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第一批00後廠二代,硬剛關稅風暴,歡迎閱讀。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美國總統特朗普接連宣布了一系列對華關稅政策。4 月 2 日,他宣布對中國加征 34% 的 " 對等關稅 ";4 月 9 日,再次加征 50% 關稅;到了 4 月 10 日,美國本年度對中國加征的關稅累積達到 125%。
中國的外貿行業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風暴之中的操盤手裡,湧現了第一批 90 後、00 後的 " 廠二代 ",他們剛剛從父母手中接管家族產業。和父母創業時陽光燦爛的日子相比,新生代們要面對的環境顯得動蕩得多。
一條對話了 5 名年輕的 " 廠二代 ",聊聊他們對于當下的應對和對未來的計劃。
有人選擇先穩住局面,有人 " 下南洋 " 發展 ……
他們能否乘着來自過去的船駛向新世代?
01 關稅來的那一夜
湯圓在工廠幫忙搬運原料
3 月底,97 年的湯圓在外貿公司工作三年後辭職,回到自家位于寧波的塑料制品工廠。
湯圓家的工廠規模不大,長期雇傭的工人大概 25 名," 所以我爸媽習慣了事必躬親 "。看見父母上了年紀還那麼辛苦,湯圓有些心疼," 我現在有能力管工廠了,如果一直不回來,也算是一種逃避吧。"
始料未及的是,一進入四月,特朗普宣布加征關稅的消息一連串地砸了下來。有些訂單剛下到湯圓家的廠裡,加關稅的消息就緊随其後來了," 目前美國方向的訂單全停了 "。
因為關稅問題,原本按時出貨的貨物積壓在了湯圓家工廠的一角
4 月 8 号是一批出口美國的貨物的出貨時間,在此之前,湯圓跟外貿公司再三确認了這批貨能正常生產和交付。于是那天晚上,貨櫃按時抵達工廠門口,貨物也完成了裝箱,等待第二天運往外貿公司的倉庫。
到了第二天,外貿公司發來臨時通知," 客戶說這批貨晚點出 ",于是貨品又被卸下來,積壓在倉庫。那天是 4 月 9 号,特朗普宣布對華加征的 50% 關稅生效,累計加征的關稅達到了 104%。
湯圓在跟貨櫃師傅的聊天中得知,他那幾周上門拉貨的工廠基本都進入停擺的狀态,工人被遣散休息了。湯圓估計,那些停工的工廠多半是因為長期訂單全都來自美國,而自家工廠的業務中,美國訂單大概占 30%,因此還能堅持下去。
距離寧波大約 150 公裡,是上榜中國工業百強縣的嘉善,Howard 的紡織品工廠更加接近關稅風波的中心。他的客戶主要來自歐美,大客戶裡有美國前二的零售商沃爾瑪和 Target,也有英國的連鎖商超 Tesco 和快時尚品牌 Primark,其中美國訂單占總量的 45%。
二月,Howard 去了美國出差,與客戶線下見面與溝通,并在三月敲定了不少新訂單。那兩個月,特朗普合計加了 20% 關稅,Howard 和客戶預期各自讓利一部分消化掉關稅的影響," 生意還是要做下去的 "。
進入四月,關稅的情況一天一個變化,焦慮和恐慌的情緒不可避免地滋生。但是 Howard 工廠周邊的招聘市場顯得反常的火熱," 附近二十幾家箱包廠受到關稅的影響都停工了,找活的工人越來越多。"
當關稅比例突破 100%,大部分客戶叫停了訂單。有些訂單已經進入加工工序,Howard 就選擇繼續做完," 面料已經裁好了,裁片更加不可能賣錢,不如做成成品再想辦法。"
關稅不斷上漲,Howard 在辦公室和客戶持續溝通訂單
在跟客戶持續溝通後,Howard 發現不少美國客戶在現階段還是選擇要貨。大型零售商客戶選擇減少 20% 的貨量,但是 " 對大超市來說,最差的情況是空着貨架,只有有產品,才能變現成營業額。" 相應的,這些連鎖商超也會上調商品價格,美國消費者需要一起分攤上漲的關稅成本。
還有一些老客戶希望 Howard 的工廠繼續生產,但是推遲出貨到美國的時間。部分訂單已經推遲到明年出貨," 所有人都在賭政策的變化 "。在長期合作的信任基礎上,Howard 沒有放棄這類訂單。
十一年前,Howard 離開了遊戲公司,回到自家工廠工作," 這些年生意是越來越難做的 "。在他上大學的時候,那時是 2011 年,公司年營業額達到了巅峰的 4000 多萬美元。到了 2024 年,年營業額已經折半,不到 2000 萬美元。
這十一年中,紡織品作為傳統制造業的典型代表,市場競争顯著地變大。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勞動密集型產業陸續從中國向東南亞地區轉移。再疊加疫情以來的全球經濟退行、關稅風波代表的政治局勢變動,存活下去成了源頭工廠的首要問題。
對于提前遷移到東南亞的中國 " 廠二代 " 來說,四月的情形有些微妙的不同。
張以潤在越南工廠裡拍攝樣品視頻
四月上旬,在越南的中國老板圈子裡,情緒被調動得像坐過山車,包括二月剛來到越南幫助父親管理工廠的張以潤。
