款及預付款累計高達 5.6 億元。這意味着,若按招股書中的 352 家加盟店計算,平均單個加盟店借款接近 160 萬。
但是随着國家借貸融資政策的收緊,KK 集團已于 2021 年 6 月 30 日起取消了向加盟商提供貸款及預付款的服務。
受此影響,從 2021 年起,KK 集團的加盟店數量成倍式下滑。其 2020 年加盟商數量高達 424 家,2021 年下降至 357 家,2022 年則驟降至 114 家,今年 3 月底又在此減少至 95 家,比腰斬還厲害。
可想而知,這對于此類動辄成百上千平米的新業态門店來說,如沒有強有力的貸款資金支持,很大程度遏制了加盟商的加盟意願。
加碼店鋪搭建、規模擴張,反被噬?
前面我們說了,潮流零售市場資本押注、賽道擁擠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行業的增長空間在放量,但作為擁有超 2500 億元潛在市場的關鍵賽道,它目前的集中度并不高。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KK 集團為第三大潮流零售市場參與者,約占 1.8% 的市場份額,這意味着它在行業内是重要參與者,并非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任何稍有實力的同行或許會将之視為競争對手,但絕不會懼怕與其發生激烈的市場競争。
那麼,要想突出重圍,獲得更多市場份額,構建完善的零售門店基礎設施來引流,以及門店網絡的規模擴張也被 KK 集團視作新的戰略方向。
在零售門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KK 集團主要打法在于用大場景、大空間鋪開攤子,單店面積可達 300-3500 平米不等,同時契合城市文化重金砸裝修以不同主題來吸引年輕客群。比如,全國潮流零售店 KKV 已完成 3.0 店鋪迭代,将店鋪出行主題更新為航海主題,店内有船錨、救生圈、碼頭等航海元素,搭配海軍藍,氛圍直接拉滿。
再比如,KK 集團旗下超大規模多元潮玩零售店 X11,在華中地區的首店武漢旗艦店面積超過 1000 平米、擁有 3 層空間的獨棟建築;上海的淮海路店以烏托邦概念呈現,總面積超過 2000 平方米;超 3000 平三層獨棟的沈陽中街店則是以簡約炫酷工業風為主題來展示。
可見,KK 集團的線下店鋪以大空間、特色場景、全品類、高顏值為核心特點,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年輕人的打卡文化,滿足了年輕人的心理需求,極易在朋友圈引發裂變式傳播。
除了在線下零售門店建設外,KK 集團還不斷大規模擴充自有門店數量。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KK 集團旗下自有門店總數較 2020 年的 132 家增長高達 350.76%,達 595 家。
然而,以上戰略打法也會成為它的劣勢。畢竟,在快速迭代更新的潮流零售領網域,且不言前期耗費大量成本,而到了擴張的中後期,将無可避免的會面臨坪效等問題,越大的規模也意味着資產折舊會越高。
體現在财務指标上,報告期内 KK 集團折舊及攤銷成本分别為 2.23 億元、4.73 億元、6.55 億元及 2.26 億元;融資成本從 2020 年的 0.49 億元增長至 2022 年末的 1.03 億元高位。
對成本控制能力有限,加之規模資產高周轉折舊,使得 KK 集團淨負債額從 2020 年的 58.24 億元飙升至 2022 年一季度末的 135.5 億元。粗略計算,在過去的營收水平下,KK 集團起碼要近四年才能還清債務。
而背負如此大的債務壓力,或許正是 KK 集團如此着急上市的原因所在。
KK 集團還面臨着什麼?
如果說,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基于微觀市場數據所袒露出的不足,那麼在宏觀市場上 KK 集團暴露出來的另一個問題,可能會讓目前觀望的投資者更加慎重。
這個問題是,KK 集團還缺乏一個标杆身份。
比如,提到泡泡瑪特,大家可能會想到潮流熱賣盲盒。提到名創優品,大家感受最深的是 " 極致性價比 "、" 最牛十元店 "。但提到 KK 集團,大家很難聯想到其爆款產品和代名詞,給消費者留下的印象只是店鋪高大上、潮流豪華、品類多,而且價格也并不便宜,在復購率和用戶粘性方面會大大折扣。
此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在抱怨,KK 集團的產品體驗正在下滑。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檢索關鍵字 KKV、KK 館、THE COLORIST 調色師、X11,我們可看到,假貨、產品質量、洩漏用戶隐私等問題不在少數。據不完全統計,其相關投訴内容高達 300 餘條。最常見的投訴如商品過期、标價與售價不符以及售貨員服務态度差等。
零售業的核心商業邏輯究竟是什麼?7-Eleven 帝國的締造者鈴木敏文曾寫道:" 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感的產品和服務無法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顯然,在不重視產品打磨,導致消費體驗逐步走向下坡路時,消費者購買粘性大打折扣,長此以往用戶流失也成必然。
結語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6 年按 GMV 計算的潮流零售市場規模将達 5403 億元,2021 年至 2026 年的預計復合年增長率将為 16.3%。此外,疫情消散也給線下商業帶來新發展機遇,這些都可能是 KK 集團未來實現增長的關鍵。
因此,在微觀市場敞口向上及宏觀市場回暖的雙重作用下,KK 集團能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迎來業績發展的爆發期,還是值得我們長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