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牛逼閃閃的「豆瓣9.5」,國内終于也能拍出!,歡迎閱讀。
文 | 十點電影原創
三年前,韓國《機醫》系列相繼面世。
在劇中,無論角色正經歷多深刻的疼痛、體味多珍貴的親情,都能穿透熒幕與你我形成共振。
讓每一份動容,凝成一顆顆淚滴。
也正因為《機醫》系列由一段段真實感人的故事銜接而成,它才能守住這類題材最富于溫度的内核。
最終,兩季内容穩扎穩打,載譽而歸。
老妹兒一面追劇一面翹首以待:
國產醫療題材什麼時候也能來一部王炸——
一部真正扎根普羅大眾生活且與醫患關系密不可分的作品?
直到,它出現了——
哔哩哔哩、中廣天擇、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深圳市兒童醫院聯合出品。
其中,中廣天擇正是輸出《朗讀者 第一季》《守護解放西》等多部精品節目的優秀制作公司。
這次,立足于大型治愈系醫療紀實節目基礎,《閃閃的兒科醫生》将兒科醫生的日常工作作為切入點,講述一個個患兒背後的家庭故事。
從幼兒初生、單親帶娃、青春期引導、意外創傷到心理焦慮,問題千絲萬縷,總能與現實中的育兒家庭產生勾連。
醫生做出的應急方案和善意疏導,不止是救助每一個患兒,更是在守護他們背後的幸福堡壘。
豆瓣衝破天花板的高評分下面,有人從這部紀錄片中收獲了啟示,也有人建議每個準備為人父母的夫妻都先将它仔細看完。
畢竟,在走進笑淚兼有的育兒生活之前,你總該知道自己即将面對的是怎樣的責任。
正片開始,醫護工作者可可愛愛的發言,讓老妹兒 " 噗嗤 " 一樂。
" 那群内科醫生天天坐辦公室都坐出痔瘡來了。"
" 外科他們天天做手術都站出靜脈曲張了。"
話是這麼說,但内科外科不分家。
咱們這就近距離感受一下大佬炸街的場面。
領頭羊陳欣欣,各位重點了解一下,從性格到專業,簡直不要太圈粉。
高一女生挂門診,講述自己的基本情況:
深呼吸胸痛,體育課跑步不太行。
陳欣欣看看拍好的片子,得出一個結論:沒有任何問題,你就是太重了,要多運動。
嗯???
女生害羞地縮成一團:課間只有八分鍾,十點放學,十點半就熄燈。
運動?沒時間,真沒時間。
這種情況,當即把見多識廣的深圳市兒童醫院胸心外科特聘專家教授兼主任醫師陳欣欣驚到,直呼 respect。
大佬坐姿主打一個灑脫不羁
學業繁重是個難題,但還是要盡量抽時間鍛煉,畢竟健康成長要緊。
下一對夫妻進門問診,高齡孕婦正懷第一胎且懷孕 23 周,對胎兒的病情存有很多擔憂。
據陳欣欣大夫分析,胎兒問題在于部分型房室間隔缺損,手術成功概率為 99.5%,術後與常人無異。
專家擺事實講道理,孕婦仍然提出許多細節考量。
盡管陳欣欣大夫反復強調,他們為人父母的所有顧慮都可以在胎兒術後打消,但孕婦還是堅持追問。
陳欣欣大夫起初還耐心講解,在看清這對父母的意圖後,決定讓他們先回去商量,這個孩子到底要還是不要。
夫妻離開後,陳欣欣與同事的交談一針見血——
她其實根本就不想要。
而下一對問診夫妻,剛好站在糾結夫妻的對立面。
這位媽媽從懷孕之初就知道寶寶恩希有問題,經歷早產之後,輾轉各處求醫,很多醫院卻因為情況過于棘手不敢接收,但他們從不曾放棄。
不得不說,節目組是懂 " 對比 " 的。
恩希患有完全型房室間隔缺損,幾經周折,終于轉運至深圳市兒童醫院。
心胸科大佬出場,詢問過恩希幾次轉院的情況,感嘆他們兜兜轉轉沒找對地方。
可惜了,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恩希出生三個月,曾做過肺動脈環縮手術,緩解病症。
但随着恩希逐漸長大至五六個月,必須做一次性根治手術。
拖到現在一年左右的時間,恩希一直在成長,但肺動脈環縮技術時刻限制着肺血流量,嚴重時會導致恩希缺氧死亡。
孩子能活到現在,已經是個奇迹。
怎麼辦?當然還是做心髒手術。
陳欣欣大夫主動提出醫院有慈善基金,可分擔一部分費用;夫妻還沒找到住處,也可直接住在病房。
内科和外科專家會診得出結論,必須先解決恩希肺部感染的問題。
梁穗新大夫,措辭溫柔含蓄:我覺得第一可能稍微控制一下肺炎。
陳欣欣大夫要求精準:别稍微,控制到什麼程度?
