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人人樂“生死局”,歡迎閱讀。
文 | 零售商業财經,作者 | 喻博雅
曾被譽為 " 民營超市第一股 " 的人人樂(*ST 人樂,002336.SZ)近日發布公告稱,董事長侯延奎因健康原因辭去公司所有職務,這已是該公司六年内的第三次掌舵人更迭。
圖源:公司公告
資本市場對此反應敏銳,截至 2025 年 3 月 24 日收盤,*ST 人樂股價報收 4.95 元 / 股,總市值縮水至 21.78 億元,較 2010 年上市首日市值蒸發超八成。
圖源:雪球
更嚴峻的是持續發酵的退市風險,上述公告發布當日,公司同步披露了年内第四次退市風險提示,距離其因 2023 年淨資產為負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尚不足一年。
顯然,高層頻繁更迭與持續拉響的退市警報,已将這家昔日零售巨頭的生存危機推至台前。
01 高光與困境
人人樂人事 " 地震 " 的背後折射出傳統商超在渠道變革、資本運作與戰略定力上的深層困境。
自 1996 年開出首家門店到 2010 年營收突破百億,人人樂曾以年均 30% 的復合增長率書寫商業傳奇。
彼時,人人樂華南大區單店日均銷售額達 6 萬元,成功抵御了家樂福、沃爾瑪的正面競争,而創始人何金明更因價格戰策略被沃爾瑪高管譽為 " 最難纏的對手 "。此後,人人樂便迎來了屬于它的高光時刻:2010 年上市首日市值即達 130 億元,成就江西首富的商業神話。
轉折發生在上市次年。面對電商崛起帶來的消費習慣變遷,人人樂選擇逆勢擴張。
2011-2016 年期間,人人樂新增門店 87 家,倉儲面積擴大近四倍,但營收增速卻從 30.5% 驟降至 -11.7%。這種規模不經濟的擴張模式導致存貨周轉天數攀升,經營性現金流連續四年為負。
2019 年西安曲江文投入主後,人人樂治理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三年内三次更換董事長,戰略方向頻繁搖擺:何浩時代的多業态試水未顯成效,侯延奎主導的資產剝離雖帶來賬面盈利,卻加劇核心業務萎縮。
侯延奎的離職頗具象征意義。作為實控方曲江系的高管,他于 2023 年 8 月接任董事長後,主導了旗下十餘家子公司的出售,通過資產剝離使人人樂在 2024 年實現了 3 年連虧後的首次盈利。然而,這種 " 保殼式 " 操作未能掩蓋核心業務的頹勢。
根據 2024 年業績預告,人人樂全年營收預計縮水至 14.0 億 -14.6 億元,較 2012 年巅峰時期的 129.13 億元已跌去近九成。盡管通過出售西安高隆盛、西安配銷等核心資產實現賬面盈利 4.1 億 -4.6 億元,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仍深陷 4.75 億 -5.25 億元虧損泥潭。自 2019 年國資入主至今,公司扣非淨利潤累計虧損已超 22 億元。
剖析經營困局,頻繁的人事變動加劇了戰略搖擺,而戰略連續性缺失正是致命傷。
2019 年創始人何金明之子何浩掌權期間,公司先後試水 Le super 精品超市、會員折扣店、社區生鮮等多達七種業态,同步推進電商平台建設,但 2020-2022 年線上收入并不理想。2023 年侯延奎接棒後急轉收縮戰線,關停多家門店的同時,削減物流中心,這種 " 試錯式 " 轉型導致資源嚴重分散。
對比盒馬、山姆等零售玩家,人人樂的所謂創新更多停留在業态組合的表面調整,且線上線下一體化能力薄弱,未能有效觸達年輕消費群體,且供應鏈問題進一步加劇經營壓力,供應商因貨款拖欠頻繁起訴之舉致使人人樂品牌信譽遭受重創。
02 退市陰影下的未來抉擇
面對退市風險,人人樂的自救行動顯得杯水車薪。
2024 年底,人人樂以 13 元總價轉讓 13 家資不抵債的子公司,并出售物流中心,試圖通過資產轉正和 " 技術性 " 盈利擺脫退市危機。但這種短期操作難以扭轉長期頹勢,其扣非淨利潤的持續虧損、門店網絡的萎縮以及品牌信任度的崩塌,均指向更深層的經營危機。
站在行業視角,人人樂的經營危機側面印證傳統商超正經歷的結構性變革。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報告顯示,2023 年中國超市 Top100 企業的銷售規模為 8680 億元,同比下降 7.3%,門店總數 2.38 萬個,同比下降 16.2%。
當然,在這一行業性調整周期中,亦有突圍者:步步高、永輝等企業通過學習胖東來模式,優化供應鏈與服務體驗,2024 年已初見成效;沃爾瑪則聚焦山姆會員店,強化差異化競争力。
反觀人人樂,在戰略層面的搖擺與執行層面的低效,使其在這場轉型競賽中逐漸掉隊。
若想絕境求生,人人樂需在新任董事長的帶領下,制定清晰的戰略方向。比如,聚焦西北、華南優勢區網域,借鑑胖東來區網域深耕模式,進一步提高市占率;或是借力曲江文旅資源探索 " 商旅文 " 融合,復制長沙文和友的場景化消費體驗;抑或抓住即時零售風口,與美團、京東等平台深化合作,将部分門店改造成前置倉。
在行業人士看來,人人樂的命運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存亡,更折射出傳統零售行業在數字化、消費更新浪潮中的艱難突圍。或許只有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系統性變革,從組織架構、供應鏈體系到數字化能力進行全鏈條重塑,才能在零售業的新舊動能轉換中覓得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