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國產大模型回答2025,誰會掉隊?,歡迎閱讀。
去年的百模大戰,今年的務實之争。
撰文 | 趙衛衛
ChatGPT 上線兩年了,大模型依然在你追我趕 。
既上次挑起價格戰之後,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再次延續策略,發布了豆包視覺理解模型,主打在教育、旅遊和電商三個主要場景的落地,價格上把每千 tokens 輸入的價格打到了 0.003 元,比行業平均水平降低了 85%,号稱視覺 AI 進入了「厘時代」。
大洋彼岸,幾天前 OpenAI 正式開放視頻大模型 Sora,但很快過高的需求就導致 ChatGPT 遭遇全球範圍内的宕機,而蘋果新版本落地,Siri 也開始真正調用 ChatGPT。作為競争的有力對手,谷歌也發布了最新 AI 模型 Gemini 2.0,多模态能力進一步更新,智能助手 Astra 可調用谷歌搜索和識圖等應用來完成任務。
2024 年年末,ChatGPT 的周活躍用戶突破了 3 億,10 億是未來的目标,但成本的壓力已經顯現,它們推出了不同版本的付費模式。
而對中國市場們的競争來說,2024 年的競争分化已經非常明顯。
首先是大模型人才上的争奪,這一點在字節與阿裡等大廠身上非常明顯;其次是追趕速度加快,不論是通用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技術路線有區别,但落地場景一個都不能少;最後則是大模型創業公司,它們要跟大廠同台競技,已經走上了差異化的道路,而且不斷在做減法。
2025 年,大模型市場依然背負着巨大的期望,不論快與慢,它們都要回答外界的關切:如何讓用戶發現我物有所值?
1
字節 VS 阿裡:加速度之争
去年,阿裡與字節在大模型競争策略上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投資覆蓋的面積。阿裡選擇的是海投,投資了 5 家最有代表性的大模型創業公司,包括月之暗面、智譜 AI、MiniMax、零一萬物和百川智能,而字節一個都沒有投,親自下場,布局從模型到應用的市場。
而今年,在人才争奪上,字節和阿裡成為最明顯的對壘。年中,阿裡通義千問大模型技術負責人周暢離職創業,年末才被爆出,周暢實際早已經加入字節跳動,負責 AI 大模型相關工作,而阿裡方面也以違反競業協定為由起訴周暢,進行索賠。
而搶人才,是字節跳動在大模型競争最明顯的動作之一,根據今年 9 月發布的《2024 大模型人才報告》,AI 大模型領網域人才競争激烈,字節跳動成為新發大模型崗位量最多的企業,其次是小紅書,超過了阿裡、美團等互聯網大廠。
而除了加入字節大模型團隊的周暢,原零一萬物核心成員黃文灏、面壁智能核心成員秦禹嘉、谷歌原 videopoet 項目負責人蔣路等人都被字節跳動大模型團隊招入麾下,向負責人朱文佳匯報工作。
阿裡并非不注意人才密度的問題。今年 10 月,阿裡雲創始人王堅在媒體采訪中也提到了人才的問題,他舉出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對比谷歌和 OpenAI。OpenAI 有 600 多人,而谷歌對應的有幾千人,而最後決定創新成敗的還是人才的密度。因為 OpenAI 人才密度高,而谷歌人多卻各自為戰。
「人才密度加上科研的強度,創新加速度就出來了」,王堅當時認為,而這個「加速度」才是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東西,有加速度即使落後也能趕上,沒有加速度即使先進也會落後。
縱觀 2024 年,「加速度」恰好可以成為字節和阿裡在大模型領網域競争的關鍵詞。
阿裡通義大模型今年的發展不能算慢,9 月,正式上線了 AI 通義萬相視頻生成大模型,而在模型端,通義千問開源模型 Qwen 2.5,性能上完勝 Meta 405B 參數的 Lama3.1,而在基礎層,AI Infra 系列產品構建起阿裡雲穩定高效的 AI 基礎設施產品,模型算力利用率整整提升了 20%。
