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拼多多Temu上線300天,危機浮出水面,歡迎閱讀。
拼多多在海外再造拼多多
拼多多在海外續寫新的增長神話。
去年 9 月,拼多多在美國上線了跨境電商平台 Temu,在過去的 300 多天裡,Temu 無疑是全球電商市場最亮眼的新玩家。
在美國市場,Temu 上線僅一個月就超越 Shein、亞馬遜,登頂美國購物 APP 下載量排行榜。到目前為止,Temu 的下載量已經超過 7000 萬。
為了成功打入美國市場,Temu 除了極致低價之外,在流量成本持續走高的情況下,Temu 也毫不吝啬地在社交媒體上開展大規模的營銷。
據統計,僅在 2023 年 1 月,Temu 就在 Meta 的各個平台上投放了大約 8900 個廣告,推廣其超低折扣商品;2 月份時,Temu 在 " 美國春晚 " 超級碗上投放了兩個 30 秒廣告,耗資近 1400 萬美元。
除此之外,拼多多也将自己的 " 砍一刀 " 玩法復制到了海外。
除了早期的拉新補貼外,Temu 的手機 App 還有 " 養魚 " 遊戲,用戶邀請朋友到 Temu 下單購物後可以獲得 " 魚糧 ",等到魚 " 收成 " 後,用戶可以換取免費禮物。
沒有人能抵擋薅羊毛的魅力,有用戶通過玩遊戲、拉新 250 多人的方式,在 Temu 薅了價值 6000 多美元的禮品(包括 4 台 Switch、1 台冰淇淋機和大量孩子衣服和玩具)。
大力出奇迹,在極致低價、病毒營銷和大手筆補貼下,Temu 在美國市場強勢超越了 SHEIN。
2 月時,Temu 在北美立下短期目标:9 月之前,至少有 1 天 GMV 超過 SHEIN。
有媒體對美國數十億信用卡和借記卡交易進行分析之後發現,5 月美國用戶在 Temu 的消費支出高出 Shein 近 20%。這意味着,Temu 提前 4 個月完成了目标。
在攻占北美用戶心智的同時,Temu 也加快了全球擴張的步伐。
近日,Temu 上線了日本站點,正式進入亞洲市場。為了吸引用戶下單,Temu 日本站推出了許多促銷活動,比如贈送 4800 日元的注冊優惠券、全場限時免運費等等。
截至目前,上線不到一年的 Temu,已經 23 個主流國家和地區都開設了站點,足迹即将遍布全球。
機遇和風險并存的流量快車
一路高歌猛進的 Temu,像一條鲶魚一樣,攪動着整個跨境電商行業,吸引了一大批跨境賣家加入。
在運營方式上,Temu 和早期的 SHEIN 一樣,采取的是類自營的托管模式。賣家負責供貨和運送到倉,其餘的定價、銷售、營收、物流、售後等環節都由平台來負責。
(圖源:Temu 官網、浙商證券研究所)
易操作的托管模式是吸引賣家到 Temu 開店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這也意味着賣家對商品沒有掌控權,在 Temu 極致的低價策略下,利潤空間會被壓縮。
Temu 有嚴格的價格審核機制,賣家如果提供跟阿裡 1688 相似的產品,需要給到 Temu 比 1688 更低的報價," 讓你少的賺幾毛,多的就賺一塊錢兩塊錢,不會再多了 "。
在 5 月的時候,Temu 推出了全新的同款競價規則:每周進行一次同款商品競價,同款中價低者勝出,競價失敗的商品将被平台限制備貨與上新。
對賣家來說,如果不接受降價,将面臨着產品積壓或被退回的慘淡局面;如果接受降價,将進一步降低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因此,新的競價規則一出,有大批中小賣家選擇了清貨退場。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同款競價規則的上線,相當于是 Temu 對賣家的一次篩選,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意識到,哪些類型的商家更适合在平台生存。
首先毋庸置疑的,有着強大供應鏈能力,能夠給到最低價靠薄利多銷賺錢的工廠型賣家是 Temu 主要的目标客戶。
還有一種,則是有差異化貨品優勢的賣家," 如果(店鋪)產品有代表性,平台也不會跟你搞得太尴尬,我可以選擇不降價,他也不會輕易退貨。"
同款和爆款商品會被卷進低價競争中,流量也會被分流,如果賣家能夠在產品上打出差異化,那麼就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動權。而這就需要賣家具備獨家生產力,或者是在選品上有一定的策略。
但要注意的是,在進一步壓低價格的同時,為了提高產品品質和服務标準,Temu 也開始收緊質檢政策。
從 3 月開始,Temu 的質檢制度變得更加嚴格,曾有賣家反饋稱,可能產品有一點污漬或者小小的劃痕,就會判定整批退貨,并強制要求順豐到付。
而在不久前,Temu 在商家合同新增一個條款:Temu 對入庫商品的退貨擁有最終解釋權。這意味着,Temu 方面将有權對于儲存在倉庫内的商家商品進行管理和處置,并且無需再另行通知。
從長遠來看,質檢政策的收緊能夠倒逼賣家在原料、質檢等環節加強規範,從而提高平台的商品質量和服務,保證消費者體驗,有利于平台更健康的發展。
然而問題是," 兩三塊錢的貨按照一千塊的質量檢驗 ",Temu 既要商家讓利,又要商家保質,這無疑加大了賣家的經營難度。
總之,在 Temu 這輛流量快車上,機遇和風險并存,賣家想要成功掘金并不容易。
挑戰重重
在 Temu 高速擴張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背後隐含的風險。
首先,一個健康的平台生态,應該是平台、用戶和商家三方共赢。而從前文可以看到,目前 Temu 在買賣雙方是失衡的,參考之前國内的 " 炸店 " 風波,在保障消費者體驗的同時,Temu 也需要思考如何保障商家的利益。
其次,在加速擴張的過程中,Temu 的訂單量也急速上升,這對平台的物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月中旬,Temu 就曾因為訂單量上漲過快,相應的物流建設卻沒有跟上而導致全線爆倉,直到近期,很多賣家為了備貨都還需要凌晨蹲點搶庫容。
此外,由于跨境電商物流的復雜性,Temu 的物流成本也高居不下。數據顯示,Temu 在美國市場每筆訂單平均損失 30 美元,其中,單單是從廣州倉庫運輸一個小包裹到美國,成本就在 14 美元左右。
基于此,Temu 也啟動了海外倉建設,計劃在美國東部和西部各建一個倉庫,以此改善物流服務和履約成本。
但放眼整個跨境電商行業,雖說 Temu 初生牛犢不怕虎,對 SHEIN、亞馬遜、速賣通等平台造成了威脅,但是作為出海的 " 後輩 ",Temu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還是落後了一大截。
比如速賣通這幾年在加速建設海外倉的同時,也發揮和菜鳥協同的優勢,在今年年内進一步推動物流更新,從重點國家市場開始,逐步讓跨境包裹實現 5 個工作日送達。
而在美國等重點市場監管趨嚴,關稅政策不穩定的情況下,SHEIN 已經從去年開始了多元化供應鏈管理的措施,包括推進開放平台模式吸引當地賣家入駐、在當地市場投資建廠等等。
綜合來看,目前 Temu 依然處于培養用戶心智階段,大手筆補貼依舊會繼續,短期内在全球市場也會繼續狂飙,但狂飙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解決平台治理、物流等難題。
作者 | 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