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雷軍是該給小米汽車,降降溫了,歡迎閱讀。
文|新品略财經,作者|吳文武
正在高速發展的小米汽車,首次陷入輿論漩渦,一直以來小米汽車都處于高光時刻,很顯然雷軍是時候該給小米汽車降降溫了,更為重要的是,這場智駕狂奔熱浪潮裡,需要冷思考的不只是小米汽車。
01 小米汽車陷入漩渦
一直熱搜不斷的小米汽車,還在上熱搜,不過這兩天小米的熱搜和以往的熱搜相比,很顯然是冰火兩重天。
4 月 1 日,與小米汽車有關的熱搜關注度最高的一條是 " 安徽小米 SU7 高速碰撞爆燃事故 "。
據央廣網、紅星新聞等媒體報道,3 月 29 日晚,安徽一新能源汽車撞上高速公路中間護欄起火燃燒,後來媒體報道顯示事故車輛為小米 SU7。
随着車禍遇難者家屬爆料和媒體報道,後來證實此次事故中造成三位年輕人身亡,媒體報道視頻和畫面的場景令人惋惜。
4 月 1 日午間,小米官方發布聲明,公告了事故發生詳細時間線和相關信息,但對外界較為關注的 " 車門是否在事故發生時鎖死無法打開 " 等問題并未提及。
尴尬的是,據騰訊新聞深網報道,事發後,有自稱事故遇難者家屬在社交平台透露," 從事件發生到現在,小米從來沒有人聯系過我,也沒有給我來過一個慰問電話。"
目前,這一交通事故正在被有關部門的調查中,最終結果還有待正式通報。
這起嚴重的交通事故,涉及到小米汽車,對小米汽車來說,這是其進入其汽車賽道以來,和以往的熱搜相比,這是小米汽車至今第一次陷入復雜的輿論漩渦,網絡上出現了各種聲音。
有不少網友表示,對小米汽車對事故發生後的處理方式和态度持以批評态度,更有網友期待雷軍能公開發聲。
自媒體 " 三表龍門陣 " 發文稱,敦促雷軍盡快發聲,稱流量的放大鏡下,容不得隐身和沉默。這篇文章的評論區上演了觀點大碰撞,顯示出了很明顯的撕裂感。
4 月 1 日晚間,雷軍才公開回應稱,很多問題此刻還沒辦法回答,承諾無論發生什麼小米都不會回避。
受此事件影響,4 月 1 日,小米午後持續跳水,截至收盤跌幅為 5.49%,報 46.50 港元,相比于 3 月 31 日,市值減少了近 700 億港元。
也就在 4 月 1 日同一天,"3 月小米 SU7 交付量超過 29000 台 " 話題衝上百度熱搜财經榜,可見,小米汽車憑借着小米 SU7 這款爆款車型,依然展示出了強勁的市場吸引力。
和以往相比,小米的這兩條熱搜對比很鮮明,小米汽車也第一次陷入了巨大的争議和輿論漩渦,必然會引發市場關注和熱議。
02 雷軍是該給小米汽車,降降溫了
小米汽車首款車型小米 SU7 于 2024 年 3 月 28 日正式上市,一炮而紅,現如今銷量持續穩增,常上新能源汽車造車新勢力銷量榜。
雷軍和小米全力以赴地造車,在研發力、產品力、車型設計,以及在市場吸引力、粉絲影響力、品牌知名度等多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路上也見到了越來越多的小米汽車。
如今小米汽車的成功案例經常被國内外媒體報道,更有不少媒體報道分析,為什麼小米三年就能造車,為什麼蘋果不能。
小米這家科技巨頭的靈魂人物和代言人就是雷軍,在手機時代,雷軍被網友們評論稱為 " 雷布斯 ",當小米造車後,雷軍又被網友們評論稱為 " 雷斯克 "。
雷軍壓上所有聲譽造車,全力以赴造車,處處為小米汽車代言,雷軍是小米汽車最佳的代言人。
雷軍是千萬級粉絲的大 V,知名企業家 IP,同時雷軍是連續成功創業者,更是草根逆襲的形象,和很多企業家不同,雷軍的企業家形象顯得很接地氣,很有親和力,這讓雷軍成為企業家超級 IP,就連華為的餘承東都很羨慕,更是讓一心想做網紅的周鴻祎更是羨慕不已。
特别是去年自小米 SU7 上市後,整個汽車行業都掀起了一陣 " 雷軍式營銷風潮 ",各家車企老板和職業經理人都紛紛學起雷軍做營銷,可見雷軍 IP 營銷效應有多大。
雷軍身為小米汽車最好的代言人,頭号營銷人物,給小米和小米汽車省下了很多的廣告代言費,能實現營銷倍增效應。
然而凡事都有 AB 兩面,企業家超級 IP 和企業熱度營銷也同樣有 AB 兩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是一把雙刃劍。
正如在這次小米 SU7 的高速事故發生後,有很多網友都期待和希望雷軍能出面發聲,而此時在事件調查結果未出爐前,小米、小米汽車和雷軍很顯然是很審慎的。
企業需要熱度營銷,也需要持續的熱度營銷,但持續的熱度營銷也得有個度。
近些年來,互聯網出現了一個新詞叫熱度排斥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導,四川大學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炎龍就曾撰文分析當代年輕人為何排斥熱度營銷。
