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芯系資本變局:賣資產“回血”、對外投資縮水,千億擴產承壓?,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謝斯臨
圖片來源:Pixabay
中國芯片龍頭中芯國際(688981.SH,00981.HK)收獲了今年第一個 IPO。
4 月 11 日,國内第二、全球第五大芯片設計服務企業燦芯股份(688691.SH),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大漲 150%。據 Wind,中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為燦芯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 14.23%,略少于莊志青及其一致行動人的 14.87%。
但相比于去年,中芯國際還是受到行業不景氣的影響,在一二級市場的斬獲均大幅縮水。
中芯聚源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稱 " 中芯聚源 ")是中芯國際聯合一支資深投資團隊發起的投資平台,中芯國際絕大部分投資都是通過這一主體進行。
可從去年開始,中芯國際一級市場上對外投資數量卻出現大幅下降。第三方數據監測機構 IT 桔子統計數據顯示,在 2022 年,中芯聚源對外投資數量和金額達到頂峰,這一年中芯聚源共計做出 58 筆投資,合計金額達 17.36 億元。2023 年,這兩個數字卻斷崖式下跌至 23 筆、3.44 億元。
二級市場上,時代财經根據公開資料統計,2023 年中芯國際至少有裕太微(688515.SH)、芯動聯科(688582.SH)、金海通(603061.SH)、天承科技(688603.SH)、華海誠科(688535.SH)、南芯科技(688484.Sh)等 13 家已投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身為早期投資者的中芯國際将從中賺取大筆收益。
但今年 1-4 月,中芯國際僅斬獲了燦芯股份一家 IPO 企業。
受到行業下行周期影響,中芯國際去年的業績也大幅縮水。近日,中芯國際 A 股和 H 股均發布了 2023 年度财報。财報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中芯國際實現營業收入 452.5 億元,同比下降 8.61%;歸母淨利潤為 48.23 億元,同比下降 60.25%。
此前召開的四季報業績會上,中芯國際聯合 CEO 趙海軍進一步指出,半導體行業處在 "Double-U" 的第一個 U 當中。趙海軍還強調,公司計劃在 2024 年繼續推進近幾年來已宣布的 12 英寸工廠和產能建設計劃,預計資本開支與上一年相比大致持平。
在業績承壓、逆周期擴產的情況下,擴產将是一筆巨大的投入。若 2024 年中芯國際資本開支仍與 2023 年大致持平,将在 75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542 億元)上下,2022 年這一數字為 63.5 億美元。
按此計算,2022 年至 2024 年三年時間,中芯國際合計斥資 213.5 億元(約合人民币 1545 億美元)擴產。
财報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末,中芯國際手中持有貨币資金減少 236.87 億元至 512.35 億元。處于行業下行周期,又面對巨大的資本開支,或将讓中芯國際未來承受着資金層面的壓力。這間中國大陸最大的晶圓代工廠開始調整自身投資布局和策略,減少投資或賣資產,聚焦主業發展。
時代财經就為何對外投資縮水向中芯國際媒體負責人發去采訪函,對方表示無法回應。
為何仍堅持逆周期擴產?
