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人們是如何患上電商消費“厭食症”的,歡迎閱讀。
淘寶、京東都要回歸中小賣家
作者/ IT 時報記者 王昕
編輯/ 林斐 孫妍
當賣貨無處不在的時候,離無處可買也就不遠了。
此時,互聯網電商平台會驕傲地說:人們可以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消費任何商品。然而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當買買買已經充斥手機螢幕時,也正是人們無所适從的時候。
其實,不是消費者的荷包被掏空,而是你我的生活時間線被填滿。
在教育消費者方面,電商企業可謂前赴後繼、不遺餘力,才創造出眼前這消費盛世。20 年前,支付寶橫空出世,讓猶猶豫豫的買家笃定地下單,而不用擔心從網上買回來的東西出問題怎麼辦;京東自建的超級物流體系讓電商消費者不用再搓手頓足地期盼,而是體會到朝發夕至的零售速度;拼多多的極致社交紅包玩法,讓人腎上腺加速分泌的同時,也明白了 99% 和 100% 從數學上來說可以相距無限遙遠;生鮮電商敢于與每天四點起床進貨的千萬小攤販叫板,要讓人們徹底省下每天買菜的時間;直播電商明明就是電視直銷的更新版,但卻硬是讓年輕人走上了爸爸媽媽們曾經走過的路,唯一的不同之處在于,一個只要靠手指,另一個還得打電話 ……
互聯網讓許多人變得太擅長于消費了,躺在沙發上,動動手指就能裝滿一個又一個購物車。也正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消費者們又一下子整不會了,茫然間不知道 618 該買點啥,想不出在直播間還能下哪個單。
超量電商消費流量、資源和信息供給,讓消費者暫時患上了電商消費 " 厭食症 "。
消費者被過度教育後,消費行為則被結構化。結構化的意思是,被春節、聖誕新年、雙 11、618 等節點過度解構并固化的消費習慣——非打折不買,買完一次一年都用不完。消費者不知何時養成了更經濟、周期性的消費習慣。
十幾年前,最讓阿裡雲頭疼的是,如何應對每年雙 11 如驚濤駭浪般的購物流量;十幾年後,淘天集團要回答的是除了消費節的 300 多天裡,該如何讓消費者買起來。于是,生鮮電商、即時零售反倒成為僅剩的高頻消費場景,即便競争再慘烈、再燒錢,互聯網巨頭都無法拒絕 " 參戰 "。老百姓的消費場景并不復雜,剩下的只有這些了。
直播帶貨曾被認為是填補 365 天的最佳選擇,由帶貨主播引導出的新需求、衝動型的買單,都讓整個電商市場看到了巨大的增量。然而馬太效應帶來的行業洗牌,頭部品牌商瘋狂借助流量風口殺價衝銷量,頭部主播不斷虹吸平台流量,與此同時直播帶貨還迅速完成了從牙籤到房產的全品類覆蓋。這意味着,直播帶貨完成從價格、流量到品類的 " 三探底 ",直播電商 " 又滿了 "。
那麼破局之道在哪兒呢?阿裡和京東等不約而同地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小賣家,俗話說 " 高手在民間 ",創新的源泉或許來自如繁星般的中小賣家,曾經 " 二八效應 " 之下,只剩下 " 二 ",早已找不到 " 八 ",如今一場所謂海量 " 低線品牌 " 向少數 " 高線品牌 " 的包圍和反圍剿正在悄悄萌發。
至于戰況如何,誰也不敢斷定。到底該如何回歸中小賣家?如何回歸用戶?電商平台的實踐者們暫時還沒拿出清晰的戰略。也許真的就像武俠小說裡常常描寫的,最頂階的武林秘籍常常就藏在看似普普通通的人或地方那裡。
電商市場需要超預期的創新,一次來自馬雲用望遠鏡也看不到的遠方的創新。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東方 IC
來源/《IT 時報》公眾号 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