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最新國產劇這一集「封神」?,歡迎閱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在國產青春片與 " 爛片 " 這兩個字幾乎劃上等号的時候,國產青春劇,卻時不時地會有一些 " 意外情況 " 發生。
比如早年的《一起同過窗》,《你好,舊時光》。
以及近年的《風犬少年的天空》,以及《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它們以鶴立雞群的品質,默默地在給這一類型續命。
最近也有一部劇。
乍一看,它并沒脫離國產青春校園的劇情和人設的窠臼,也談不上有多高的熱度。
可,非但豆瓣開分 7.8。
甚至于第 13 集,還以 " 封神 " 的口碑衝上了熱搜。
熱搜詐騙?
抱着懷疑的态度,Sir 打開了這部劇,并追完了它。
一個想法——
我們之所以喜歡看青春劇,并不在于它有多精妙的故事。
而在于創作者是否理解 " 青春 " 的定義。
樹下有片紅房子
01
不妨,從被網友認為 " 封神 " 的第 13 集聊起。
2007 年,女孩陳歡爾(楊肸子 飾)從縣城考入市一中,和家屬院中的景栖遲(翟潇聞 飾)、宋叢(周柯宇 飾)成為了好朋友。
而第 13 集,卻是講述他們父母的關系。
父母們常見的狀态是什麼?
争吵。
歡爾的媽媽生日快到了,常年出差的爸爸也回了家。
溫馨團聚?
但很快,矛盾由一些小事疊加起來。
爸爸生氣怎麼自己的洗漱用品全收起來了,媽媽卻看爸爸主動做的那些家務各種不順眼。
一言不合,這個家就變成了奇葩說開杠現場。
非但陳歡爾的家庭如此,其他兩個小夥伴的父母關系也大差不差。
父母們從不提起曾經的甜蜜,子女只看到日復一日的各種吵架的變體:
雙方對壘式,冷戰式,單方挨罵式。
這讓他們產生了懷疑——
會不會,他們的真愛不是彼此?
要知道,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少年,對愛情的理解是純潔而神聖的,他們覺得,愛情應該是一道邏輯題,如果不是一開始的選擇錯誤,是不會有現在的結果的。
于是他們翻開父母年輕時的相冊。
試圖在這些舊照片中,找到當年真相的蛛絲馬迹。
然後呢?
一件很小的事情發生了。
父親幫母親過生日,策劃出了一個 " 生日驚喜 ",結果弄巧成拙,驚喜變成驚吓,于是只好做小伏低,安撫驚恐萬分的媽媽。
看着媽媽和爸爸喜笑顏開。
歡爾突然不想知道 20 年前愛情故事的答案了。
這一刻就挺好,不是嗎?
所以,這一集所說的僅僅是父母愛情?
是,也不是。
因為接下來,才是劇集的重點——
在景栖遲與歡爾回家的路上,此時,巷子裡落下一場雨。
與 20 年前如出一轍。
20 年前,家屬院的家長們那時還很年輕。
他們約在舞廳裡,朝自己心目中的舞伴伸手。
共撐一把傘,雨中留電話。
原來他們從一開始的選擇就是彼此,沒有那些腦補的 " 故事 "。
而 20 年後。
當歡爾在前面走,景栖遲的目光,也鎖定在她的背影上。
一前一後,不曾移開凝視的眼神。
是的,這場戲給了觀眾極強的氛圍感。
以至于網友說:
雖然用 " 封神 " 這個詞,的确太誇張了些。
可在國產青春劇裡,這樣的場景,也是難得的巧思。
02
那麼,這樣的 " 氛圍感 " 到底是怎麼制造出來的?
演員的表演?
細膩的感情?
