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那些攢錢攢到孤獨的年輕人:她攢夠100萬後,買15元泡芙,哭了,歡迎閱讀。
當生活被數字圈禁。
攢夠人生第一個 100 萬的女孩林朵,下班路上,終于忍不住走進甜品店。
為了攢錢,畢業後她再沒買過甜品。那天她忍不住買了 15 塊錢的泡芙。
回家路上,她提着盒子,哭了。
她是浩蕩攢錢大軍中的一員,許許多多和她一樣的年輕人,在嘗試 3000 元過一個月,2000 元過一個月,甚至 500 元過一個月。
他們被封為 " 生活精算師 ",然而真相更像是一群年輕人,在都市叢林中,進行嚴苛的生存實驗。
他們精确記錄每一筆花費,他們用最低成本維持必要的生存,用延遲滿足的理論壓制自己的消費欲望,直至生活被數字圈禁。
最後,他們把自己逼到荒島之上,并自我疑惑:攢錢究竟在積累财富,還是在典當青春?
生活 " 精算師 "
早上 7 點,在大部分朝九晚五的都市白領還沉浸在睡夢之中時,林朵已經起床了。
她今年 29 歲,畢業後加入了西安的一家央企,工作穩定,收入可觀,但依舊選擇拼命攢錢。
她用 20 塊錢的國產洗面奶和 30 塊一罐的青蛙王子面霜快速洗漱完,走進合租屋的公共廚房準備早餐。
在 1071 公裡外的北京,同齡人阿遠吃完早餐後也準備出門。如果出門太遲,小區門口的共享單車就會被搶光,要走很遠才能碰到第二個單車停放點。
其實,他離公司不算近,但他每天堅持騎自行車去上班,畢竟三天的地鐵出行費,就能辦一張不限次數的騎行月卡。
只有偶爾下雨或者天氣不好,他才會坐地鐵,或者更奢侈一點,叫個拼車,和三個陌生人擠在一起。
中午 12 點,北京的高層寫字樓,00 後小東獨自一人享用着從家中帶來的午餐,而同事們則默契地不再邀請他一同外出用餐。
下班後,他更願自己做飯。晚上 9 點,小東穿好衣服步行 2 公裡,趕到家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只為能低價購買打折時蔬和水果。
晚上 10 點,結束了一天工作的阿遠,打開桌面上的節能台燈,仔細核對每一筆支出,将它們一一填入那張精心設計的 Excel 表格中。985 院校培養的思辨能力,被他悉數傾注賬單裡。
他們是當代年輕人中的生活精算師,通過構建精密的生活算法,用最低稱為維持日常生活。
豆瓣 " 喪心病狂攢錢小組 " 聚集着 65 萬成員,他們分享 500 元怎麼生活一個月;蘋果手機排行第一的某記賬 APP 數據顯示,已經有 200 萬的下載量。
年輕一代不再 " 透支未來 " 而是選擇 " 囤積安全感 "。他們關閉花呗和各個軟體上的月付;把洗衣液換成洗衣粉;一日三餐做飯解決;聚會婚禮能推就推 ……
小紅書上 "25 歲,攢到人生第一個 50 萬 "," 我覺得我的省錢方法是最好的 "," 攢夠 300 萬就退休 " 各式各樣的攢錢帖層出不窮。
攢錢似乎成為了年輕人中興起的新風尚,他們嘗試着在不确定的變動世界裡,給自己一份确定的安全感。但這一切似乎逐漸走向瘋狂。
他們正把自己變成一座 " 孤島 "
林朵其實已經攢夠人生第一個 100 萬,畢業後,用了 7 年的時間。
然而,她在小紅書發帖:攢錢到了 100 萬,為什麼我越來越焦慮了?
