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關稅對抗下,半導體有何影響?,歡迎閱讀。
文 | 半導體產業縱橫,作者 | 九林
今日,面對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征收 " 對等關稅 ",中方發出反制措施。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文稱,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适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 34% 關稅。
具體來看: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征收 " 對等關稅 "。美方做法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嚴重損害中方的正當合法權益,是典型的單邊霸凌做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準,自 2025 年 4 月 10 日 12 時 01 分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
一、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适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 34% 關稅。
二、現行保稅、減免稅政策不變,此次加征的關稅不予減免。
三、2025 年 4 月 10 日 12 時 01 分之前,貨物已從啟運地啟運,并于 2025 年 4 月 10 日 12 時 01 分至 2025 年 5 月 13 日 24 時進口的,不加征本公告規定加征的關稅。
此外,商務部、海關總署六箭齊發,包括将 16 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對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暫停 6 家美國企業產品輸華資質、将 11 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對進口醫用 CT 球管發起產業競争力調查、在世貿組織起訴美 " 對等關稅 " 等。
這一反制措施劍指美國 4 月 2 日宣布的對華 " 對等關稅 " 政策,标志着中美貿易摩擦時隔六年再度白熱化。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關稅覆蓋範圍空前廣泛——從大豆、汽車到芯片、醫療器械,所有原產美國商品無一豁免。但政策也設定了緩衝期:4 月 10 日前啟運、5 月 13 日前到港的貨物仍享原稅率,這為企業調整供應鏈留出視窗期。
市場方面,美股三大期指下挫,道指期貨應聲下跌超 1500 點,納斯達克 100 指數期貨跌超 4%,标普 500 指數期貨跌 3.%。2 倍做多恐慌指數漲超 30%,昨日上漲近 50%。
美股大型科技股盤前大跌。亞馬遜跌超 6%,特斯拉跌超 5%,蘋果下跌 4.72%,Meta 跌超 4%,英偉達下跌 3.88%,微軟下跌 3.85%,谷歌跌超 3%。
中國從美國進口了哪些商品呢?
中國海關總署 1 月 13 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全年,中美貿易額為 6882.8 億美元,同比增長 3.7%。
根據統計,2024 年全年,中美貿易額為 6882.8 億美元,同比增長 3.7%。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 5246.56 億美元,增長 4.9%。
按照商品類别來看,機械電子類產品、農副食品類、能源類產品、化學品與化工品、運輸設備類產品、精密儀器、塑料 / 橡膠及制品、金屬及制品、木材 / 木漿、金屬礦產(銅為主),是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前十大類别,進口額占比分别為 23.17%、16.33%、14.12%、12.62%、9.33%、7.82%、5.34%、4.35%、1.71%、1.17%。
前五大進口商品類别,再進行細分的話:
在機械電子類產品中,集成電路、發動機及零部件、半導體制造設備及零部件、閥門 / 軸承、通訊 / 音像設備及零部件,進口額占比分别為 7.21%、4.57%、2.74%、1.26%、0.90%;
在農副食品類中,轉基因黃大豆、肉類、棉花、高粱、水果 / 堅果、飼料、水產品、小麥、玉米,進口額占比分别為 7.36%、1.86%、1.13%、1.06%、0.79%、0.79%、0.67%、0.37%、0.34%;
在能源類產品中,液化丙烷 / 丁烷、原油、液化天然氣、煤炭、石油焦,進口額占比分别為 7.11%、3.68%、1.48%、1.21%、0.35%;
在化學品與化工品中,有機 / 無機化學品、化學藥品(血清 / 疫苗為主)、化妝品 / 洗護品、襯背試劑,進口額占比分别為 3.84%、3.44%、1.22%、1.06%。
在運輸設備類產品中,越野車 / 小轎車 / 小客車、飛機(空載大于等于 15 噸),進口額占比分别為 4.44%、3.18%。
總的來看,其中農產品、能源、機械電子為三大核心進口領網域。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及中國多元化采購策略,2024 年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有所下降。但半導體、電子設備等高科技產品進口金額占比最高,反映中國對美國高端制造業的依賴。
對中國半導體有何影響?