Sir 的看法是,導演為了這一場戲,其實早已鋪滿了草蛇灰線。
最關鍵一招,紅色的入侵。
最後這一幕雨中,大家截圖歡爾和景栖遲的紅色情侶裝,覺得 " 甜 "。
事實上,紅色從這一天一早就開始鋪墊了。
紅色第一次出現在相冊時,就在為最後一場戲做伏筆。
當鏡頭核心對準相冊中照片時,周圍其他照片的紅色就在角落蔓延。
之後的紅,則和 " 家 " 有關:
歡爾家布置的生日裝飾,媽媽生日蛋糕底的顏色,甚至那張驚喜卡,都是紅字。
它延伸關聯起劇中的多個情緒場景。
歡爾從家裡出來,來到和景栖遲他們的秘密基地,那裡的頂棚,就是一塊紅布。
這是 " 傘 " 的初始形态。
最終,它變成了 20 年前的一把紅傘,和 20 年後男女主雨中奔跑的紅衣。
第二招,則是鏡頭的律動。
導演在兩人巷中漫步的中景,插入景栖遲的主觀視點——
視線集中在陳歡爾的左肩,而後的移動焦點将兩人情感的流動可視化。
這樣的運動鏡頭和一般青春劇的固定機位和正反打相比,更強調了:
在流逝的時間中,将瞬間的永恒拉長。
除了這兩招呢?
最重要的,其實是劇集做了系統性的、持續的安全托舉——
它打造了一個細膩、真實、美好的青春烏托邦。
比如,用中式夢核元素喚醒 90 後記憶。
搬家時候的塑料包、涼席。
同學的爸爸出差帶來的稀缺零食——一盒丹麥曲奇。
人手一盤的新概念英語磁帶。
合宿的時候在下鋪打電筒玩塔羅,老師查房就三個人擠在一條被子裡 ……
又比如,一個能始終托起孩子成長的家屬樓社區。
就像希拉裡說過的那句:" 培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的努力。"
一個家庭的問題,往往由四個家庭合力解決。
歡爾的媽媽總是不在家,宋叢媽媽便每次多炒一些菜,放在飯盒裡讓孩子們在秘密基地分享。
景栖遲扭傷了腿,最先給他藥方,也是在醫院工作的宋叔。
歡爾媽媽度過的第一個寂寥的春節,也是阿姨們主動上門打麻将驅散寂寞。
在這樣的 " 紅房子 " 裡,情感不再是原子化的。
不必去猜測信号那端的延遲反饋。
因為一低頭,就可以看見鄰家你喜歡的那個人,抬頭對你元氣地微笑,說 " 我沒事 "。
沒錯,這樣的美好,顯得有些失真。
可是經歷了大量争吵、分手、生離死别的國產青春片後,Sir 倒是很理解為什麼觀眾會喜歡這樣的 " 失真 "。
就像前兩天說的——
愛情片的難度在于境遇的塑造,尤其是在兩性話題尖銳的當下,如何制造一個雙方都能理解的虛幻夢境,這才是最重要。
青春片也是如此。
我們需要的往往不是一個充滿着撕逼與狗血的青春。
而是一段值得懷念的過去。
能夠做到這些,哪怕是有一點點失真,觀眾也會原諒的吧。
03
可如果僅僅如此,Sir 最多會覺得這是部勉強及格的劇。
它優缺點明顯。
屬于看下去無妨,棄了也沒有多大損失的一類劇。
但既然能上 " 第 13 集封神 " 的熱搜(如果不是片方營銷的話),以及取得豆瓣 7.8 的分數,至少可以看出,它并非只是渲染美好那麼簡單。
至少 Sir 覺得,它相比于同類國產劇來說,更加準确地捕捉到了青春的特質。
比如,青春的深層次需求——
安全感。
怎麼說?
就拿其中的一條女女線,陳歡爾和好朋友祁琪(鶴秋 飾)的友情來說。
原本她倆是親密的同桌,因為文理班分科之後,距離 + 心理的作用,漸行漸遠。
陳歡爾想盡了各種辦法,讓她們不要 " 分開 "。
在祁琪分到文科班的那天生日,歡爾給她錄了一段全班同學的生日祝福。
即便兩棟教學樓相隔很遠,短短的課間 10 分鍾,歡爾一下課就跑過去見祁琪一面。
她想儀式性地做保證:我們的友情沒有消失。
不過,對于青春期的少女來說," 最好的朋友 " 這個詞的純粹與重量,足以引發一次情感海嘯。
祁琪接受不了歡爾對自己讨厭的班長好,并把她帶進曾經的四人補習小組,她攤牌了:
我對友情是有占有欲的
如果做不了唯一
那麼我寧願我們只是同桌
階段性的同學
為什麼這一段劇情會引發共鳴?