3 号,美國宣布對越南的關稅提升至 46%," 大家產生了一些忐忑和恐慌的心情,但是沒人停下生產,工廠和客戶全都選擇觀望 10 号的确切消息。" 一周後,特朗普暫緩中國以外地區的高額關稅,在接下來的 90 天内只征收 10% 的基準關稅。
這一消息令中國老板們雀躍,張以潤家的工廠立馬收到了一個來自美國的新訂單," 客戶說不能在中國買了,就轉向了越南。"
同一時間,張以潤在國内主做美國市場的朋友的大單都被撤掉了," 這讓人心情很復雜,一方面我們是受益者,還能賺到錢,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在國内的朋友會遇到一些困難。"
02 進擊的 00 後,向南的中資
張以潤出生于 2002 年,一年之前,中國正式加入 WTO (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 。2004 年,張以潤的父母在東莞開設了工廠,主營包裝材料和打包機器,他們的生意需要跟着上遊的配套產業走。
到了 2018 年,中美貿易戰開始了,張以潤父親的主要客戶群體受到直接影響,選擇将產業轉移到越南的工業重省平陽省。作為產業鏈的一環,張以潤的父親也跟随客戶前往越南開廠。根據越南官方的最新數據,目前中國在越南的注冊資本總額超過了 260 億美元,在對越投資的 144 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六。
張以潤畢業于國際貿易專業,但是真正進入外貿行業之後,他才意識到,真實的工作情境和書面知識的關系不大,而是和波動的貿易環境挂鉤。
他曾經在一家規模較大的公司做外貿業務,有不少俄羅斯大客戶,如何收款成了當時最基礎但也最麻煩的問題。由于緊張的美俄關系,國内許多銀行為了避免被美國制裁,暫停了俄羅斯盧布結算業務," 學校裡怎麼可能會有課教你收盧布外匯呢?這種問題的時效性太強了。"
來到越南後,張以潤戲稱自己是 "00 後整頓工廠 "。父親的一些工作方式讓他有些 " 抓狂 ",比如說手機相冊裡 1400 個樣品視頻混作一團,找不到特定的產品視頻時會随便發一個給客戶。張以潤就建立起一個企業網盤,分門别類地整理好公司的資料。
為了清晰掌握項目進度和有助于員工培訓,他還為詢盤 (買方或賣方為了購買或銷售某項商品,向對方探詢交易條件的過程) 做了一套細致的 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标準作業程式) ," 這些在大公司都是很基本的操作,但是運用到小公司,竟然就成了比較有開拓性的事情。"
目前,張以潤決定在越南工廠待上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再考慮要不要去規模更大的公司歷練一番," 人還是要多去外面闖蕩,學到先進經驗才可以做得更好。"
泰國是中資工廠轉移的另一重要目的地。03 年出生的周彎彎目前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大四學生,但是已經在泰國工作一年多了。
她家的注塑工廠位于距離曼谷兩小時車程的羅勇府。過去的兩年裡,工廠所在的府新開出了大約 600 家中國企業,建廠所需的地皮價格翻倍。附近還多了三、五十家中餐廳,酒店入住的客人裡有八成是中國人。
周彎彎家在國内的工廠位于寧波,在疫情結束之後,她的父母決定變革,因為外貿生意變得更加難做,訂單幾乎不往國内流。機緣巧合之下,2024 年初,他們在大客戶的邀請下去了泰國投資建廠。他們原本不打算讓女兒接班,想着退休之後将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賣掉,女兒的提前加入有些誤打誤撞。
因為父母不懂英文,到泰國的大部分交流和籌備的工作落到了周彎彎身上," 我爸媽連高中都沒有讀過,能走到今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遇上了改革開放的風口。"
周彎彎本科學的是金融,也在投行實習過,在過去一年裡,她感受到了實體制造業與金融業的巨大差别。金融是輕資產行業,用資金去撬動最大杠杆,而實業重資產,每年能撬動的利潤很有限。
千萬級資金在投行裡顯得輕飄飄的,落到實業工廠裡,就變成了無數更具體的東西,工廠裡的幾百個工人、幾個月加班加點的勞動、各種貨料成本、用電成本 ……
想要将國内的資金轉到泰國投資、使用,需要辦理一套十分復雜的合規手續,找人代辦一般需要五到十萬塊。但是依靠着 ChatGPT,周彎彎和姐姐作為新人竟 然啃了下來," 我爸媽也覺得很驚訝,年輕人用 AI 就辦好了。"
之後,周彎彎幾乎參與了從買地皮、建廠房、辦 BOI(泰國投資優惠證書),再到雇傭員工的所有環節。
基于從零辦廠的一手經驗,周彎彎開始給想要到泰國發展的中國老板提供線下考察的服務。從二月開始,她平均每天要包車帶 3、4 名老板在工業園區裡考察。目前,她經手的案例裡,已經有 10 家企業決定落地泰國。
03 動蕩中求生存
Naysa(右二)參加波士頓海產展會
