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為啥哥布林成了當年屌絲青年的自嘲嘴替?,歡迎閱讀。
真新鎮小茂 | 文
朋友,你最近有見到哥布林嗎?
害,别急着回憶某遊戲或者裡番。這裡說的哥布林,指的并非奇幻故事中的小怪物,而是每天清晨,那個半死不活、睡眼蒙松,映射在鏡子中的我們自己。
事先聲明,BB 姬可不敢罵各位看官老爺。如果你沒見到,或者第一時間有想要揍我的衝動,那麼必須要恭喜你,我的朋友;但如果你第一反應就聯想到自己,想必也會明白我接下來要聊什麼。
聽哥們一句勸,現在逃還來得及。但如果你真的不介意,那我們就要放飛話題了。
最近,一種 " 哥布林文學 " 正在狂野生長。你能在各大網絡平台上,找到無數自稱 " 哥布林 " 的年輕男性網友。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自身外貌感到自卑,甚至可能因此受到過傷害。于是,他們創造了名為哥布林的心理保護機制,躲在裡面 " 放心大膽 " 地自我嘲諷,荒誕得引人發笑,覺得有這麼多同類,做個哥布林其實也沒那麼壞。
在沸羊羊都能淪為舔狗,屌絲進化成鼠鼠的當下,有着悠久歷史的奇幻生物哥布林,理所當然衍生出了 N 多二創版本。什麼熾熱哥布林、冰霜哥布林、強壯哥布林、膽小哥布林 ... 多元化程度直追如今歐美網站上的性别選項。
取名規則不難理解。比如什麼是熾熱哥布林呢?帶有少年般的正義感,溫暖地照耀着身邊的人,唯獨外表有點遺憾。鄰居大媽總誇你是暖男,可某些人看來,只覺得你這哥布林的溫度還怪高咧。
同理可得,性格内向的是冰霜哥布林,LSP 是淫邪哥布林,個子高的則劃分為巨魔,反正都是那套顏值決定一切的标準。
然而你知道的,生意總是一環套一環。當網上出現大批哥布林,上遊的 " 哥布林奶媽 " 也順理成章誕生了。當然奶媽這名字是我瞎起的,你要是高興,也可以叫這些小姐姐哥布林殺手。
" 哥布林們 " 一邊嘴硬說不吃這一套,另一邊給小姐姐們點贊到飛起。可總有人喜歡問些不合時宜的話,讓冬天被窩裡的溫度一瞬間回到冰冷。
總之加油吧,每一位 " 哥布林 " 朋友們。
原教旨主義哥布林
綠色皮膚、細長耳朵、容貌醜陋、體格矮小、個性貪婪又卑鄙、群居生活、個體戰力平平 ... 随着奇幻題材的遊戲、影視作品的傳播,哥布林的形象早已家喻戶曉,不需要過多科普了。
更别提近年來,哥布林在二次元文化裡的存在感越來越強。2018 年大火的日漫《哥布林殺手》,雖然去年底的第二季口碑翻車了,但相關解說視頻在抖音上卻火得一塌糊塗。
心智純潔如 BB 姬,也經常在澀圖群裡撇見些讓人看不懂的圖片。只見哥布林們時常客串神秘角色,與精靈或者女性人類激烈搏鬥 ...
喊它一聲 " 勞模 " 也不過分,如今進一步出圈,成為一種網絡流行文化,倒也不是多麼奇怪的事情。
不過在分析哥布林是怎麼從 LSP,變成屌絲青年的形象代言人之前,我還是想花點時間,先從最原教旨的小怪物哥布林(goblin)開始聊起。
英語 goblin 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拉丁語 gobelinus,這是大概 12 世紀時,在法國諾曼制造麻煩的惡魔的名字。當然起源有很多種解釋,有人說哥布林的原型是英格蘭傳說中用人血浸潤帽子的紅帽子小鬼;德國的民間故事中,也有喜歡将小孩引誘至沼澤地進行殺害的狗頭人(kobold)。
總之有一點可以确定,這貨在誕生之初的形象就是反派,用不着給它洗白。至少螢幕前的 " 哥布林老哥們 ",相信你們的靈魂絕對比它要純潔高貴。
哥布林第一次出現在遊戲界,應該是《龍與地下城》中,在 1974 年的初版規則書中就有登場。《DND》裡哥布林的官方評估 CR(挑戰等級,越高越猛)是 1/4,跟野豬一個級别,也就是新手練級的小怪。
按照 DND 第五版的規則書,1-4 級屬于村鎮級英雄,5-10 級可以在一個國家内赫赫有名,11-16 級稱得上國家的頂梁柱,17-20 級叫大陸級英雄,可以拯救世界了。《博德之門 3》采用的就是 5e 版本規則,玩家角色等級上限為 12 級。
當然在後續版本中,哥布林也衍生出了許多亞種,形象逐漸接近現在的認知。但若止步于此,這玩意只能算個長得惡心戰力低下的雜兵,顯然不具備成為流行元素的潛力。直到 1995 年,哥布林被正在制作《魔獸争霸 2》的暴雪看中,後來進入《魔獸世界》裡,才算真正加入到光榮的進化中。
不過國服譯為地精
為什麼呢?不同于其他地方愚蠢野蠻的形象,哥布林在《魔獸世界》中被視為精明和科技的象征,貫穿着整個遊戲的歷史。它們遍布在遊戲各處,靠着先進的科技和狡猾的經商手段,成為了遊戲中最強的中立種族。" 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這句遊戲玩家耳熟能詳的口号就出自哥布林之口。
