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音樂節早就變“味”了,歡迎閱讀。
今年五一假期,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新景觀,主業為演員的趙露思、張新成、丁禹兮和張晚意等将紛紛在一些音樂節等他。
演員上音樂節并非新鮮事,陳昊宇去年就在廈門草莓音樂節完成了 " 首秀 ",十年前,同樣是在草莓音樂節舞台上,張曼玉獻上了自己的 " 音樂節首秀 "。
不過,像今年這樣演員 " 扎堆 " 跨界上音樂節的現象,确實比較少見。盡管這些演員中,如羅雲熙、任嘉倫和張新成的資料裡,都有 " 歌手 " 這樣一個身份,并且發行過不少個人演唱作品。
毫無疑問,音樂節主辦方更看重的是他們的 " 演員 " 身份,以及這個身份所擁有的 " 人氣 " 和 " 流量 "。音樂節市場非常殘酷,仍然需要不斷擴展客群,音樂節主辦方借助跨界藝人來提升音樂節的關注度可以理解。
音樂節生态将因此發生一些變化,但在一些觀眾看來,音樂節早就變味了。
A
從拼盤演唱會到粉絲見面會
" 你說這是一場音樂節?我覺得更像是露營派對。"
剛剛過去的一個音樂節上的 95 後樂迷 Lily 苦笑着告訴我們。她已經連續五年參加各類音樂節,但這次,她第一次覺得 " 不是為音樂而來的人太多了 "。
曾幾何時,音樂節被文藝青年們視為逃離城市、擁抱自由、與靈魂共舞的烏托邦。近年來,音樂節多了一些新的 " 身份 ",比如,拼盤演唱會。
這種變化無疑跟音樂節參與藝人的日趨多元化有關,十年前的音樂節,參演藝人的氣質相對較統一,主要以搖滾樂隊和獨立音樂人為主,後來多了很多主流歌手、說唱歌手和偶像藝人,如今又來了 " 演員 "。
有人因此給音樂節賦予了一個新的 " 身份 ",粉絲見面會。演員們的粉絲們去音樂節是為了聽他們唱歌嗎?不好說,但毫無疑問,對于粉絲來說,以這樣一種形式見到演員,無疑是一種新鮮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 見面 " 的意義要大于 " 音樂 "。
對于音樂節本身來說,沒什麼損失。" 演員 " 帶來的流量能夠在預售期迅速拉動票房,社交媒體上的熱度也能轉化為更高的品牌曝光和贊助回報。
但引發争議也在所難免,這種跨界流量的引入,往往會被認為是對音樂節初衷的一種偏離。一些資深樂迷對此并不買賬,認為這會稀釋音樂節的藝術性,使其淪為一場 " 粉絲經濟 " 的狂歡。
在網絡上,我們能看到一些網友認為音樂節已經變味了,但實際上,音樂節早就變味了。
B
音樂節早就變 " 味 " 了
" 現在的音樂節,感覺更像是音樂嘉年華。"80 後樂迷小林說:" 過去參加音樂節,感覺是在找同類,現在感覺什麼人都有,音樂怎麼樣不重要,就圖個樂子 "。
音樂節是從什麼開始變味的?有人認為是從 2019 年開始。只是,當時有人覺得 " 變味 " 的原因主要還只是因為票價越來越高。
但音樂節市場的 " 變味 ",早就開始了。2012 年,至上勵合和棒棒堂在熱播音樂節登台,算不算 " 變味 "?2014 年,張曼玉在草莓音樂節壓軸,算不算 " 變味 "?2019 年,當周傑倫站上音樂節舞台," 味 " 肯定變了。
" 以前來音樂節的大多是對音樂有執念的人,現在有太多人只是來湊熱鬧。" 小林說:" 讓更多人參加音樂節也沒錯,但我還是會懷念以前的那種‘瘋’勁兒。"
不得不承認,過去十多年來,音樂節已經從曾經的烏托邦式的小眾樂園變成了嘉年華式的大眾狂歡,成為了一個為社交、叙事、情感投射和文旅經濟而存在的多功能娛樂場景。
在參與過兩次音樂節組織的東子看來,這種轉變并非偶然。" 市場發展到現在,音樂節已經從一種亞文化的集體狂歡,轉變為城市運營的一個項目單元,它承擔了太多非音樂的職能。"
東子指出,如今的音樂節不僅要考慮演出質量,還要為合作品牌設計打卡位、為城市帶動文旅數據、甚至要上短視頻熱搜。
歸根到底,音樂節首先是一門 " 生意 ",而且,還是一門 " 難做的生意 "。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與燈塔專業版共同發布的《競逐更新、多元發展—— 2024 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顯示,2024 年,國内主要音樂節數量為 71 個,比 2023 年少了 40.5%。今年前四個月,國内已經十幾個音樂節先後宣布取消。
也難怪一位參與過音樂節主辦的演出策劃者說:" 流量沒什麼不好的,先活下去再說。"
C
重新定位 " 音樂節 "
" 演員該不該上音樂節?" 這在業内并沒有标準答案。
一位演出策劃人認為," 其實沒什麼好擔心的,只是個别營銷事件,成了不了主流。" 也有業内人士認為,音樂節靠演員宣傳,除了帶票需要,也可能是參演藝人咖位不夠。" 稍微有點咖位的歌手都在辦個人巡演。"
演員的加入不是偶然,是娛樂生态選擇的結果。一方面,随着音樂節生态的變化,作為 " 多功能娛樂場景 " 和 " 城市運營項目單元 " 的音樂節,如果要完成 KPI,需要更大的流量支持,另一方面,能撐起流量的藝人除了少數國民級歌手,不是 " 愛豆 " 就是 " 演員 "。
音樂節的 " 烏托邦 " 氣質,源于 1969 年伍德斯托克那樣的時代,它象征的是反叛精神、群體意識與音樂理想的共同體。那是搖滾樂的黃金年代,音樂節是青年文化的出口。然而,随着搖滾的退潮、說唱與電子音樂的崛起,音樂節的風格和精神面貌也随之改變。過去那種以音樂為信仰的狂熱,正逐漸被多元娛樂需求所取代。
與此同時,社交屬性的不斷強化,正在重塑音樂節的核心功能。從早年的 " 樂迷烏托邦 ",到如今更像 " 社交派對 + 打卡勝地 " 的復合場景,音樂節可被記錄和可被轉發的 " 現場感 ",其重要性已經超過音樂本身。
在這樣的環境下,音樂節自然會向 " 流量更大的地方 " 傾斜,比如科切拉音樂節近年來就不斷嘗試拓寬藝人選擇的邊界,從過去以獨立、另類、搖滾為核心的審美姿态,轉向熱情擁抱說唱歌手、K-Pop 愛豆、拉丁藝人,這一變化并非偶然,而是精準地回應了一個現實問題,如何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重新定位音樂節這樣一個重體量的超級 IP。
市場會給出自己的答案,觀眾也會用腳投票。科切拉音樂節近年來門票賣得越來越差也證明了重新定位本身也存在一定風險。
倒是今年的科切拉音樂節上,Lady Gaga 用一場史詩級的表演提醒我們,音樂節的核心體驗始終是 " 表演 ",最好的表演就是最好的體驗,也是音樂節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