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桂林旅遊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 熙少,題圖來自:虎嗅供圖一
在中國,提起 " 山水 ",桂林是繞不開的名字,但昨天登上熱搜的桂林旅遊(000978),卻不是因為青山綠水,而是因為驚人的虧損。
财報顯示,2024 年,桂林旅遊實現營業收入 4.32 億元,同比減少 7.58%;淨利潤虧損 2.04 億元,同比暴跌 1830.7%。自 2020 年以來,公司累計虧損近 10 億元。
要知道,桂林旅遊掌控着漓江、兩江四湖、銀子岩、龍勝溫泉等桂林最核心的景區資源,還坐擁漓江大瀑布飯店這樣的五星級酒店資產。按理說,這種頂配資源,在任何一個城市都是能躺着賺錢的。
但現實卻是,遊客還在來,票價也不便宜,桂林旅遊卻像個漏水的水缸,虧空越來越大。
在眾多旅遊從業者眼裡,桂林旅遊的失速,已經不僅僅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問題,而是桂林整座城市深層病灶的縮影。
二
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桂林旅遊本應一路高歌猛進,卻為何一步步跌入深淵?
答案并不復雜,只是一錯再錯,錯到無路可退,旅界縱觀桂林旅遊财報,梳理出以下幾點原因:
(1)盲目擴張,把自己套死
近年來,桂林旅遊不斷投資新項目,企圖構建多元化版圖。但大部分項目最終都成了爛攤子,我們不妨看幾個經典案例:
主要經營資江天門山景區的丹霞旅遊公司淨利潤為 -2413.19 萬,遊客量同比下滑 44%,全年僅 2.47 萬人次,資產大幅減值;
主要經營羅山湖體育休閒運動項目的羅山湖旅遊公司自 2015 年停工至今,轉型失敗後淨資產為負,2024 年虧損達 1.23 億元;
桂林天之泰大廈項目的桂圳投資置業旗下天之泰大廈項目經營慘淡,全年虧損超 2100 萬元。
2024 年,單單資產減值和信用減值就吞掉了 1.52 億元,成為壓垮利潤表的主因。
投資本該是拓展未來,但在桂林旅遊手裡,成了自毀前程。
不是沒有投資,是投資錯了方向;不是沒有資源,是失去了駕馭資源的能力。
(2)花錢如流水,賺錢像擠牙膏
在營收下滑的情況下,桂林旅遊仍持續高投入。
漓江大瀑布飯店改造、龍勝溫泉項目更新、賀州溫泉賓館翻修 …… 巨額投入持續出血,2024 年投資活動現金流淨額達 -4516 萬元,比上一年更加惡化。
一邊是不斷虧損的主業,一邊是越陷越深的資本開支,桂林旅遊成了活脫脫的 " 負現金流工廠 "。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開着大水龍頭燒錢,拿着杯子接水掙錢。
(3)核心景區經營失守
即便兩江四湖、銀子岩、龍勝溫泉這些資源在手,桂林旅遊也沒能守住遊客的心。
2024 年,景區整體遊客接待量同比下降 8.12%,景區旅遊營收同比下降 16.5%。
" 景美,但體驗差 ",成為遊客普遍感受。
票價貴、體驗差、服務冷漠、宰客頻發,這些負面标籤一層一層疊加,直接擊穿了口碑。
資源可以吸引人第一次來,體驗才決定他們是否會再來。
失去了體驗,失去的是未來;失去了口碑,失去的是整個城市的希望。
三
客觀地說,桂林,不只是桂林旅遊的問題,桂林旅遊的頹敗,是桂林這座城市整體體制弊病的必然結果。
在桂林,最頂級的景區資源幾乎全部掌握在市屬國企手中,而桂林民間不乏抱怨這些國企,早已失去了作為市場主體應有的活力:大事小事全部上報審批,缺乏經營自主權。
一位在桂林深耕十餘年旅遊的業内人士 A 總向旅界直言,桂林依仗着老天爺賞飯吃的資源和自身的旅遊行業老資格,在各方面堅決不改革,一直躺在功勞簿上吃老底,由此帶來的則是旅遊市場和城市經濟總體發展各項指标的 " 雙殺 " 表現。
而經營團隊成了 " 甩鍋機器 ",出了問題一推二擋三不管。
與此同時,外來資本也頻頻受挫。
有消息人士向旅界披露,央企、頭部文旅集團、民企大佬都曾試圖落子桂林,最終卻被復雜冗長的審批、内部利益集團的掣肘勸退。
桂林的資源好得無可挑剔,但真正敢投進去、能扎下去的企業越來越少。
留得住山水,留不住資本;守得住景色,守不住信任。
除此之外,宰客、強制購物、價格欺詐,這些早已成為桂林旅遊市場揮之不去的陰影。
從 2015 年央視曝光,到 2017 年《廣西日報》調查,再到 2019 年《新華網》報道,桂林旅遊幾乎年年有曝光,年年有雷同問題重演。
更荒誕的是,甚至有遊客因購物糾紛引發極端案件,最終釀成公共安全事故,把桂林旅遊市場的 " 癌症化 " 推到了極致。
在全國旅遊消費觀念全面更新的今天,桂林還停留在收割遊客一次性收益的思維裡,結果就是遊客來了罵一波,走了發誓 " 再也不來 "。
遊客不是韭菜,信任一旦破碎,就再難修復。
事實上,同為國内第一批以旅遊觀光聞名的城市,在西安、成都、長沙等城市早已轉型體驗遊、文化遊、沉浸式遊的時候,桂林依然固守着老掉牙的觀光模式。
景區還在靠山水打頭牌,酒店還在拼價格戰,文旅產品創新幾乎停滞不前。
在一個人人都追求 " 情緒價值 " 和 " 深度體驗 " 的時代,桂林的旅遊模式早已被市場淘汰。
一句話概括:桂林不是輸給了風景,而是輸給了自己的停滞。
四、桂林和桂林旅遊,還有救嗎?
救,當然可以救。但必須用極端決絕的方式。
A 總對桂林旅遊今天的現狀極為痛心,他認為桂林旅遊需要真正放開市場,賦權市屬國企經營自主,徹底摒棄 " 審批思維 ",讓企業用市場邏輯而不是官僚邏輯做決策。
對外來投資者一視同仁,清理地方保護主義,打破内部利益固化,讓敢來的人能留下,留下的人能賺錢。
除此之外,大刀闊斧改革旅遊市場,設立紅線,嚴打宰客強賣亂象,保護遊客體驗,重建桂林旅遊口碑。
廣西自治區書記劉寧說得沒錯:" 桂林要切實負起主體責任,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部門利益藩籬。"
但這句話,不該只挂在報告上,更應該刻進桂林所有管理者的心裡。
桂林旅遊的困境,是桂林城市病的真實寫照,桂林旅遊的今日窘境,是一場經典的反面教材。
桂林是一座擁有世界級山水的城市。但能不能成為真正世界級的旅遊城市,不靠風景本身,而靠制度、靠市場、靠敬畏遊客的心。
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城市,如今站在了懸崖邊緣。
是繼續消耗老本,還是壯士斷腕,重燃希望?這一代人,又是否有勇氣給桂林旅遊一個真正重生的機會?
很快,歷史就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