在宏觀的動蕩之中,普通人來不及宣洩情緒,甚至沒時間想到放棄,生存是第一本能。
三月中旬,Naysa 飛往波士頓參加北美最大的海產展會。她的家族企業創始于外公那一輩,有将近四十年歷史。目前,主要做冷凍海鮮的加工和進出口業務,在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都有工廠,每年的出口總量大概為 1.5 萬噸。
每年,她都要參加 3、4 次這樣的大型國際展會。在今年的展會上,國内參展商的展位前顯得有些人煙稀少。作為傳統的線下獲客方式,展會的作用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對于水產品這類大宗商品,展會的主要目的在于和客戶建立面對面的信任。"
從 2023 年開始,一名歐洲客戶和 Naysa 在不同的國際展會上見了五次,期間也一直保持郵件和電話聯系。最終,他在今年一次性訂下了 120 噸產品," 在國際貿易中,客戶也要考慮工廠的穩定性和可信度。"
周彎彎也從外貿行業的老前輩那裡聽說,國内類似于廣交會的大型展會在 2020 年以前對于訂單成交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到了當下的狀況," 更像是做給同行看的,讓同行知道自己沒有倒閉 ",用以維持影響力和公司形象。
由于傳統的效率在降低,年輕的 " 廠二代 " 們紛紛擁抱互聯網,為自家工廠摸索新的獲客方式。張以潤、周彎彎和 Howard 加入了 " 廠二代 " 賽道,分享東南亞開廠經驗、對中美貿易戰的見解等話題,用個人賬号為自家的工廠引流。
進入四月,周彎彎的小紅書私聊框每天都是 99+ 的消息,一半人想要了解泰國開廠經驗,另一半則是詢問注塑產品下單。
起初,她的父母作為傳統生意人,更依賴線下的獲客渠道,不太相信互聯網。但是看到她拉來了不少有效訂單,也開始認可她的工作," 我不需要喝酒談生意,線上就事論事就把工作辦了。"
湯圓正在探索電商的方向,工廠原先很依賴外貿公司接單,現在她想尋找外貿公司 以外的接單方式。她聯系了亞馬遜和阿裡巴巴國際站,分别面向國外 C 端消費者和 B 端企業。面對積壓在廠 裡的貨品,她考慮在小紅書上直播清庫存,或者換個标志和包裝,為它們尋找其他國家的買家。
為了留住客戶," 廠二代 " 們比起前輩,似乎更有服務意識了。
Naysa 在工廠車間查看生產線
" 在目前這種經濟情況下,沒有難搞的客戶,處理問題和意外情況才是最重要的 ",Naysa 選擇為客戶考慮更多細節,幫助客戶更新產品或者節約成本。
有客戶的訂單需求裡,一包凍蝦只需要透明包裝袋。根據自己的觀察,Naysa 建議客戶修改包裝,增加一個塑料托盤和密封條,因為 " 市場上有同樣的產品,多加了一個托盤,銷售價格就能漲 5 美金。" 也有客戶的訂單需求很簡略,Naysa 就會幫助細化,提出一種更節省原料的加工方法。
Howard 新增的服裝配飾設計團隊
Howard 增加了設計團隊,他的工廠主要做帽子、手套等服飾配件,而很多客戶的主要精力放在服飾的設計上,他的設計團隊就能起到補充的作用,幫客戶完善配件的設計,甚至會根據客戶每一季的服飾主題做配件的設計提案。
在這場貿易風波的底層,是更加隐形的中國工人,他們曾經用自己的勞動驅動着 " 中國制造 " 的奇迹。
Howard 估計,在短期之内,他的主要訂單并不會流向東南亞制造。對于進口商來說,除了更換供應鏈的一系列流程成本很高,還因為 " 中國制造 " 仍舊具有優勢。
在服裝行業,中國工人的工作效率和品質綜合下來是最好的。一名中國工人的工資大概是東南亞的兩到三倍不等,但是 " 中國工人一天能做 100 件產品,東南亞工人可能只能做 50 件。"
他的客戶也曾在電話裡對他說," 帽子也許能找東南亞工廠做,但是手套不行,還是中國做得更好。"
周彎彎在泰國招工的時候也發現,泰國作為佛教國家,氛圍和儒家文化圈完全不同," 泰國人總體很 chill,手上的錢夠今天花就行了,所以今天發了工資,明天就不來上班了也很正常。" 她經常看到賣小吃的路邊攤,價格很便宜,當地人買了食物就在旁邊的吊床上躺着休息。
到了生產淡季,工廠會接到一些幾乎沒有利潤的訂單,但他們往往還是會選擇接下。一方面,生產具有連續性,一些機器需要不停地開動。但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 工人沒活幹,就沒有收入了。"
" 廠二代 " 被父母的觀念深深影響着:哪怕這些訂單不賺錢、少賺錢,也希望工人能有活幹。往大裡說,工廠提供就業崗位,這可能是一種社會責任感;落到具體的實處,這是因為每一個人都要生活下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一條 "(ID:yitiaotv),作者:一條,編輯:唐詩,責編:魯雨涵,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