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人生真正的考驗在中年,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原文标題:《别走那條「悲壯式學習」的路》,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第一次聽說侯曉迪,是源于去年年初一則關于圖森未來無人車内讧的消息,侯曉迪作為 Co-founder&CTO 被迫 " 出局 "。不久後,媒體們開始争相報道這個最強無人車技術天才和最慘創業者。
緊接着,有關 2008 版《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生存手冊》的話題再次在小範圍内被提起,因為這本被奉為當代大學生必讀的 " 聖經 ",侯曉迪是最為出名的主創之一。
《交大生存手冊》的有趣之處,除了内容足夠的深刻以外,更在于它并非一份出自官方之手的生活指南,而是學長們在新生資料袋裡偷偷夾帶的 " 私貨 "。
包括侯曉迪在内的作者們,在裡面總結了大學期間常見的彎路與吃虧的教訓,告訴學弟學妹們如何确立自己未來的目标和志向這樣的人生觀、如何看待科研團隊和合作夥伴這樣的價值觀、要不要偷懶和出去打工這樣的旁門左道……
當然,也有暗諷一年發十幾篇期刊論文的教授和學生在制造學術垃圾這樣的吐槽。
最引人深思的,是侯曉迪在手冊裡寫的名為 " 悲壯的學習方式 " 這個章節,他說吃苦耐勞的學習充其量是悲壯,無法登上真正知識殿堂的大雅之堂。
學習最需要的,不是悲壯的毅力,而是對無限未知的渴求。
時至今日,距離這本手冊的撰寫已經過去了十五年,但這個觀點似乎與當下人們所崇尚的教育模式仍背道而馳、格格不入。
因為不管是學校楷模衡水一中,還是家長典範雞娃中產,都在走一條很難不稱之為 " 悲壯式學習 " 的路。
但細細想來,侯曉迪倒也沒有欺騙學弟學妹們的發心和必要,倘若我們能夠跳出當下的視角,把時間與空間的緯度都拉得更廣一些,或許也會對此產生幾分認同。
人生真正的考驗在中年
從個體生命的時間緯度上來看,我越來越有一種感受,就是人生對一個人真正的考驗,并不在學生時代,而往往是在其中年時期。
客觀地說,社會對在校學生的要求和衡量标準相對比較單一,成績好基本就是第一要義。
因此在這個時期,多數人除了面臨學業的壓力之外,沒有太多其他的負擔。
然而到了中年時期,需要去解決的問題以及社會評判标準就大有不同,往往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處理能力。
首先是工作上的挑戰。我們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本質上只有一個,就是培養人 " 去依附 " 的能力,讓他能夠獨立地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
所以說不管讀了多少書,最終還是要就業。
然而,區别于讀書時期只需要跟自己的惰性做博弈,職場則是一個更為復雜場景,能不能拿到一個好的結果,不僅僅取決于自身是否夠努力,還依賴周圍的環境、人,以及時機等一系列客觀因素。
其次是社會角色的轉變,中年人往往會成為一個家庭的頂梁柱,當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這種情況,所承受的壓力自然不可與學生時代同日而語。
再者是人到中年後,一種肉眼可見的身體機能下降,以及思維活躍度、抗造能力都大不如從前。
尤其是當 35 歲的社會時鍾敲響,也意味着失業的風險越來越大,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少,那麼在這個時候,光會做有标準答案的試卷肯定是不夠的。
所以我們也能聽到昔日光鮮亮麗的學霸,失業後去政府官網上哭訴為什麼不能給中年人一個機會這樣的滿城風雨。
因此,世界對中年人的考驗遠不止智商這一項,還暗藏着對一個人的情商、逆商、财商的綜合磨煉。
因此每每聽到《兩個人和一只熊》的故事,我都覺得很好笑:
兩個人在山林裡遇到熊,其中一個人趕緊換上跑鞋,另一個人問:反正你也跑不過熊,換鞋有何用?
