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營收微增1.5%,九毛九回歸主航道,戰略收縮背後上演怎樣的餐飲業變局,歡迎閱讀。
文 | 港股研究社
2024 年的餐飲江湖,正上演着冰火兩重天的戲碼。海底撈以 214.91 億元營收鞏固火鍋霸主地位,瑞幸咖啡單季新增 1371 家門店刷新開店速度,而另一邊,奈雪的茶、呷哺呷哺等品牌深陷虧損泥潭。
在這場以 " 性價比 " 為關鍵詞的生存賽中,九毛九國際控股交出了一份充滿矛盾的年報:營收微增 1.5% 至 60.74 億元,淨利潤卻暴跌 90.7% 至 4480 萬元,核心經營利潤腰斬 60%。
這家曾以 " 太二酸菜魚 " 橫掃購物中心的餐飲集團,正成為觀察中國連鎖餐飲行業轉型的典型樣本。
規模狂奔與利潤塌方,餐飲業的 " 不可能三角 "
财報數據顯示,2024 年九毛九實現營收 60.74 億元,相較于 2023 年的 59.86 億元,增長幅度為 1.5%。
從業務板塊拆分來看,2024 年九毛九來自餐廳經營的收入達 48.8 億元,較之上一年同期的 50.66 億元,出現了 3.7% 的下滑;而外賣業務收入表現亮眼,達到 10.43 億元,相比 2023 年的 9 億元,增長率高達 15.8%。
與此同時,外賣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也從 2023 年的 15.1% 提升至 2024 年的 17.2%。
門店數量方面,截至 2024 年,九毛九旗下門店總數攀升至 807 家,而上一年同期僅為 726 家。在這 807 家門店中,自營店數量為 779 家,加盟店為 28 家。
2024 年,九毛九采取了 " 開 150 家、關 69 家 " 的激進策略,促使門店總數淨增 81 家。具體品牌擴張情況為:新增 95 家太二餐廳(其中包含 11 家加盟店)、28 家慫火鍋餐廳、20 家山外面餐廳(其中 16 家為合作模式餐廳)以及 7 家九毛九餐廳(含 1 家加盟店),并且有 1 家太二直營餐廳轉變為加盟店。
從表面上看,集團似乎延續了 " 多品牌 + 快速開店 " 的擴張邏輯。然而,财務數據卻透露出不同的信息:店鋪經營利潤同比大幅下降 30.5%,降至 7.48 億元。
進一步細分各品牌收入情況,2024 年太二為九毛九貢獻了 44.13 億元的收入,相較于 2023 年的 44.77 億元,出現了 1.4% 的下滑,這主要歸因于同店銷售收入的減少。太二的收入在集團總收入中的占比,也從 2023 年的 74.8% 降至 2024 年的 72.7%。
另外,人均消費數據也呈現下滑态勢。慫火鍋的人均消費從 2023 年同期的 121 元降至 2024 年的 110 元;九毛九的人均消費則從 59 元降至 56 元。
不僅如此,太二酸菜魚在 2024 年上半年的整體翻台率,從 2023 年同期的 4.3 次下降了 11.63%,至 3.8 次;慫火鍋的翻台率更是從 3.9 次下降了 25.64%,降至 2.9 次;而主打下沉市場、強調性價比的九毛九西北菜,翻台率維持在 2.8 次。
從流量收割到效率革命,品牌矩陣大洗牌
面對主力品牌老化危機,九毛九啟動 " 品牌瘦身計劃 ":停運 " 那未大叔是大廚 "、出售 " 賴美麗 " 聚焦太二、慫火鍋、九毛九三大品牌,同時推出貴州酸湯火鍋 " 山外面 " 試水差異化賽道。策略調整背後,是品牌定位的深層重構。
具體來看,太二正在嘗試破圈家庭客群。先後推出不辣酸菜魚、兒童餐,客單價從 75 元降至 71 元,與此同時,太二酸菜魚人均消費近七年内首次降至 70 元以下,試圖平衡年輕客群與家庭消費。
而慫火鍋也在嘗試 " 去地網域化 "。從 " 慫重慶火鍋廠 " 更名 " 慫火鍋廠 ",增加清水鍋底、食材拼盤,瞄準大眾化火鍋市場。
此外,九毛九也轉而在加盟模式上進行謹慎試水。全年僅新增 28 家加盟店(太二 11 家、山外面 16 家,九毛九 1 家),設定 300 萬元現金 + 商業經驗的高門檻,凸顯 " 質量優先 " 策略。
從成效上看,慫火鍋成唯一亮點。财報顯示,2024 年實現收入 8.95 億元,較 2023 年的 8.07 億元增長了 11%。這一增長得益于餐廳網絡的擴張,從 2023 年 12 月 31 日的 62 家餐廳,增加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的 80 家餐廳。
不過,同店銷售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增長,但也暴露了 " 以量補價 " 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外賣業務也呈現逆勢突圍。來自外賣業務的收入為 10.43 億,較上年同期的 9 億元增長 15.8%,外賣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由 2023 年的 15.1% 上升至 2024 年的 17.2%,或成未來利潤修復關鍵支點。
行業變局下的生存法則:從 " 野蠻生長 " 到 " 精耕細作 "
2024 年餐飲業呈現兩大趨勢:一是消費分級加劇,高端品牌收縮(如奈雪的茶虧損 4.35 億元)、剛需快餐崛起(瑞幸二季度營收 84 億元);二是供應鏈效率競争白熱化,百勝中國通過數字化将核心經營利潤提升 12%。
在此背景下,九毛九的轉型需直面三重挑戰。
一是同店復蘇的不确定性。高盛報告指出,太二同店銷售若持續負增長,将拖累估值修復;
二是加盟模式的平衡術。過度依賴直營導致資產過重,但過快開放加盟可能引發品控風險;三是新品類的孵化能力:山外面火鍋雖翻台率較高,但收入貢獻較低,需驗證規模化潛力。
這樣一來,破局路徑或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先是供應鏈提效,通過 AI 技術應用或優化排班效率;再是加強數字化深化,借鑑百勝中國經驗,打通會員數據與菜品創新鏈路;以及場景創新,探索 " 社區小店 + 外賣專營 " 輕資產模式,對衝購物中心流量下滑風險。
整體來看,九毛九的财報不僅是企業個體的困境寫照,更是中國餐飲連鎖化進程中的縮影。當行業從 " 野蠻生長 " 進入 " 精耕細作 " 階段,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成本控制與體驗更新間找到平衡?怎樣構建真正的品牌護城河?
或許,答案藏在供應鏈效率提升、場景創新突破、全球化布局深化這三個維度之中。畢竟,在存量博弈的時代,活下來的從來不是規模最大的,而是最能适應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