首先,設備與技術獲取難度加大。關稅的增長對于半導體設備行業會有很大影響。美國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泛林集團(Lam Research)等企業占據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約 40% 份額。加征關稅後,光刻機、刻蝕機等關鍵設備進口成本或增加 50% 以上。這就會使得中芯國際、華虹等加速轉向國產設備。随着國產設備廠商技術與服務的不斷成熟,設備國產化比例本來就逐年提升,經此一役,國產化率增長的會更快。
其次,進口成本增加。英偉達 H20 芯片、TI 模拟芯片等美國產品價格優勢削弱。關稅的增長會直接推高國内企業采購成本,依賴進口的企業可能面臨利潤壓縮。美光 HBM3、三星 DDR5 内存等產品關稅提升,國内伺服器廠商可能增加國内存儲的采購量。
第三,供應鏈重構與國際合作變化。中國加速與非美供應商合作,降低對美國技術依賴。例如,部分企業通過海外建廠(如東南亞、歐洲)規避關稅,或與歐洲車企籤訂長期協定,減少對美市場依賴。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特朗普對等關稅清單中,東南亞地區無疑成為了重災區。越南将被征收 46% 的對等關稅,這是特朗普等關稅清單中最高的稅率之一。研究機構 Bespoke 甚至吐槽,如果有公司此前将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那麼恭喜你——你的對等關稅稅率如今為 46%。
其中果鏈企業無疑是最 " 受傷 " 的。歌爾股份在越南已投資多年。自 2012 年起,歌爾股份就成立了歌爾電子(越南)公司,注冊資本為 400 萬美元,2019 年又成立了歌爾科技(越南)有限公司,主要生產 AirPods、智能手機、無人機等產品。
同樣,立訊精密于 2016 年在越南北江省投資設立越南子公司——立訊精密(越南)有限公司,此後陸續在越南北江省、義安省等地設立立訊精密(雲中)有限公司、立訊精密(義安)有限公司并建設生產基地。據悉,立訊精密在越南主要為蘋果生產 AirPods、iWatch、TWS 等產品。
藍思科技也在越南設立了藍思科技(越南)有限公司。财報披露,2024 年底藍思科技在建工程金額為 13.2 億元,主要為越南藍思二園尚處于建設中。
因此,原來一些企業将生產從中國向越南轉移,但随着美對越南征收 46% 的關稅,似乎生產地的選擇又增加了一個關稅指标考量。
總體來看,美國的關稅及中國的反制,短期内将加劇半導體行業的供應鏈陣痛,但長期來看,這一政策将加速國產化進程,推動技術自主化和產業更新。行業分化将進一步加劇,具備技術壁壘、產能布局多元化的企業将脫穎而出。
事件回顧:美國宣布 " 對等關稅 "
美東時間周三 ( 4 月 2 日 )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籤署兩項關于所謂 " 對等關稅 " 的行政令,宣布美國對所有貿易夥伴設立 10% 的 " 最低基準關稅 ",并對多個貿易夥伴征收更高關稅。
特朗普表示,美國将對數十個貿易夥伴征收對等關稅,不過關稅将不是完全對等的,美國将向這些國家和地區收取綜合稅率大約一半的費用。
這一系列操作可謂是廣泛針對、明碼标價。其中,中國 34%、歐盟 20%、英國、巴西、澳大利亞、新加坡等 10%、泰國 36%、柬埔寨 49%、印尼 32%、印度 26%、韓國 25%、日本 24%......
