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過目不忘!39歲孤獨症患者當圖書管理員18年,歡迎閱讀。
在南京玄武區的金陵圖書館鎖金村街道分館裡,有一名特殊的志願者,她叫張戈,今年 39 歲的圖書管理員。雖然她是一名孤獨症患者,卻有着 " 過目不忘 " 的本領,無論讀者借出的書籍多長時間歸還,她都能準确地記得原來擺放位置,不需要借助電腦檢索。社區居民都說她有個 " 最強大腦 "。
△張戈在 " 讀 " 報
圖書館裡特殊的志願者
5 月 29 日,現代快報記者到達金陵圖書館鎖金村街道分館時,張戈正在用夾條将當天的報紙夾好,把它們放置在報架上,動作娴熟。
張戈的媽媽吳蘇星說,張戈雖然是 " 星星的孩子 ",但是她的記性特别好,過目不忘," 你随便說出一個日期,她都能告訴你是周幾。" 記者現場考起了張戈,"2000 年 2 月 29 日是星期幾?"" 星期二!" 張戈重復了一遍問題,即刻就報出了答案,準确無誤。
△吳蘇星和張戈在上音樂課
吳蘇星說,不僅如此,随意告訴張戈一個漢字,她立刻就能在新華字典中翻到那個字的所在之頁。" 她還因為這個特殊本領上過電視。" 吳蘇星驕傲地說。
在工作中,張戈憑着自己 " 過目不忘 " 的記憶力,無論讀者借出的書籍多長時間歸還,她都能準确地記得書籍原來擺放的位置,迅速上架、歸位。
圖書館的管理員陳阿姨自嘆不如," 我處理讀者歸還的圖書時,還需要借助電腦的檢索工具,才能知道把書放在哪個位置,張戈則不需要,每一本書的位置都在她的腦海裡。"
張戈每天在圖書館負責整理報刊,将圖書分類、登記借讀、歸還,從沒出過差錯。這一幹就是 18 年。
△張戈在整理報紙
從張戈開始工作,吳蘇星就開始為她記錄工作日志。" 一開始是我用電腦寫的,後來張戈嫌棄我總是不及時寫,然後就自己用電腦寫了。" 吳蘇星說。
如今的張戈,不僅會用電腦,每周還會給在國外的妹妹發郵件," 妹妹還會教她英文,她也學得很快。" 她也會用微信和她的朋友聊天,還有自己的社交平台賬号。
從 " 天才 " 到 " 星星的孩子 "
張戈 3 歲那年确診孤獨症,回憶起确診前的女兒,吳蘇星說:" 那時大家都覺得我們家出了個天才。在别的孩子都在為玩具哭鬧不已時,她就能翻字典識字、甚至讀報紙 ……"
直到吳蘇星将張戈送去上幼兒園,老師發現了張戈的不同,她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上課上得好好的,她會到處走來走去。老師建議吳蘇星帶張戈去醫院看一看。
南京腦科醫院醫生診斷張戈患有兒童孤獨症," 醫生給了我們一張測評表,上面每一條症狀都和張戈一樣。" 吳蘇星回憶,那個時候國内對于孤獨症的研究還很少,醫生告訴他們,孩子的病無法痊愈。女兒從人人誇的 " 天才 " 到 " 孤獨症患兒 ",吳蘇星 " 感覺天都要塌了 "。
就在這個時候,吳蘇星又懷孕了,這也讓她重新振作了起來。" 現在妹妹在國外,成為了一名藝術家。" 吳蘇星說,無論是大女兒、還是小女兒,她都同樣愛着。
通過堅持不懈的康復,張戈有了成果。2005 年 3 月,在鎖金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幫助下,20 歲的張戈在金陵圖書館鎖金村街道分館做起了志願服務工作。
△張戈準備去扔垃圾
剛把張戈送到圖書館的那天早上,張戈有一些緊張,吳蘇星就陪張戈說話讓她放松下來," 不用緊張,沒關系的,以後你要一個人來上班,不要媽媽陪。"
下午張戈就嘗試一個人去上班。" 我一個人在家心神不定,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吳蘇星最後實在忍不住去看她,結果好幾個人圍了上來,大家都笑嘻嘻的,說張戈蠻好的。
吳蘇星很吃驚地問:" 你們認識張戈了?" 她們說張戈上班時主動跟我們打招呼,大家都認識張戈了,吳蘇星很高興,又簡單地介紹了張戈的過去,又問她們張戈自己會找你們玩嗎?她們說會,只說一遍她就記住每個人的姓和屬相了。
" 回家的路上,我很興奮,我沒想到張戈這麼棒,她根本不需要我的幫助,她自己認識那麼多人只用了一天的時間,我太高興了,她太神奇了!" 吳蘇星興奮地告訴記者。
" 看到孩子進步,是我們最開心的事 "
張戈周一至周五在圖書館做志願者,吳蘇星就會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學學皮鼓、鍛煉鍛煉," 我學會了也能教教她。" 到了周末,吳蘇星就會帶着張戈上藝術課,那裡有很多和張戈情況差不多的孩子。
現代快報記者跟随張戈來到她上藝術課的地方。來自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的志願者老師們耐心地教這些 " 星星的孩子 " 唱歌,唱的是《明天,你好》。
" 明天你好,聲音多渺小,卻提醒我,勇敢是什麼 ……" 老師授課完以後,每個孩子上台輪流表演。吳蘇星說,教育孤獨症孩子,就像在他們的腦海裡植入程式,一旦植入進去了,他們就不會忘了。
在藝術課上,家長們也會互相讨論孩子的病情和治療情況:這個孩子會熱牛奶了,那個孩子會做一些簡單的菜了。" 看到孩子一點點地進步,就是我們最開心的事。" 吳蘇星說。
現代快報 + 記者 尹翼星 文 / 攝
(編輯 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