一個長相醜陋猥瑣的生物,被套上狡猾精明的 buff,到這一步,你可能已經意識到不對勁了。當這一形象漂洋過海來到本子國,哥布林很快就和二次元妹子們打成一片,哥布林 VS 女勇者 / 修女 / 公主 / 精靈的故事,堂堂連載。
LSP 哥布林
其實在很長時間裡,關于哥布林的性别和繁殖方式并沒有明确的讨論。《指環王》的作者托爾金曾在一封信件中提到過,女性的獸人和哥布林當然是存在的,但是主線故事中只能夠見到效力于邪惡君王的獸人軍隊,因此我們對她們的生活所知不多。
然而進入新千年,許多日式奇幻R18作品開始為哥布林降下一道 " 詛咒 " ——哥布林這種生物是沒有雌性的,只能借用其他物種的雌性繁衍後代,但其性欲和繁殖能力又極其強悍。
看起來,是進一步細化了哥布林這一物種的生态設定。但實際嘛懂得都懂,這套路主要的應用場景,就是極大便利了一些獵奇凌辱系劇情的撰寫。
有了随手就能用的設定,作者便可以安排哥布林大軍随意進攻人類村莊,豢養人類女性作為生育機器。美麗的女性被迫和多個醜陋哥布林同時戰鬥的場景,更是一代代作者和觀眾都喜聞樂見的保留節目。
說到底,只是成人漫畫無數重口題材中的一種。人們在消費工口動漫的時候,尤其是男性向作品裡,時常會產生 " 挑戰禁忌 " 的欲望。畫面中心的美麗女性,和身材瘦小、長相醜陋的哥布林做對比,既強調了 " 小孩開大車 " 的背德感,又因為對純潔女性的支配和玷污,讓讀者產生了罪惡感和刺激感相輔相成的矛盾情緒。
深邃黑暗幻想的背後,有着一代代紳士畫家的努力。
随着哥布林本子的逐漸普及,觀眾愈發需要更進一步的刺激,于是乎,女騎士、聖女、精靈、女王這些在奇幻作品中往往代表高貴地位的女性角色,成為了哥布林在工口片場中的親密合作夥伴。
按 BB 姬的理解是,哥布林作為最低等卑劣的生物,卻能夠肆意凌辱、将原本社會地位高不可攀的女性 " 家畜化 ",對于可能缺乏自信、甚至遭遇過異性傷害的漫畫讀者而言,這種身份反轉帶來的征服感和復仇感,也是喜聞樂見的。
到這裡你發現沒,盡管誕生之初就作為反派,哥布林的形象和地位仍然是逐漸走低的。從民間傳說中的邪惡小精靈,到奇幻作品中的弱雞怪物,再到代表了醜惡欲望的化身,經過無數作品的演繹後,哥布林的身份也順應人們的 XP 系統而不斷改變着。
從這個角度想想,哥布林的人生倒也相當諷刺。它不過是人類自身惡念的投影,為了滿足人們的黑暗幻想,在無數奇幻故事裡 996 當勞模,讓無愛參與的欲望肆意暴走,直至迎來反噬——于是,一種哥布林很無辜,精靈才是 LSP 的反轉漫畫又開始大量流行。
但無論哪一種,背後折射出的東西都是相似的。人們不過是想要在發洩和道德,這兩種相互對立,又必不可缺的情緒中,保持脆弱的平衡罷了。
當代哥布林
最後繼續聊聊我們的 " 當代哥布林 " 吧。不過在此之前,我注意到一件挺有樂子的事情——其實自比哥布林這事兒,早在前年,就已經被歐美年輕人玩成了熱梗,版本走在國内沙雕網友的前面。
2022 年底,有史以來第一次,牛津詞典年度代表詞由公眾投票選出,官方給出的候選詞一共有三。一是當時資本狂炒的 " 元宇宙(Metaverse)";二是用來表達身份立場的 " 我支持(IStandWith)";最後一個,則叫做 " 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
什麼是哥布林模式呢?牛津大學将其定義為 " 一種毫無歉意的自我放縱、懶惰、邋遢或貪婪的行為,通常以一種拒絕社會規範或期望的方式表現出來 "。翻譯成咱們這邊的流行語就是,我躺平了,你們随意。
超過 30 萬人參與了投票活動,結果是,代表擺爛的哥布林模式,以 93% 的支持率碾壓奪冠。全世界年輕人殊途同歸了屬于是。
和我們的躺平稍顯不同的是,TikTok 上的标籤 #goblinmode,經常被用來反擊另一個 #that girl 的标籤。後者是指那些早起鍛煉、精心保養,并在社群媒體分享這一切的女性。說白了,哥布林模式更像是跟高度策劃的精致卓越對着幹——老子受夠了,我就是只哥布林,用不着再讨好其他人。
這種心态,是人們開始接受世界和我都是一坨屎,不如抛開文明的外衣,成為一只醜陋的哥布林,躲進溫暖的地洞中抱起可樂炸雞。它的内核是,醜陋的我,愛着這個醜陋的世界。
作為對比便不難發現,近期國内流行的哥布林文化,比起歐美老哥們的版本,還要更喪一點。
除了對外貌不自信,國内的哥布林老哥們還有另一個共同特征,那便是渴望被愛。因此在無數搞笑段子裡,你其實能看到一種深深的迷茫,年輕男孩子在自卑和自愛之間來回掙扎。他們否定,又不願意否定自己的價值。他們的憤怒無處發洩,他們的愛意無處傳達,最終化成了一場酗酒後的空虛宿醉。
從煩躁不安的夢中醒來後,他們發現自己在鏡子裡,變成了一只綠色的哥布林。
成為哥布林,是一個悲觀時期的情緒開關,你可以主動選擇開啟和關閉。只不過,如今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以哥布林自居,進入哥布林模式。這種增長趨勢可能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