只要你把肺的問題解決,我保證讓她活。
不是毫無來由的自信,而是扎實的基本功和數十年如一日專業的工作态度,讓他敢打這個包票。
他了解這對父母一路走來多麼不易,更加打心底裡地想要幫助這對父母。
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結果。
陳欣欣大夫的提問真實且扎心:
恩希父母的回答,太讓人心疼:
萬幸的是,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當恩希被推出手術室,媽媽露出開心的笑容,一路小跑緊緊跟随。
恩希爸爸不善言辭,從來都是認真聽醫生講解,與恩熙媽媽一同高度配合,彼此互相支撐。
見到女兒脫離危險,他也久違地綻開了笑顏。
當恩熙小小的手掌和媽媽碰到一起,彈幕上的夥伴紛紛表示淚目。
媽媽說:" 這回就好好長大了啊。"
一定要好好長大,因為你的父母超級愛你。
不止心胸科,具有代表性的科室還有許多,比如神經外科。
患兒筆筆叢沙發上跌下,沒有皮外傷,父母也沒放在心上。
結果,筆筆睡了一會兒就開始嘔吐,送醫發現瞳孔出現擴散,這才轉運到深圳市兒童醫院。
筆筆腦内的血腫正在擠壓腦組織,整個人陷入昏迷,所幸搶救及時,并無大礙。
筆筆爸爸在精神高度緊繃後泣不成聲,筆筆媽媽說,他爸爸就是在開顱手術之後去世的。
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摔傷、磕傷,已經悄悄留有隐患。
家屬醫療常識的欠缺,卻往往會增加醫生與家屬溝通的成本。
比如,孩子腦部腫了一片,醫生初步診斷為骨折、皮下出血、顱内出血,需要拍片進一步确認。
但孩子奶奶的關注點是,拍片有沒有輻射?有輻射能不能不拍?
11 歲小女孩因陰道閉鎖,積液無法排出,不斷擠壓膀胱,造成排尿困難。
小女孩羞澀,母親也未太過關注,所以小女孩一直強忍着巨大的痛苦。
他們遇到的問題,每對父母都可能要面對。
小打小鬧的磕碰,莫名的腫脹或疼痛,并不一定會通過自愈解決,反而會在某個時刻埋下禍根。
這部紀錄片片如其名,讓各個在專業領網域頗有建樹的兒科醫生為父母提供警示、答疑解惑,幫助更多人去了解怎樣照顧孩子茁壯成長——
原來,現在的孩子發育更快,10 歲以後已具備迎接初潮的可能;
原來,孩子屁股後面的小坑,是一種脊髓發育畸形的表現。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正如,第二集的标題:可是,沒有如果!
在順利解決所有危機之後,我們還能拍拍胸口感嘆虛驚一場。
但孩子的成長無法逆轉,人生不能重來。
父母的任何一個選擇都可能指向不同的結果。
由衷希望,父母們能具備更富的育兒知識去面對這種無常,陪伴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