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内娛算個X!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歡迎閱讀。
在韓國濟州島,生活着一群硬核奶奶。
如果按照當下的主流價值觀衡量,她們身上充滿了政治不正确,簡直是 " 異類 " ——
為了掙錢養丈夫、兒女、孫輩,她們在沒有氧氣瓶的情況下,無數次冒着生命危險屏息躍入大海,用最原始的工具捕撈海鮮。
從少女時期,一直遊到七老八十 …
最近,因為一部紀錄片,這個看似與世界格格不入的隐形群體,終于走進大眾視野——
《最後的海洋之女》
16 歲時,當同齡女孩在外面肆意玩耍,張順德卻只能悶在家裡做家務,被母親使喚來使喚去。
有一天,連遊泳都不會的張順德,頭也不回地奔向大海,學習潛水和捕撈技巧。
日復一日,為成為一名海女做準備 …
沒過多久,母親把剛獲得自由的張順德揪回家,逼着她早早結婚。
婚後,擺在張順德眼前的,又是那些永遠做不完的家務,導致她必須停止潛水。
但,丈夫不僅好吃懶做,還沒有進取心,眼裡只有尋歡作樂。
糟糕的婚姻生活,讓張順德徹底認清現實。
為了生存,她重回大海,遊到了 72 歲 …
濟州島居民的潛水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434 年,而最早關于海女的記錄出自 1629 年的《濟州風土記》《葵窗集》,距今約四個世紀。
其實,最開始海女的工作主要由男人來做,後來因為出海捕撈太辛苦,男人們承受不了,于是紛紛放棄這行。
但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濟州島的女人為養家糊口撿起了這份苦差事,取代丈夫,成為濟州島上的主要勞動者。
不過,海女的付出與社會地位不成正比,她們經常受到歧視,抬不起頭做人。
丈夫會認為,妻子在外當海女是丢人的事 …
20 世紀 60 年代,是海女的鼎盛時期。
當時,濟州島的總人口約 20 萬,其中海女約 3 萬人,她們的收入占當地漁業的 60%。
現在,只剩下 4000 人左右。
而這些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是 60 到 80 歲的老人。
是的,80 多歲的年紀,還在搏擊風浪 …
成為海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從 7 歲開始,女孩們要在海裡接受 10 年的訓練,包括遊泳、潛水、換氣、尋找海鮮、捕撈海鮮等,一般 15 到 17 歲才能正式上崗。
她們從來不使用氧氣瓶,僅靠一口氣潛入海底,在兩分鍾之内捕撈鮑魚、海膽、海螺、章魚、燕菜、鹿角藻、羊栖菜 …
事實上,海女使用腳蹼、潛水服,也只有短短幾十年時間。
之前,她們穿的都是棉質服裝,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是如此。
每次出海都是挑戰。
當下潛到 5 米深時,水壓開始加劇,就像一塊巨大的藍色玻璃,重重地壓在海女身上。
等到上浮時,她們必須使出全身力氣衝破這塊玻璃,這個過程每人每天最多要重復 300 次。
為了緩解劇烈的頭痛,她們必須服用藥物。
但,并不是随時随刻都能下海捕撈。
适宜出海的日子主要集中在春冬兩季,其餘時間海女必須從事另外的工作來掙錢養家 …
海女被視為韓國最早的職場媽媽。
海女懷孕時,并不會停止潛水,而是在長達 9 個月的孕期裡照常工作,甚至有時候連分娩都是在船上完成的。
產後,她們最多休息一周,便會返回大海。
當一名海女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時,别的海女會主動幫忙,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等孩子稍大點,有的海女會帶着孩子一起出海,工作時将孩子綁在桅杆上 …
海水和烈日侵蝕着她們的皮膚,經年累月。
暗沉的膚色、縱橫的皺紋、厚重的斑點,用再好的化妝品都遮不掉,她們曾在年輕時為之困擾。
但,海女這重身份賦予了她們更多。
她們從來不像首爾來的精致女人一樣,隐藏自我意志,成為男人的附屬品。
她們經濟獨立,自給自足,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其實,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都有海女。
比如,日本管海女叫Ama。
Ama 與韓國的 Haenyeo 有着相似的歷史。
比如,早期從事潛水捕撈的日本男性被稱為 " 海士 ",後來因魯莽貪婪,經常釀成事故而被 " 封殺 "。
圖片:岩濑祯之
二者之間也存在着不小的職業差異。
比如,在 1893 年御木本幸吉(kokishi mikimoto)發現世界上第一顆人工培育的珍珠後,Ama 便成為了種珍珠的人 …
日劇《海女》
在整個海女群體中,濟州島是唯一一個以海女文化為中心形成了海洋、漁村、民俗、漁業的地方。