以至于不少人想起了自己曾經學生時代的朋友,不知道什麼原因就突然冷淡,漸行漸遠。
沒有下文,也沒有攤牌。
僅僅是情感代償嗎?
不。
或許更多的,是青春這個階段,正處于少年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中間地帶。
我們不再擁有兒時的安全感。
與此同時,又對不安全的未來充滿着擔憂。
于是極力地想留住時間。
而這樣的心理動機,則同時保留在兩個大相徑庭的角色身上。
呈現了她們内心的 " 恐懼 "。
說白了,青春片的本質就是對成人世界的 " 抗拒 " ——
我不想只擁有一個階段性的關系。
我幻想永恒,幻想浪漫。
幻想我們永遠都有自己做選擇的機會。
于是,男女主之間到了大學,也遲遲沒有捅破窗戶紙。
因為,要維持那個青春烏托邦,友情似乎會比愛情更堅固。
于是,景栖遲拒絕學姐的示愛,理由是:" 她讓我想起我們當年的英語老師。"
因為,學姐是 " 大人 ",她不是那個安全青春烏托邦裡的 " 我們 "。
他們試圖讓高中時期的情愫永遠 " 保鮮 "。
因為那時候的我們,建立喜歡的原因不是肉體吸引、不是現實經濟、不是順勢而為。
而是——
我真的能從你的眼睛裡,看到一個最核心的 " 我 "。
而你,則是我在發現 " 我自己 " 的路上,最重要的同路人。
所以你看。
整個劇的視聽語言,幾乎建立在 " 想停在此刻 " 與 " 終究留不住 " 的拉扯上。
劇本的時間向後推移,但影像仿佛在情感的推動下抗拒着這一刻。
雨巷的運動視點鏡頭同樣出現在公交車上四人閉環式的對望中,鏡頭也在努力一鏡表達所有人的關系,盡量少對切。
将青春酸澀的暧昧瞬間進行一個全景式的拉長。
而顏色更是在加深某一瞬間的浪漫濾鏡。
不僅僅是 13 集的紅色。
在第 3 集,女主和男二主動單獨補習時,兩人穿着同一色系的藍。
它指向一種回憶的再度美化,和宿命般聯結的渴求。
像這樣的用瞬間對抗流逝,還出現在景栖遲用 DV 機記錄學農後的班集體這一段。
用完全原生的、即興的表達,去對抗校園劇刻意的視聽設計。
那些笨拙的即興台詞、臉上的笑意,都是在表達:我能不能把這一刻開心再拉長一點點。
是的,小時候總怕自己長不大,現在怕的是,長大了,回不去。
那時候,我們那麼弱小,又那麼容易滿足。
不那麼復雜,也不那麼貪心。
以至于如此輕易就獲得了當下的 " 奢侈品 " ——安全又牢固的情感支持。
可是。
我們也知道,再懷念,長大依舊是一種必然。
就像劇集的最後。
十年後的同學會,我們再一次面對 DV 裡過去的自己。
或許只能對 ta 說:
或許我始終沒有過上 " 你 " 設想的日子。
但是。
我不會忘記 " 你 "。
不會忘記曾經共同度過的時光。
如果哪一天,你發現許久沒有聯系的我,忽然在你最新的一條朋友圈上點下一個贊。
不要懷疑。
那一刻,我想到了我們的過去。
想到了那個 2007 年。
也許這個念頭,僅僅只有那麼一分鍾,就被現實的煩惱衝散。
但在那一分鍾。
我很慶幸,我們曾一起走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就是塗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