換鞋那蠢貨說到: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
之所以覺得好笑,是因為它的底層邏輯就不對,在山林裡跑的快不快,跟一個人穿跑鞋還是普通鞋并沒有什麼太大的關系。
因為想要在山林裡跑得比别人快,更取決于一個人的身體素質行不行,以及對這片山林的地形夠不夠熟悉。
而這些顯然是需要通過長期鍛煉和學習的,并非一雙跑鞋就能解決。退一步說,一個人爆發時腎上腺素分泌量,都比那雙跑鞋要重要百倍。
而現在,太多的人想要忽悠家長們掏錢去買各式各樣的跑鞋,并妄圖在遇到熊的時候跑得比别人快。
其實人生越往後,就越能意識到人生哪有那麼多對手需要戰勝,如何戰勝自己,比如惰性、自卑、膽怯、貪婪……才是一個人一生的課題。
普通人的生存底線很高
而從歷史長河的空間緯度來看,一個生活在現代的普通人,是古代達官顯貴,甚至帝王将相都難以想象的存在。
首先是知識積累,當代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生所掌握的知識,大概能超過半個世紀前 80% 以上的人,而放在一百年前就更了不得了,差不多可以進科學院當院士;
其次是生活質量,可以說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前的所有人,比如住的方面,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慈禧當年也不一定有咱舒服;再比如吃的方面,雖說榴蓮、車厘子、厄瓜多大白蝦有點貴,不能經常吃,但偶爾咬咬牙 " 給自己過個年 " 也未嘗不可,這吃的可比乾隆當年下江南花樣都多。
要知道一百多年前,想要頓頓吃上白米飯那都是小老百姓的奢望。
再來說說科學與科技,以前思念摯友、思念親人得飛鴿傳書,現在復興号百公裡恨不得提速到四百,這何止是古人難以想象的 " 日行千裡 ";除此之外,還能躺在床上刷抖音、叫美團、逛淘寶……
最後說說平均壽命,其實壽命的長短通常受兩方面的制約,除了說跟個體本身的基因、遺傳因素、生活環境有關以外,其實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也極大地影響着人的壽命,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壽命的長短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們看古裝劇裡皇子公主動不動就夭折,這也不全是編劇們臆想出來的,而是那個時候的醫療技術水平就是不行。但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了 75 歲以上,而且通常每往後 4 年,人口平均壽命會上漲 1 歲。
所以你看,當下的一個普通人,僅僅是達到社會的平均水平,他的生活狀态在一兩百年前都是王侯将相夢寐以求的,甚至可以說是神話般的奇迹。
如果再往後推二三十年,社會又會發展成什麼樣呢?
我覺得那個時候的普通人,可能跟一百年前成仙沒什麼太大的區别,所以我們有啥理由對當個 " 普通人 " 而感到沮喪和絕望?
要尊重客觀規律
事實上,無論這一代家長如何貫徹 " 悲壯式學習 ",孩子成年後大概率只能做一個普通人。
這裡面其實蘊含着一個最樸素的定律——二八定律,也叫巴萊多定律,是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提出的。
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 20%,其餘 80% 的盡管是多數,卻都是次要的。
況且說得再直白一點,現在整個世界都在朝着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的方向發展。
比如英美的那些藤校,在奧數風的席卷下,比早些年何止是難了十倍、百倍。
再比如前幾年超一線城市的房價雖高,但是風口產業中的從業者收入更高,照樣能買得起的,現在房價雖然看起來是跌了點,但是之前輝煌的那批從業者如今是個什麼境況,自是不必多言。
以及前段時間關于讀研究生學校不安排宿舍的話題衝上了風口浪尖,如果說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又恰好在北上深讀研,那每個月生活成本的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另外就是學區房太貴了,補課也太貴了,而且學歷貶值的趨勢真是不可逆的。
我一直覺得孩子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拿到基因彩票的,聰明、聽話、自驅力極強,學習根本不用父母和老師費太大的勁,這類孩子未來就是要上 985 以及海外頂級名校的,而學校的教育就是為了把這樣的孩子給篩出來;
一類真的就不是學習的料,孩子本身不壞也不傻,但就是一上課就頭疼,趁早别逼孩子,把性格練的棒棒的、身體練的棒棒的,就很好;
還有一類就是大多數,家長和老師盯緊點,成績就上去了,否則成績就下去了,這類孩子大概率很難考上名校的,但未來上普通大學不會是難事,很多學校都愁你不去上。
所以說,普通家庭真心為孩子好,不如多給他攢點錢,在接下來無數個人生岔路口處,多給他提供幾個可以自由選擇的選項。畢竟智力不一定會遺傳,但财富大概率可以。
有天天琢磨孩子的力氣真不如自己多搬幾塊磚,控制自己真的要比控制别人容易得多。
而如果我們能夠一方面尊重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面不把考上名校看作是學習的終點,也不難發現 " 悲壯式學習 " 除了剝奪一個人 " 一生中最難得的快樂和自由時光 " 之外,對其人生長線收益所產生的助力,真的是微乎其微。
因為人生真正的考驗,或許是從邁出學校大門與社會交手的那一刻才剛剛開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