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零售業IPO争議:沒等到物美,等來了宏信,歡迎閱讀。
文 | 斑馬消費,作者 | 徐霁
2025 年以來最令人意外的 IPO,花落宏信超市。
3 月 20 日,江蘇宏信超市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 宏信超市 ")通過港交所 IPO 聆訊。時隔多年,連鎖超市板塊終于迎來了一家新的上市公司。
這是一個典型的地方零售品牌,絕大部分門店位于揚州,僅在隔壁的泰州市外拓了很少的幾家超市和便利店。
按 2023 年銷售額計,宏信超市在揚州超市運營商中排名第二,市場份額 9.1%;在蘇中地區排名第五,市場份額 2.3%;在蘇州超市運營商中排名第二十,市場份額 0.4%。
宏信超市的定位,決定了它的規模很難做大。截至目前,公司在江蘇省經營 51 家超市、109 家便利店。另外,還經營着江都商城和宏信龍購物中心,面積分别為 6000 平方米和 3000 平方米。
就業态層面而言,宏信超市雜而傳統。除了零售業務,還涉足批發業務。2021 年,取得金龍魚食用油在揚州地區的非獨家分銷權。這項業務在公司收入中的占比越來越高,2024 年前三季度接近 57%。
這些特征疊加在一起,形成市場早先認為其難以上市的刻板印象。然而,一切皆有可能,零售業 IPO 的奇迹,發生在了宏信超市身上。
宏信超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1994 年成立的江都商城,以及 2005 年成立的江都商城宏信超市。經過更名、合并、MBO(管路層收購)等一動作,這家原本由揚州市江都區國資控股的連鎖企業,成為如今以高峰為實際控制人、管理層共同持股的準上市公司。
宏信進入連鎖超市行業後,這個市場便進入水逆周期,一輪接一輪的關店潮後,多家原行業頭部品牌,如新一佳、農工商、好又多等,消失于漫無終點的行業寒冬中。
如今,行業仍然處于轉型更新的深水區中,除了零售之光胖東來、零售賣鏟人多點數智,整體尚未看到復蘇的大趨勢。
所以,近些年,告别零售業的上市公司很多,新入局的頭部玩家很少。試圖衝擊 IPO 的,除了宏信超市,也就只有張文中博士領銜的物美了。
近期,當張文中博士看到區網域零售品牌宏信超市成功拿到港交所入場券,而自己的物美和麥德龍中國,貴為中國甚至全球知名連鎖品牌,排隊三四年仍然無功而返,内心恐怕會相當郁悶。
1994 年,系統學博士張文中意外進入連鎖市場,那個年代,物美才是中國市場的零售之光,一度還成為超市的代名詞。
2003 年,物美商業港股上市,比如今的超市龍頭高鑫零售和永輝超市都要早得多。然而,張文中突遭意外,物美商業無奈退市。
2018 年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後,張文中重整山河,全面反擊。最重要的動作,就是将物美商業資產重新推向港股市場。
2021 年,打包物美超市和麥德龍中國的物美科技,謀求港股 IPO;幾年無果後,公司重組,剝離門店,保留供應鏈,麥德龍供應鏈于 2024 年 7 月繼續衝擊港交所上市。
然而,規模大得多、業态更新穎的物美,徘徊 4 年,上市仍未成功。這其中釋放的首要信号是,規模已經不再是零售業的主要訴求了。
區網域性零售品牌,這種定位造成的體量較小問題,在市場看來,并不致命。畢竟,當下的零售之光胖東來,A 股連鎖超市中為數不多的優等生家家悅、紅旗連鎖,也都是區網域玩家。
就經營區網域而言,在租金、人工成本更高的一二線城市,連鎖超市的壓力更大。深圳的人人樂,上海的聯華,都是教訓。胖東來誕生在河南許昌,家家悅起步于威海,都是有共性的。物美如果不是早年囤積了大量自持物業,當下想必也不會如此輕松。
區網域型連鎖零售,雖然規模一般,但深耕本地,服務深化的空間更大。宏信超市看起來有點雜亂的多元化業務,比如批發、供餐等,同時讓市場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未來很美好,現實,依然很骨感。宏信超市的業績,也在去年陷入了下滑的窘境。2021 年 -2023 年,公司收入分别為 14.32 億元、13.29 億元、14.02 億元,淨利潤 3508.0 萬元、5106.5 萬元、5106.2 萬元;2024 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 1.82% 至 10.06 億元,淨利潤 2407.8 萬元,同比下降 21.13%。
所以,宏信超市的挑戰仍未結束。如何證明當下的業務價值以及未來的成長空間,避免聯華超市、北京京客隆以及更早之前卜蜂蓮花的仙股教訓,才能最終實現有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