但更本質上的對标,字節大模型 + 火山引擎,瞄準的就是通義千問 + 阿裡雲這套打法,二者都瞄準了 B 端市場的未來。
阿裡雲 CEO 吳泳銘曾在财報會上披露,預計 2025 财年下半年(2024 年 10 月 -2025 年 3 月),阿裡雲将恢復兩位數的收入增長,而從今年前三個季度的業績來看,阿裡雲營收增長的一個推動力就是 AI 相關產品,連續五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在公共雲中的占比中進一步提升。
而字節跳動争搶雲端市場的策略非常明确,就在 12 月 18 日,火山引擎的 FORCE 原動力大會将公布一系列豆包大模型的最新進展,久未露面的張楠也發布了即夢 AI,作為前抖音 CEO,如今她把抖音定義為一個真實世界的相機,而即夢則是想象力的相機。
即夢 AI(原 Dreamina)是剪映旗下一款一站式 AI 視頻創作平台,對标的就是 OpenAI 的 Sora,今年 5 月正式更名,下半年發力;11 月開始密集更新,上線 S2.0 版本;進入 12 月,豆包電腦版上也開啟内測了視頻生成模型 PixelDance。
火山引擎成為阿裡雲毫無疑問的競争對手,二者都掌握着實力相似的 AI 算力基礎設施,對二者來說,持續不斷降低的算力成本和模型價格已經成為過去式,未來如何長出更繁榮的 AI 應用生态,成為各自更迫切的賽點。
2
騰訊 VS 百度:起跑的快慢
從一開始,騰訊在大模型上就選擇了開源路線,而百度則是閉源模型領網域的大廠代表。起跑争先的百度,和不争先的騰訊,成為大模型行業的另外一組對标。
去年,百度是國内大廠中最先發布大語言模型的一家,而騰訊則是大廠中起跑最晚的一個,二者發布時間間隔了 6 個月。
而今年,二者在技術更新和場景拓展上都有進步,也與各自原有業務上結合出了新亮點,比如百度文庫經過大模型重構成為了「一站式 AI 内容獲取和創作平台」,而微信搜一搜等場景中,混元大模型都成為更高效的存在。
上半年,混元大模型最大的變化就是發布了「騰訊元寶」APP,但從這一年的變化來看,元寶的用戶數據還很難說成功,因為 Kimi 智能助手、文小言和豆包牢牢占據前三的位置,網頁端用戶訪問體量都達到 1500 萬以上的規模,騰訊元寶上線最晚,數據也是最後一名。
當然,網頁端訪問數據只是各家大模型活躍程度的一個側面。
在移動端 AI 原生應用方面,同樣是截止到 10 月,行業月活規模總數達到 8976 萬,同比增長 373%,其中,豆包、Kimi 智能助手、文小言月活躍用戶分别為 4839 萬、1650 萬、1179 萬,也就是說,網頁端 Kimi 占優,而豆包在移動端占優,文小言居中。
可第三方數據和大模型公司官方數據差異明顯,今年 11 月,百度官方公布的數據是,文心大模型日均調用量已超過 15 億,文心一言用戶規模達到 4.3 億,而量子位智庫數據顯示,截至 11 月底,豆包 2024 年的累計用戶規模已超過 1.6 億。
數據口徑可能有差異,但财報不會說謊。
2024 年三季度,百度營收為 335.57 億元,同比下滑 3%,非公認會計準則下,歸屬百度的淨利潤 58.86 億元,同比減少 19%,百度在财報會上提到,AI 搜索商業化仍處于早期階段,短期内百度并不急于商業化,主要收入來源的在線廣告業務将承壓。
無獨有偶,騰訊在三季度财報會上,同樣對混元大模型嵌入商業化搜索結果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因為目前階段的主要任務依舊是吸引用戶,而不是過早的貨币化。而另外一面是,大模型确實提升了微信搜一搜的搜索效率,「商業查詢增加,點擊率提高,我們的搜索收入同比翻了一番多」。
相比起來,下半年騰訊在大模型領網域的發布動作不斷,先是發布了新一代萬億參數大模型「混元 Turbo」,然後又推出首款開源的大語言模型「混元 Large」、3D 影像生成模型「混元 3D」和視頻生成大模型,加上今年 5 月騰訊推出的開源文生圖模型,騰訊混元大模型已經發布了四款開源大模型。