談及業績下滑原因,中芯國際分析認為,主要是由于過去一年,半導體行業處于周期底部,全球市場需求疲軟,行業庫存較高,去庫存緩慢,且同業競争激烈。受此影響,集團平均產能利用率降低,晶圓銷售數量減少,產品組合變動。
"2023 年,我們經歷了整個行業下行的一年,晶圓代工行業全年產值下滑了雙位數。在持續兩年的全球芯片缺貨和產業過熱後,半導體行業遇到了庫存高企、宏觀經濟低迷、以及地緣政治愈演愈烈引發的市場需求的深度修正和同業競争,至今仍在持續。" 趙海軍表示。
美國電子行業戰略咨詢公司 IBS 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約為 5054 億美元,同比下降 9%。其中處理器、存儲器、模拟射頻等半導體市場下滑尤為明顯。芯片需求的下滑進一步為晶圓代工市場帶來了增長壓力。
" 自去年以來,行業所期待的半導體周期反轉仍然沒有出現,而今年下半年國内市場的‘内卷’将更加嚴重。" 上述粵芯半導體高管表示。
圖片來源:Pixabay
趙海軍指出,2022 年以來,全球化供應鏈的不确定性增加,依賴他人供應自己的行業模式引起了各國政府的焦慮,從地緣政治出發的產能建設越來越多。加上宏觀經濟周期、消費滞後,晶圓代工業的利用率在短時間内很難回到前幾年的高位。
具體來看,在產量下滑、庫存增加的背景下,2023 年中芯國際年平均產能利用率降至 75% 的低位,2022 年這一數字為 92%。此外,2023 年的折舊及攤銷較 2022 年增加 34.72 億元至 188.6 億元。受此影響,中芯國際淨利率從 2022 年的 29.6% 下降至 2023 年的 14.1%,減少 15.5 個百分點。
那麼,中芯國際為何仍堅持逆周期擴產?
一方面,中芯國際看重中國龐大的芯片需求市場。其在年報中寫道,近年來半導體的地網域化發展趨勢逐年明顯。從中國大陸的產業情況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之一,現階段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仍一定程度地依賴進口。國内現有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包括晶圓代工產能規模、工藝技術能力與實際市場需求仍不匹配。随着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推動,國内產業鏈具備較大的成長空間。
正是因此,展望 2024 年,趙海軍認為,中芯國際将在 Double-U 的第二個 "U" 裡的表現得 " 中規中矩 ":随半導體產業鏈一起擺脫低迷,在客戶庫存逐步好轉和手機與互聯需求持續回升的共同作用下,實現平穩溫和的成長。
另一方面,亦或有市值管理的需求。
粵芯半導體的一名高管向時代财經分析稱," 中芯國際的擴產是在更早之前行業上行周期之時做出的決定,目前只是在按計劃進行。在行業下行周期,資本風聲鶴唳,如果此時表示減緩產能投資,不利于投資者信心的穩定,中芯國際可能難以直接喊停。"
不過考慮到資本開支并非一次性支出,中途可以暫停或放緩項目進展。" 中芯國際極有可能在實際執行層面,放緩產能擴張計劃,更審慎地對待每一筆投資。" 上述粵芯半導體高管認為。
清倉孫公司套現 66 億元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向時代财經分析指出,中芯國際在行業不景氣時期依然選擇大幅擴大規模,這表明公司對于長期戰略的堅持和對未來市場的信心。
然而這種大規模的資本開支無疑加大了公司的财務壓力,尤其在收入和利潤均出現下滑的情況下。" 因此,中芯國際可能正在尋求通過調整資本布局來優化資源配置,确保公司在激烈的競争中保持領先地位。" 郭濤說。
中芯國際的資產騰挪動作也确實印證這一邏輯。
3 月 26 日,中芯國際公告指出,公司間接全資子公司芯電上海拟通過協定轉讓方式将其持有的長電科技(600584.SH)2.28 億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以 29 元每股的價格轉讓給磐石香港或其關聯方,交易總價超 66.36 億元。未來,芯電上海将不再持有任何長電科技的股份。
磐石香港控股股東為華潤集團,這家總資產規模超過 2.3 萬億的巨型央企還同步買下另一大股東手中持有 1.74 億股長電科技股份。待交易完成後,華潤将共計持有長電科技 22.54% 的股份,成為其新的控股股東和實控人。
在此之前,中芯國際已經相伴長電科技 9 年,曾在 2015 年出資幫助這家國内半導體封測龍頭企業,跨國收購規模大致兩倍于自己的星科金朋,并逐漸成為產業鏈上下遊的重要合作夥伴。
2019 年,随着原實控人王新潮逐漸退出長電科技,中芯國際管理層更是開始進駐長電科技。周子學、高永崗兩任中芯國際前董事長都曾兼任長電科技董事長,其中,高永崗在 2023 年離開中芯國際後仍任長電科技董事長。與此同時,長電科技現任 CEO 鄭力也曾任中芯國際資深副總裁。
基于雙方過去的高度綁定,市場驚詫中芯國際的陡然退出。
但在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朱克力看來,在中芯國際堅持擴大規模,提升產能的戰略導向下,無疑需要中芯國際有更多資金和資源投入。而退出長電科技,則有助于其集中力量、更好的推進自身發展戰略。
上述粵芯半導體高管也認為,中芯國際在此時出售長電科技,是一個不錯的時機。" 在行業下行階段,長電科技業績表現不及預期,部分核心主導人員也已離開。對于作為财務投資者的中芯國際而言,已不是一項值得繼續持有的資產,及時退出套現賣給業務上與長電科技有所聯動的華潤,反而是更好的決定。"
對于退出原因,中芯國際方面指出,本次交易乃基于自身戰略發展,可優化資源配置,聚焦主業發展。此外,公司預計從中取得收益約為 12.45 億元。
對外投資為何明顯 " 收縮 "?
