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國產葡萄酒為什麼不行?,歡迎閱讀。
同樣是酒,紅酒與白酒、啤酒乃至黃酒的命運大不相同。
2022 年,白酒量升價跌,規模以上企業整體利潤增長 30%;啤酒銷量觸底反彈,整體業績增長超過 20%;黃酒雖然品類承壓,但三大龍頭,相對穩健。
唯有紅酒,產量跌跌不休,10 年縮水八成以上,頭部企業們大面積虧損,上市公司數量不少,能打的幾乎一個都沒有。
今年上半年,這種冷暖差異,更為明顯。這麼多紅酒上市公司,除了張裕,基本都沒掙到錢。
何以至此?要知道,這可是中國傳統酒飲品類,中國市場也曾經歷過紅酒熱。十幾年前,葡萄酒板塊群星璀璨,一度令白酒公司們羨慕不已,紛紛跨界而來。
國產葡萄酒為什麼不行?
不進反退
與白酒和黃酒一樣,葡萄酒,算是中國最老牌的酒飲品類。
兩千多年前,中國便有了葡萄酒。唐代詩人王翰那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想必很多人印象深刻。
此後,葡萄酒便如白酒和黃酒一樣,隐身于歷史的長河之中,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在上世紀形成產業。
1978 年 -2000 年左右,全國刮起了" 幹紅熱 ",王朝、長城、張裕三足鼎立。2000 年以後,國内葡萄酒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此後十餘年,國產葡萄酒產量的年均增長率達到 17%。
這一時期,中國葡萄酒市場,群星璀璨:張裕營收 60.27 億元,王朝銷售高達 16.15 億元;長城、新天、通化、威龍、豐收,亦是風光無限。
彼時,紅酒才是酒飲市場最靓的仔,吸引眾多白酒企業跨界而來。現在很多白酒巨頭旗下的紅酒業務,大多是那個時候播下的種子。
然後,之後的十餘年,酒類市場周期跌宕最終又王者歸來,白酒站上 C 位,啤酒引領增長,黃酒雖然體量不大但深耕核心市場;只有葡萄酒,不進反退,再也沒回到過去的輝煌。
2022 年業績顯示,葡萄酒板塊集體沉淪,頭部企業張裕營收僅有 39.19 億,僅恢復到 2011 年營收高點的 2/3。2023 年上半年,張裕雖然實現盈利,但增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中葡股份微利,ST 通葡、威龍股份、莫高股份、樓蘭酒莊等六家企業悉數虧損。
并且,行業分化态勢也在進一步擴大。龍頭張裕上半年營收近 20 億元,斷層式第一,規模第二的通葡,僅有 4 個億。
值得一提的是,張裕業績突出的主要原因是高端化背景下的單價提升,實際銷量,較為萎靡;ST 通葡的主要營收來源,是其白酒銷售公司九潤源在電商平台售賣白酒。
從整個產業來看,自 2012 年以 138.2 萬噸的產量數據登頂後,國產葡萄酒已連續走了 10 年的下坡路。這種局面不禁讓人發問:國產葡萄酒到底怎麼了?
話語困境
葡萄酒未能成為酒類消費主流,首先是缺乏文化基礎。盡管葡萄酒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但這種底蘊對消費的拉動,并不如白酒行業貼近。
近年,葡萄酒多是作為舶來品出現,很多國產葡萄酒品牌在對產品進行宣傳時,均将側重點放在了西式文化上。
比如,張裕葡萄酒宣傳時強調 " 品酒猶如藝術鑑賞 "" 更多的是生活品位 ",長城葡萄酒的廣告語為 " 它必是葡園中的貴族 " 等。
這種話術雖然能提升品牌的高級感,但也加深了葡萄酒與洋酒的關聯。長此以往,形成進口葡萄酒優于國產葡萄酒的認知誤區。當性價比更高的國外葡萄酒進入市場時,消費者自然選擇用腳投票。
在這種品類氛圍的影響下,中國市場的葡萄酒認知、品鑑方式以及教育體系,基本全盤西化,缺少白酒、啤酒和黃酒那種接地氣的飲用場景。
數據顯示,中國葡萄酒的主要消費場景是社交宴請,家庭飲用占比非常小,消費比例大約為 9:1。
随着高端白酒的不斷發力,過去屬于紅酒的高端宴請場景,逐漸被以茅台為代表的高端白酒所取代。
眾多因素的疊加下,與白酒、啤酒等大眾酒相比,葡萄酒的市場教育難度自然就更大,導致紅酒消費越來越邊緣化。
結構失衡
外界普遍認為,葡萄酒的衰落源自兩大标志性事件—— " 三公消費改革與 " 洋紅酒零關稅政策 "。其實,這只是外因。
最核心的内因,還是在于企業自身,特别是以張裕為首的頭部本土葡萄酒企業,缺乏戰略定力和培育市場的恒心。
其一是早年遲遲未能形成規模化的生產。進口葡萄酒采用酒莊式生產模式。彼時,張裕等國内生產商的生產模式,主要是向下遊采購葡萄,短期内無法保證口感及其穩定性,缺乏競争力。
其二是面對進口葡萄酒的衝擊,張裕、長城和王朝的戰略出現錯位,一步錯、步步錯,最後毫無還手之力。
此前,張裕主打的是高端市場,2011 年營收出現雙降後,開始大力發展低檔葡萄酒,将營銷資源向大眾產品傾斜。
2015 年,又采取多酒種全面發展的戰略,試圖扭轉業績增長乏力的頑疾。最終結局也未能奏效,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和錯失戰略機遇。
與此同時,張裕開始加強海外布局,收購了四家海外酒莊的股權。但葡萄酒產業集合了一二三產業,屬于長線項目,短期内很難立竿見影。再加上管理能力薄弱,投資的酒莊一直虧損。
與張裕從高端轉低端的打法不同,長城和王朝選擇放棄低端市場,聚焦中高端品類。
不過,在大眾層面沒有形成葡萄酒飲用習慣的背景下,推動產品高端化勢必會流失大眾消費群體。
此後,國產葡萄酒 " 老三強 " 中,張裕一蹶不振;長城因長期虧損被作為 " 包袱 " 甩了出去;王朝深陷虧損泥潭,頂替王朝成為 " 新三強 " 的威龍經歷多次換帥,一地雞毛。
頭部玩家陣腳大亂,無法形成 " 龍頭帶動 + 腰部起勢 " 共同做大市場,葡萄酒市場自然無法培育出足夠龐大且穩定的消費群體。
如今,排在頭部的這些國產葡萄酒企業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折騰,張裕又回到了高端化的軌道上,其他小巨頭也摩拳擦掌。只是,迷失了這麼多年,中國葡萄酒產業和代表性企業們,能否找回自己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