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歐洲危險了?當“特朗普紅潮” 遇上了德國政壇地震……,歡迎閱讀。
财聯社 11 月 8 日訊(編輯 潇湘)本周,當所有人都緊盯着美國大選時,可能鮮有人注意到歐洲市場上發生的一幕:
随着德國财政保守派的名義領袖、财長林德納被解職,一項衡量對德國國債債券供應擔憂程度的指标正在發出 " 尖聲 " 警報:德國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創紀錄地首次升破了同期限互換利率。
與此同時,德國 30 年期國債相較于 2 年期國債的溢價再次走高,推動利差接近兩年多來的最高水平,這也是财政擔憂日益加劇的另一個迹象。
種種迹象都顯示,在經歷了多年的内部紛争後,由朔爾茨領導的德國現任政府,可能最終被經濟政策引發的争端内耗所颠覆。而這一時間點來得偏偏極其不巧: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特朗普很可能将成為一位極具權勢的新任總統——目前在拿下參議院後,共和黨只差最後幾票就将摸到在眾議院過半數的門檻 ( 218 票 ) ,從而橫掃國會。特朗普和共和黨人不僅有望手握行政、立法大權,他們在美國司法體系中甚至都具有優勢 ( 9 個大法官裡有三個是特朗普首個任期任命的 ) 。
一邊是 " 拳頭有望捏緊 " 的美國新政府,而另一邊則是在德國政壇地震下 " 群龍無首 " 的歐洲,這顯然已經令不少歐洲政經領網域的有識之士為歐洲未來的前景捏了一把汗。
事實上,不僅僅是德國面臨着政治困境,年内艱難組閣的法國也是由少數黨政府領導,因此這兩個歐洲大國注定都将面臨着長達數月的内務困頓,同時挑戰則在不斷積聚——除了面臨可能持有 " 敵意 " 的特朗普政府,如何應對全球經濟的逆風以及可能步入第四個年頭的俄烏衝突,也正持續成為歐洲決策層不得不直面的現實課題。
外部風險加劇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此前曾表示,一旦其上任,他将對所有進口歐洲商品征收 20% 的關稅。
根據德國智庫 Ifo 的預估顯示,這些關稅,以及特朗普表示将對中國征收的更高關稅,可能會導致德國對美國和中國的出口分别下降 15% 和 10%,并使德國經濟損失 330 億歐元的國内生產總值。
荷蘭國際集團宏觀研究全球主管 Carsten Brzeski 已不無擔心地表示,由于政治不确定性導致消費者和企業持觀望态度,預計德國經濟将在冬季再次陷入衰退。
盡管美國與歐洲主要經濟體之間存在着長期的盟友關系,但特朗普顯然會成為一個不安定的因素,在這位美國前總統 2016 年的首個任期裡,已經完美地印證了這一點。
在特朗普再次當選後,高盛本周便迅速下調了歐洲地區的經濟增長預期,預計美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關系将變得更加緊張,這可能會影響歐洲的出口和經濟增長。高盛認為,歐洲還将面臨增加國防開支的壓力,以及由于地緣政治風險增加而導致的商業信心下降。
在國防預算領網域,特朗普曾表示,對于那些在防務開支上花費不足的北約成員國,如果它們遭到俄羅斯攻擊,美國不會提供保護。安全分析人士警告稱,特朗普的再次當選和歐洲的政治真空,可能會令歐洲面臨充滿不确定的四年。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柏林辦事處主任 Sudha David-Wilp 表示," 德國的經濟模式已經崩潰。歐洲與美國的整個關系正在被重新定義。德國方面需要做出決定,并提供資金支持來适應這種情況。而且它沒有多少時間了。"
内憂愈發凸顯
而在圍繞特朗普的外患壓迫下,歐洲尤其是德國,當前還面臨着嚴峻的内憂。
在周三晚間德國 " 紅綠燈 " 執政聯盟實質性解體 ( 自民黨退出聯合政府 ) 後,德國總理朔爾茨已表示,他将提請議會在 1 月 15 日對他進行信任投票。如果他像預期的那樣在投票中落敗,德國很可能會在 3 月中旬之前舉行選舉。
而由于預計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夠獲得絕對多數席位,因此聯合執政談判可能會持續到 6 月初。這很可能導致德國政壇在未來大半年的時間裡面臨長期的困局。
基民盟主席 Friedrich Merz 周四對記者表示," 歐盟内部即将迎來一系列要履行的義務、會議和決定,這些都需要一個運轉正常的德國政府。"
據悉,目前以德國工業聯合會為首的許多德國行業組織,正在敦促和推動朔爾茨更快下台和提前舉行選舉。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商協會主席 Bertram Kawlath 表示," 特朗普的關稅計劃将對我們以出口為導向的行業造成又一次重大打擊。在當前緊張的經濟形勢情況下,我們根本無法承受這種打擊。"
然而,民調機構警告稱,德國下一屆聯合政府可能依然會像上一屆一樣脆弱。這是因為當前德國政壇黨派林立,往往需要更多政黨聯合起來才能在議會中組建多數派,而這些政黨又往往持不同政見。這可能會加大協調一致應對經濟危機的難度。
近期的數據顯示,對德國商品的需求下降已導致該國工業生產出現了自 2017 年以來最為嚴重的下滑,預計德國經濟在今年将連續第二年萎縮,幾乎與其疫情前水平持平。經通脹因素調整後,德國出口自 2019 年以來也已經陷入停滞。而這些還沒有算上特朗普潛在的新關稅可能造成的衝擊。
德國上次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是在 21 世紀初——當時東西德統一後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令德國企業背負着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勞動力成本,失業人數接近 500 萬。
彼時德國政府的反應是迅速削減福利支出和勞工保護,最終為一波招聘浪潮和 20 年的增長奠定了基礎。然而如今,分崩離析的德國政壇還能有如此敏銳、強力、無阻的行動力嗎?所有人或許都将對此打上一個大大的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