或許在周期與擴產的雙重壓力下,除了賣資產 " 回血 ",中芯國際的一級市場投資也出現了變陣,收縮态勢明顯。
作為國内晶圓代工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高度重視與集成電路產業鏈的上下遊企業的合作,試圖通過提升產業鏈整合與布局的能力,構建緊密的集成電路產業生态。
據 IT 桔子統計,自 2015 年成立至今,中芯聚源已經完成 223 筆股權投資,遍布半導體產業鏈不同環節。大部分投資以早期投資為主,A 輪投資次數最多,共有 98 家,占比超過 43%。
資深產業觀察家梁振鵬曾在接受時代财經采訪時表示,半導體行業的技術、資金門檻都很高,有研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諸多環節,靠一兩家公司無法撐起來,需要形成集團軍,形成生态體系,單憑中芯國際無法實現。中芯國際需要在其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根據中芯國際财報,通過與上下遊產業鏈企業的合作,公司既能拓展客戶,也可以為客戶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集成電路解決方案,提升市場競争力。因為晶圓代工廠的產能規模效應,和在地產業鏈協同能力,已成為客戶衡量供應鏈穩定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圖片來源:IT 桔子網站截圖
但從整個行業看,半導體的一級市場投融資并未明顯消減。
據科創板日報報道,2023 年,一級市場共發生投融資事件 8370 起,而這其中,半導體領網域的投融資事件達到了 1058 起,為所有行業領網域之最。但其中更多是存量項目的再融資,新項目有所減少。Pre-A 輪以前的項目數量共 170 個;A 輪和 B 輪的項目總數達到 518 起,占比超過一半。
那麼與行業相比,中芯國際的對外投資為何大幅 " 收縮 "?
上述粵芯半導體高管認為,中芯國際的對外投資調整屬于正常範疇。"2020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行業處在上行周期,市場對于後市的判斷過于樂觀,認為不管怎麼樣都能賺錢,相應做出的投資策略也會更為激進。但從 2022 年下半年開始,行業轉冷,投資風險升高,投資數量和金額回落也屬正常。"
在郭濤看來,中芯聚源對外投資數量和金額下降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方面,随着對產能擴建的需求不斷增加,公司需要将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了内部項目以确保技術更新和市場競争力。
另一方面,郭濤認為,企業可能會根據市場環境和自身發展階段進行戰略調整。半導體行業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經歷了高速增長之後往往會有一段調整期。在市場需求飽和或技術更新換代時,行業整體投資熱度可能會降低。
" 考慮到半導體行業周期性波動的特點,中芯國際可能在評估了當前市場狀況後,選擇更加聚焦核心業務,減少對外投資以降低風險并提高資本使用效率。" 郭濤認為。
将更多的資源跟精力投入到主業的發展之上,不失為明智之舉。業績會上,趙海軍也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應用市場,中芯國際在地生產,具有更大的機會。" 中芯國際已經積累了二十年多年的市場、技術與產品質量的優勢,抗周期波動能力較強;同時,公司也十分關注供應鏈的安全性、可靠性、韌性,不遺餘力地推進供應鏈的多元化和國產化。" 趙海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