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通威卷不動了,減產,歡迎閱讀。
文 | 侃見财經
光伏行業的困境,還未反轉。
行業的淘汰賽,也已經拉開序幕,目前除了熬過行業周期的底部,剩下的就是自己向自己妥協,即宣布減產,大家一致不卷了,讓行業的供給下來,實現一個全球供需的平衡。
目前,除了少數頭部光伏企業還在硬扛,另外有一部分也已經妥協,其中就包括千億光伏巨頭通威股份。
12 月 24 日,通威股份官宣了部分高純晶矽項目技改檢修暨有序減產的公告。
通威股份表示," 受西南地區冬季進入枯水期,電力價格環比提升影響,考慮光伏產業總體行情持續處于底部調整階段,公司旗下永祥股份将逐步安排下屬的 4 家高純晶矽生產公司進行技改及檢修工作,階段性有序減產控產 "。
當下,光伏行業已經陷入了極度内卷的狀态,作為行業龍頭的通威股份主動選擇產線減產檢修,無疑會對整個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華泰證券最新發布的研報中表示," 矽料龍頭帶頭減產釋放積極信号,随着 1 月初自律配額制或将落地,產業鏈價格有望上漲;配額制落地與市場化出清有望驅動供需格局改善,產業鏈價格和盈利能力有望修復。" 而華鑫證券也發布了相關研報,表示 " 目前大部分矽料生產企業的開工率都相對較低,伴随龍頭從 12 月份起主動減產,看好多晶矽期貨上市之後對矽料行業庫存與產能出清帶來的積極作用。"
不過,雖然機構普遍看多,但從二級市場的反饋來看,并不算太好。
卷不動了!
2020 年 9 月,我們明确提出了 2030 年 " 碳達峰 " 與 2060 年 " 碳中和 " 的目标。
随着 " 雙碳 " 政策的出台,作為清潔能源代表的光伏迎來了高速增長期,整個產業鏈從 2020 年下半年開始集體爆發。
需求爆發式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整個產業鏈也進入了 " 野蠻生長 " 模式。自此,整個產業鏈上下遊都在瘋狂擴張產能,以求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23 年底,光伏各主要環節有效產能為矽料 252 萬噸,矽片 1075GW,電池 1140GW,組件 1020GW,各環節產能在短短三年裡實現了大幅增長。
然而,產能的快速擴張,卻導致整個產業鏈的供求關系從供不應求迅速轉向供過于求,最終,更是導致了行業的嚴重過剩。
内卷之下無赢家,最終在殘酷的競争之下,每一家光伏企業都遭到了市場的 " 暴擊 "。
以身處產業鏈上遊的多晶矽為例,截至 2023 年年底,全球多晶矽有效產能達到 225.6 萬噸,其中中國多晶矽產能為 209.9 萬噸,占全球總產能的 93.1%;而在需求端,2023 年多晶矽行業的總體需求量僅 105 萬噸,其中中國需求量為 54.2 萬噸,很顯然,目前多晶矽的產能已嚴重過剩。也是受到了供需嚴重失衡的影響,過去兩年多晶矽的價格持續走低。據 Choice 數據顯示,多晶矽料的價格已經從 2023 年年初的 190 元 / 千克下滑至 65 元 / 千克,降幅達到 65.78%。
作為多晶矽龍頭,通威股份自然無法避免行業產能過剩帶來的巨大衝擊,今年以來,通威股份的業績開始出現虧損。據财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通威股份累計虧損了 39.73 億,而在去年同期還盈利着 163 億。從主營業務來看,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光伏業務的毛利率跌至 6.03%,而去年同期光伏業務的毛利率高達 41.09%。
或許是考慮到多晶矽價格可能繼續走低,通威股份最終選擇對現實 " 妥協 "。12 月 24 日,通威股份發布了關于部分高純晶矽項目技改檢修暨有序減產的公告。
在減產公告中,通威股份表示 " 受西南地區冬季進入枯水期,電力價格環比提升影響,考慮光伏產業總體行情持續處于底部調整階段,公司旗下永祥股份将逐步安排下屬的 4 家高純晶矽生產公司進行技改及檢修工作,階段性有序減產控產 "。
據相關資料顯示,永祥股份的高純晶矽產能超過 90 萬噸,連續多年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
繼續 " 熬着 "
對于產能嚴重過剩的預期,通威股份其實也是知曉的,并且也有此方面的預料。
早在 2022 年,通威股份就将觸手伸向了組件環節,希望通過一體化來保障多晶矽和電池片的產銷。當年 8 月,華潤電力在相關網站上公示了第五批光伏項目光伏組件設備集中采購得標候選人,第一得標候選人為通威股份的全資子公司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這是通威股份正式入局組件環節的信号。
按照行業發展規律,在行業擴容、技術和工藝還在動态變化的階段,企業傾向于一體化,向上可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交易實現降本同時提升供應鏈安全性,向下銷售自己的產品以獲得更多利潤,而當時光伏行業還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從這一點來說,通威股份選擇往 " 一體化 " 方向走也并非沒有道理。
進軍組件環節後,通威股份的組件產能迅速擴張。截至 2023 年 12 月,通威股份的組件產能約升至 63GW,而在 2021 年通威股份的組件產能不過 7.2GW。
然而,一體化模式并不是 " 解藥 "。在行業内卷、企業間大打價格戰的背景下,通威股份的成本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從 2024 年部分得標結果來看,通威股份得標單價高于一道新能源、晶科、環晟光伏等企業。沒有了成本優勢,組件業務也就難以為繼,最後通過一體化來保障多晶矽和電池片的產銷也就無從談起了。
從目前來看,通威股份面臨着產能和債務的雙重壓力。在產能方面,過去幾年通威股份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大舉擴張,僅在 2023 年,通威股份先後宣布在四川樂山市、成都雙流區、樂山峨眉山、樂山五通橋區以及鄂爾多斯市等地合計投資 645 億元用于產能建設,其中僅鄂爾多斯一項就高達 280 億元。
反饋到财報數據上,截至今年三季度,通威股份的固定資產為 847.1 億,在建工程為 224.9 億,合計 1072 億;而在 2020 年時,通威股份的固定資產為 298.3 億,在建工程為 29.98 億,合計 328.28 億。不到四年時間,通威股份的 " 固定資產 + 在建工程 " 就翻了超過 3 倍。
債務方面,截至今年三季度,通威股份的總負債為 1366 億元,資產負債率為 69.04%;而在 2020 年,這兩項數據分别為 327.1 億和 50.91%。
回到通威股份對產線減產檢修的選擇上,雖然這或許可以提振多晶矽的價格,但對于面臨多重壓力的通威股份而言,其顯然并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等待多晶矽價格回升。
從股價來看,資本明顯也沒有那麼多的耐心,截至最新收盤,通威股份總市值為 1008 億。據統計,僅在 12 月,通威股份的股價便下跌了 18.43%,同期上證指數的收益率為 2.15%;跟最高點 64.1 元 / 股相比,通威股份的股價更是縮水超過六成,市值縮水超過了 1800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