2016 年,濟州島海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份被忽視已久的,獨屬于女性的堅毅、勇敢、團結,終于受到全世界的尊重與關懷。
但她們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海女正在經歷的困境,遠比被人歧視更加復雜。
比如,收入問題。
從古至今,海女依靠的都只是一口氣,即使到了當代,她們也沒有背上氧氣瓶。
她們對大海有無限的敬畏和感恩,可持續發展是她們與大海建立的良性捕撈關系。
但随着氣候變化,過去 36 年中濟州島附近的水網域溫度升高了大約 2 ℃,導致海洋生态系統發生變化,原來常見的海鮮現在幾乎絕迹。
海女的收入一年不如一年。
另外,垃圾污染、核污水排放、現代捕撈業擠壓生存空間等問題,也把海女未來的命運推向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
再比如,醫療保障。
海女這個職業的危險性極高。
有人說:海女潛水就像把棺材板帶到水下。
她們不僅要面對寒流、風浪、眩暈、磕碰,還要提防有劇毒和攻擊性極強的海洋生物。
海女們集體出海,但只有回到船上,才能得知有沒有人失蹤,而那些失蹤的海女大概率再也不能浮出水面換氣。
曾有數據統計,平均每年有 9 名海女意外死亡。
紀錄片《最後的美人魚》就拍下了這樣一幕。
一名老年海女,夜晚出海後沒有按時返回。
人們只找到了她的浮漂,網兜裡裝的,是一堆并不值錢的海藻。
幾天後,警察在某處布滿礁石的海灘上,發現一具穿着黑色潛水服的屍體 …
因為危險性高,沒人願意承擔海女的醫療保險,即使是合作社,也只會在海女死亡時給予補償,受傷則一分錢拿不到。
63 歲的康朱花在撈海膽時摔斷了腳,踝部被打入 8 根鋼釘,只能做一些簡單的農活。
但她的情況又是其他海女羨慕不來的,因為她的丈夫生前當了 30 多年公務員,每個月還能領取退休金,日子起碼能過下去。
康朱花問道:需要的時候得不到任何福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又有什麼用?
和許多傳統事物一樣,濟州島的海女文化也面臨着傳承問題。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已經沒有什麼人願意花時間了解一個漸漸被歷史遺忘的群體,更别說成為她們的一員。
其實,當地為弘揚海女文化做出了不少努力。
比如,15 年前,濟州島在貴德村建立了一座專業培養海女的學校——漢素浦海女學校。
雖然吸引了一批女性前來學習,但以體驗為目的的人居多,真正堅持下來成為海女的,只有寥寥幾人而已。
年輕人最愛問的一個問題是:背上氧氣瓶潛水不是更安全,能捕撈到更多海鮮嗎?
我們畢竟身處一個崇尚權威和效率的時代,這樣問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如果背上氧氣瓶,帶上更專業的捕撈設備,還叫海女嗎?
在距離濟州島約 253 公裡的巨濟島,生活着兩名全職的年輕海女。
37 歲的于正敏是 3 個孩子的媽媽。
7 年前,丈夫的公司倒閉,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拮據,當時連遊泳都不會的正敏選擇成為一名海女,賺錢養育孩子。
正敏對這份艱辛的工作很滿意,因為放眼對母親極為苛刻的韓國職場,很難再找出一份,時間安排如此靈活的工作 …
30 歲的陳昭希,是為了逃離卷不到邊的職場。
她在 20 到 25 歲時,每天走着固定的通勤軌迹,待在悶熱擁擠的辦公室,耗光了對生活的熱情。
成為海女後,她完成了某種意義上的 " 自救 "。
大自然的包容和古老的精神力,讓昭希找回了被現代化剝奪的自由與融洽 …
正敏和昭希稱自己為 " 當代海女 "。
她們開通了 Youtube 和 TikTok 賬号,用年輕人的方式呈現海女的日常。
她們的記錄讓更多人了解到,原來在地球的某個角落,還有這樣一群女性堅守着古老的傳統,以自身為出發點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
海女身上的反叛色彩,挑戰了東亞社會固有的,以及在争論中逐漸走向極端的兩性價值觀。
不論社會如何施加偏見和歧視,她們始終擁抱大海、搏擊風浪,建立純粹的女性友誼,書寫獨立強大的女性精神。
這對當前的社會而言,是一筆值得深入挖掘的寶貴财富 …
一位老年海女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20 歲時,她并不喜歡當海女。
因為她看到,每個從首爾來的女孩子臉蛋都很白皙,并且點綴着精致的妝容,穿戴時髦。
而海女的皮膚卻被曬得黝黑。
但後來她突然想通了:我能賺錢養活自己,這是多麼高級的自由啊 …
以前,她極力反對女承母業。
但現在,她想讓女兒也擁有這種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