此外,該政策還對特定貿易夥伴征收 1% 至 49% 不等的互惠關稅。該政策的一項關鍵條款允許在產品價值至少 20% 來自美國制造的零部件的情況下降低關稅,此舉可能會對依賴半導體進口的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白宮新聞稿,從價稅率僅适用于進口產品中的非美國成分,前提是該成分符合 20% 的美國原產門檻。" 美國成分 " 是指在國内完全生產或大量加工的部件。為執行該規則,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 ( CBP ) 有權收集檔案并核實進口商品中美國成分的百分比。該措施旨在确保公平實施關稅,同時鼓勵國内生產。
美媒:對等關稅衝擊,芯片行業 " 在劫難逃 "
此前,有美國媒體報道,盡管特朗普将半導體排除在他的對等關稅之外。但鑑于大多數芯片是間接進口到美國的,包含芯片的眾多產品價格上漲可能會打擊芯片需求。
特朗普沒把半導體納入他的對等關稅範疇,乍一聽似乎挺好,可實際上這對半導體行業而言,并沒有帶來太多寬慰。畢竟半導體產品廣泛存在于不斷擴充的消費商品清單裡。
甚至這種豁免恐怕也難以持久。特朗普政府正在準備對半導體、制藥以及可能的關鍵礦產等行業征收單獨的關稅。顯然,特朗普預計 " 很快 " 就會對芯片征收關稅。
特朗普總統在白宮簡報會上表示:" 芯片(關稅)很快就會開始實施,制藥業也将在不久的将來開始征收關稅。"
至少當下,美國直接進口的芯片可免關稅,去年芯片進口總額大概在 820 億美元左右。不過,多數芯片都是間接進口的。芯片通常先在海外完成制造、封裝,接着被裝入運往全球各地的電子產品之中,其中也包括運往美國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在美國将面臨高達 49% 的關稅。甚至許多美國本土制造的芯片,也會被送往中國台灣地區、中國大陸或東南亞進行最終組裝,之後再出口給終端客戶。
這種間接性致使評估半導體行業所受影響變得棘手。但有一點确鑿無疑:衝擊勢必巨大。
半導體在各種電子產品中占很大比重,因此許多電子產品制造商相對容易達到 20% 的美國含量門檻。例如,半導體元件通常占智能手機、筆記型電腦和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的 25-40%,占遊戲筆記型電腦和遊戲機等高性能遊戲設備的 35-50%。在汽車領網域,半導體含量為 20-30%,由于碳化矽 ( SiC ) 和氮化镓 ( GaN ) 等先進功率半導體,電動汽車所占比例甚至更高。
對于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而言,半導體含量則更為可觀。伺服器和數據中心設備的成本中,50-70% 是用于半導體,包括處理器、内存和網絡芯片。工業應用設備和網絡設備(包括 5G 基站和 Wi-Fi 路由器)也包含 15-60% 不等的半導體元件。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一項分析表明,去年美國進口了約 5210 億美元的機械、4780 億美元的電子產品以及 3860 億美元的汽車。這些產品通常都含有大量芯片,要是人們因價格上漲而減少購買,芯片銷量必然下滑。這最終會讓芯片制造商的收入和增長率降低,進而可能對利潤和股市估值造成衝擊。
伯恩斯坦分析師斯泰西 · 拉斯貢在一份報告中指出:" 總體而言,我們覺得這對半導體板塊沒什麼積極作用。"
實在很難找到利好之處。這些關稅并未給芯片制造商增添在美國擴大生產的額外動力。不管怎樣,他們的產品總體上都是先出口到亞洲供應鏈,随後才以被加征關稅的商品形式重回美國。
像德州儀器和亞德諾半導體這樣在美國有着大量業務布局的公司,并沒有比外國同行獲得更多優勢,畢竟外國競争對手同樣得到了半導體關稅豁免。
沃爾夫研究公司的分析師克裡斯 · 卡索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由于芯片制造商及其客戶預期價格上升會致使消費需求變弱,整個供應鏈可能會迎來一波訂單取消的浪潮,這種情況與 2020 年新冠疫情封鎖期間頗為相似。
他還提到,消費電子產品受到的衝擊可能最為嚴重,而且關稅還會提高英偉達緊俏的人工智能伺服器的成本,這可能會讓整個行業第二季度的利潤預期受到質疑。
卡索稱:" 我們覺得根本無法避開這些影響。" 英偉達的股價在周四下跌了超過 6%。
芯片公司目前還沒有發布利潤預警,這表明影響的程度尚不明朗。為了降低影響,芯片行業或許會嘗試與特朗普政府進行談判,争取降低那些影響最大的關稅,或者讓更多包含芯片的電子產品和其他商品獲得豁免。
理想情況下,特朗普政府能夠做出積極回應,取消諸多最具破壞性的關稅。然而,鑑于特朗普一貫喜歡采取強硬态度而非妥協退讓,所以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征收更多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