王炎龍教授分析稱,在互聯網場景中," 包場式熱搜 "" 按頭式安利 " 等現象在各大社交平台不時出現,創造流量遊戲等,但熱點事件總有限,網民的注意力是稀缺的,最終用戶跳出信息繭房的途徑之一就是對平台進行反馴化和再馴化,應激反應後就會迎來理性審美。
對于當前熱度持續的小米汽車而言,雖說是超級明星級造車新勢力企業,還有雷軍這個超級企業家 IP 的加持,很顯然有很高的熱度了。
上個月,小米集團宣布以折讓 6.6% 的價格配股淨籌 425 億港元,引發小米股價單日暴跌逾 6%,市值跌破 1.4 萬億元。财富中文網報道稱,雷軍疑似主動為持續高燒的小米股價降溫,這一報道引發市場關注。
現在小米汽車又遇到了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雖然最終事故調查結果還未出爐,但整體上對小米汽車在此次危機公關中的表現,外界已經出現了不同的觀點和聲音。
很顯然,一直是熱搜常客,而且一直是享受習慣了正面和積極熱搜的小米汽車,是需要做一次冷靜的思考了,雖然很多車企都會出現交通事故,但此次小米汽車後續的危機公關表現 ,對以後會產生很大影響。
或許,現在雷軍是該給小米汽車,降降溫了。
03 狂奔的智駕熱浪潮,小米們都需要冷思考
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了成熟發展期,行業淘汰賽加速,強者只會越來越強,而弱者只能被市場抛棄。
在行業發展初期,很多造車新勢力紛紛湧現,卷技術、卷產品、卷融資、卷服務,不同的造車新勢力企業打出了不同的賣點。
汽車行業歷來是一個很同質化的行業,在燃油車時代如此,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也是如此,很多車企都是相互之間抄作業,某某平替,颠覆某某等,本質上行業同質化現象沒有改變。
進入 2024 年之後,特别是進入 2025 年之後,整個汽車行業,特别是造車新勢力們都紛紛打起了智駕牌,一場史無前例的新能源汽車智駕浪潮已經掀起。
今年 2 月,行業巨頭比亞迪舉行智能化戰略發布會,高喊智駕平權,開創全民智駕時代,以往智駕都是車企高配版車型的專屬,當比亞迪打出全民智駕牌的時候,這場智駕競賽越來越激烈。
也正好是在 2 月,特斯拉 FSD 突然入華,一時間掀起了一陣汽車博主、媒體、特斯拉用戶的路測潮,雖說特斯拉的 FSD 現在在中國市場有點 " 水土不服 ",但至少給中國汽車行業和智能駕駛行業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當然以小鵬汽車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在智駕方面的實力也不俗,也更懂得中國交通路況和中國消費者的駕駛習慣。
另外就是華為智駕系統也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效果,不僅華為系合作的車型搭載,就連合資車企和豪華車企也都搭載了華為智駕系統,以增強車型銷售市場吸引力。
汽車行業智駕,特别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智駕浪潮正在加速狂奔,汽車智駕和未來的自動駕駛是行業大勢所趨。
相比而言,我們也同時更應該看到智能駕駛狂飙的 B 面,甚至是更多面,這樣才能更客觀地去看行業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當前多家造車新勢力都在極力宣傳智駕,都說自己是行業領先,投入了多少資金等,智駕已經是每家車企的核心競争力之一。
與此同時,車企終端門店在向用戶銷售的時候,多家車企也主推智駕,在非正常和緊急情況下,又該如何關閉和接手,或介紹得并不清楚。以往有交通事故中,智駕或成了 " 替罪羊 "。
近年來,網絡上流傳出不少車主雙手脫離方向盤,甚至是躺在後排睡大覺等視頻,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很多用戶願意接受智駕,但有一些用戶過度依賴智駕。
監管部門應要求車企對智駕營銷宣傳等方面做出嚴格規範和指引,車企在銷售汽車時,也需要如實全盤相告,畢竟安全是對一家車企的最低标準。
新能源汽車行業雖已發展多年,智駕也發展了多年,但仍處于行業探索期,技術領先只是一個層面,各路市場玩家角逐掀起智駕熱浪,更為關鍵是要 " 熱實踐 ",同時也需要 " 冷思考 "。
據太平洋科技報道,此次小米汽車交通事故中處于智駕狀态,碰撞前 2 秒進入人駕駛狀态。在這種情況下,駕駛員很難反應,這也給整個行業留下了思考題。
總而言之,正在高速發展和處于高光時刻的小米汽車,雖然無法避免很多意外情況,但也同樣需要冷思考,雷軍是該給小米汽車降降溫了,未嘗不可。
此次小米汽車交通事故,如果放到整個行業來看,其實值得整個行業企業來一場集體的熱潮下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