尤其是 12 月初混元視頻生成大模型的發布和開源,相當于補足了騰訊大模型的短板。今年 OpenAI 發布了首個視頻生成模型 Sora,在這一風潮之下,視頻生成大模型成為互聯網大廠們的必争之地,如今騰訊起跑雖慢,但年末也終于對齊了同行。
「可能要再過幾個季度,我們才能看到一些真正的大模型的大規模應用案例」,騰訊财報會上這樣回答混元大模型的商業化策略,目前混元大模型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給内容推薦和廣告帶來了效率的提升。
與美國成熟的 to B 市場相比,中國的 AI 大模型們很難通過平台銷售軟體的模式打開市場。百度在大模型上商業化的重點方向還是做大智能體生态,李彥宏今年的判斷是,作為 AI 應用的最主流形态,智能體将迎來爆發點,而百度将于明年初發布新一代大模型。
3
大模型創業:積攢大招先做減法
2024 年的大模型創業公司,各家有各家的煩惱。
大模型創業危機四伏,減法成為了标配之一。Kimi 創始人楊植麟,被前公司股東朱嘯虎等提起仲裁,今年 9 月,月之暗面停更了兩款出海 to C 產品 Ohai 和 Noisee;百川智能聯合創始人兼商業化負責人洪濤離職,他與王小川同出清華,曾任搜狗首席營銷官;今年 8 月,零一萬物算法副總裁、模型預訓練負責人黃文灏加入了字節跳動,核心成員李先剛離職重返貝殼;MiniMax 的角色陪伴類 AI 應用在海外市場高速增長,但 TikTok 未來面臨的問題也同樣困擾它。
目前看,朱嘯虎更多将矛盾指向了前同事張予彤,原因就是張予彤作為前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加入月之暗面免費獲取了占比初始股份 14% 的 900 萬股權存在利益衝突,并且違背受托責任。
而對于此前楊植麟融資創立月之暗面,并未獲得 5 家投資方同意豁免書,朱嘯虎的最新提到的方案是:如若 Kimi 願意與張予彤進行切割,我們願意豁免 Kimi,張宇韬以及月之暗面公司。
張予彤是月之暗面成立時的第二大個人股東,楊植麟的回應中,肯定了張予彤對公司業務和戰略的洞察,也有豐富的投融資經驗,這是對團隊必要的補充,張予彤的股份按照多年兌現,「兌現的條件是持續性為公司提供多年的服務及產出成績」。
最新的進展是,朱嘯虎并未與月之暗面達成一致,仲裁案也沒有撤銷,而據此前钛媒體報道,新老股東和月之暗面已通過協商初步達成一致,金沙江創投另一位主管合夥人林仁俊也已點頭,循環智能的部分老股東可能已撤回對月之暗面的仲裁。
而對大模型創業公司們來說,即便估值都達到了兩百億美元的水平,但過去一年行業進入了理性周期,它們都不得不走上差異化的道路。
「不要重復造輪子」,已經成為 AI 行業越來越顯見的觀點,比如今年 10 月傳出消息,6 家大模型獨角獸公司中至少有兩家,逐步放棄預訓練大模型,其中之一可能就是零一萬物,但創始人李開復随後否認。
相比零一萬物,其他四家大模型獨角獸在過去一年,都已經展示出了各自獨特的發展路徑:外媒曾披露,Minimax 今年預計收入 7000 萬美元,主要依靠的是海外角色陪伴產品 Talkie;月之暗面一直在卷技術,今年下半年發布了 Kimi 探索版,年末有推出推理模型上的兩個進化版本 K0-math 和視覺思考模型 K1;智譜 AI 則強在做 B 端的定制化項目,中國大模型得標公告中,智譜 AI 是五大獨角獸中唯一一個與大廠競争的存在,剛剛完成新一輪 30 億元融資;百川智能則一直在醫療領網域深耕。
表面上,大模型獨角獸們還是在積攢大招做模型創新,但實際上,經過去年一年的進化,這場大模型獨角獸與互聯網大廠們的同場競技已經不再單純,它要考驗的不只是模型能力,更是公司組織能力和業務場景的競争,這是對大模型獨角獸各自戰略綜合實力的挑戰,也注定是一場殘酷的淘汰戰。
2025 年,誰會掉隊?
審校 | 陳秋霖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