他的小紅書主頁,全部都是薅羊毛和省錢攻略。林朵說 " 最開始攢錢的是為将來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
攢錢一開始确實帶來了成就感和滿足感,雖然靠 " 省 " 存下不少錢,但在這個過程中,把對很多事物的熱情和喜愛也一并省沒了。
漸漸的,因為舍不得花錢,她不再和朋友聚會,不再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 我幾乎斬斷了我生活中除生存以外的所有支出。"
林朵回想起去年秋天,在下班路上,她被一家甜品店的香氣絆住了腳步。蕭瑟秋日裡甜蜜溫暖的味道讓她忍不住走了進去,這是她工作後,第一次步入甜品店。
她時隔許久,用 15 塊錢為自己生活以外的東西買單,但甜蜜似乎沒有蔓延到她的心底," 我提着那盒泡芙回家的路上忍不住哭了,覺得自己又在亂花錢。"
這種對消費欲望的自我壓抑,正讓 她逐漸成為 " 生活絕緣體 "。林朵說,因為自己的低物欲生活方式,親友都開玩笑叫她 " 守财奴 ",雖然知道是玩笑話,但心裡還是不好受。
攢錢攢到最後,連社交和愛情都割舍了。
同事喊她下午一起點奶茶,被她拒絕了,為了省錢,她寧願喝茶水間的免費咖啡。
她會因為花錢的問題和身邊親近的人争吵,計劃好的旅行也會因為舍不得花錢而放棄,相戀一年的男友也因金錢觀念不同和她分手。
" 他給我買了一束花,我覺得很生氣,因為這是在浪費錢。" 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那些百十塊的禮物對于林朵來說宛如千斤重," 分手以後,他勸我去看看心理醫生 "。
00 後小東同樣覺得自己不開心。
攢錢的第 3 年,他突然陷入了迷茫。每到深夜,他看着存款的數字開始反復問自己:攢錢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樣做,值得嗎?
大學時期的小東,是個愛到處旅遊、有冒險精神的年輕人。他還記得大二那年,月初父母剛發了生活費,他就聯合舍友跑到西藏窮遊。那時候他在心裡想,等以後賺到了錢,就可以天南海北的到處遊玩了。
現在,他還是會出去旅遊,但是出行住宿選擇青旅,綠皮火車,旅遊地的特色體驗因價錢而放棄。旅遊好像只剩下了疲憊與算計,而最初幻想的美好生活卻越來越遠。
阿遠的心理負擔更重。他是大廠員工,但生活如困怪圈。長時間的低物欲生活讓他陷入迷茫,發文問 " 攢錢所追求的更好的生活的标準和意義在哪裡?"
評論區網友提醒他 " 這是抑郁的前兆,你應該去看看心理醫生,長此以往會陷入虛無主義 "
被典當的青春
當攢錢帶來的滿足感退潮,年輕人的生存悖論愈發清晰:他們用青春兌換的安全感,正反過來吞噬青春本身。
深夜的小紅書,總飄蕩着相似的迷茫:" 存到 XX 萬就退休 " 的承諾如同海市蜃樓,存款每增加 10 萬,安全線就自動上浮 20 萬。
小東在帖子中寫道:" 以為存夠 50 萬就能喘口氣,現在覺得 100 萬都不夠打底。"
他們用縮小生存空間來換取存款餘額,卻在精打細算中迷失了生活的方向。陷入了越攢錢,越焦慮的怪圈。
現在的年輕一代,每個人只有宏大的攢錢目标,卻又缺乏具體計劃:攢下的這筆錢,到底要用在哪裡?
抵抗那些看不見、摸不着的風險,就會導致 " 永遠不夠 " 的恐慌。
同時,社交媒體渲染的成功标準讓人陷入追趕的疲憊。社交軟體上輕松攢到 100 萬、300 萬的例子層出不窮,永遠有更高的數字。
但是,有些東西終究無法被數字計算。存款數字能帶來暫時的安全感,卻再也買不回 20 多歲該有的溫度。
那些為了攢錢而放棄的娛樂、社交,在長期壓抑中讓人產生剝奪感,開始懷疑這一切究竟 " 值不值得 "。
同時,存款越多,年輕人反而越擔心失業、疾病等意外消耗積蓄,這些進一步放大了對未知的焦慮。
如果設定了具體目标,但每個月不能達到預期存款數,就會陷入更深的焦慮和自責之中。
或許這個困局終将被破開,就像小東把手機屏保換成了西藏岡仁波齊神山腳下的星空——那是大學旅行時拍的照片,存款賬戶裡曾短暫消失過 1000 元,卻永遠留下了整片銀河的光彩。
在這場被異化的攢錢浪潮中, 當代精算師們應該開始嘗試重構健康的 " 生存公式 "。
林朵嘗試對抗 " 花錢就心疼 " 的生理現象,給每月預留 " 額度 ",用于享受愛好或小确幸,平衡當下與未來。
小東開始把旅行計劃提上日程,他的存款 " 應該優先為人生體驗付費 "。
同時,年輕人要學會投資技能提升、健康管理,用自我提升抵抗風險,降低對存款的絕對依賴。
存款數字本應是通往自由的船票,不應該在浪潮中異化成目的本身。
金錢只是數字和符号,但生命的體驗無法被量化。如果花費一些金錢能讓你切實地感受到快樂,那麼可能此時你的内心比千萬富翁更豐盈。
後來,林朵終于坦然的走進甜品店," 從今天起,我要把快樂和幸福放在第一位,存錢放在第二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NEXT 趨勢 ",作者:圖圖,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