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解碼聯合動力IPO:小米、理想電驅商的潛力與挑戰,歡迎閱讀。
今年 2 月 14 日,小米 SU7 Ultra 亮相上海國際賽車場(F1 賽道),以 2 分 9 秒 944 的成績成為 " 上賽最速量產車 ",刷新了保時捷 Taycan Turbo GT 所保持的 2 分 11 秒 28 最快記錄。
亮眼成績的背後,SU7 Ultra 所搭載的是兩台自研的 V8s 電機和一台 V6s 電機。
V6s 電機正是出自目前正在創業板 IPO 排隊的蘇州匯川聯合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聯合動力 ")之手。
聯合動力的母公司系電機龍頭匯川技術(300124.SZ),實控人朱興明等均具有在華為任職經歷。
此次匯川技術将旗下的新能源汽車電機相關業務整合至聯合動力,推動後者獨立上市。
聯合動力 2023 年才實現扭虧,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别達到 93.65 億元、1.86 億元,分别同比增長了 86%、203%。
作為 " 賣鏟人 " 的聯合動力,2024 年上半年電控產品市占率約為 11%,在第三方供應商中位列第一。
此次 IPO,聯合動力拟募資 48.57 億元,投向 " 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建設 "、" 研發中心建設及平台類研發 " 以及數字化系統建設等項目。
擺在聯合動力面前的核心挑戰在于,不少整車廠都在自研電機,議價能力進一步增強,這或許将進一步擠壓其利潤空間。
承壓的單價
聯合動力是匯川技術栽培多年的成果。
早在 2011 年,匯川技術看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後,便以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下稱 " 蘇州匯川 ")為主體成立了 " 生產新能源汽車電機控制器項目 ",新建 8 條新能源汽車電機控制器生產線等進行量產。
随着新能源電機放量後,匯川技術 2021 年将蘇州匯川、蘇州匯川聯合動力系統有限公司等整合為聯合動力,并于次年開始籌備聯合動力的 " 單飛 "。
截至 IPO 申報前,匯川技術持有聯合動力 94.51% 的股份。
產品放量後,聯合動力對匯川技術的貢獻度正逐年升高。
2021 年至 2023 年,聯合動力的收入分别為 29.03 億元、50.27 億元和 93.65 億元,占匯川技術的比重從 15% 升至 29%。
但近百億收入規模 B 面是,聯合動力才剛剛扭虧。
2021 年、2022 年,聯合動力的淨虧損額分别達到 2.5 億元、1.79 億元,直至 2023 年才扭虧為盈至 1.86 億元。
扭虧為盈亦是聯合動力創業板 IPO 的财務基礎。
盡管 2020 年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落地之初,深交所就已經制定了 " 預計市值不低于 50 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 3 億元 " 第三套上市标準,為未盈利企業的上市留下了制度空間。
但在實操層面,迄今為止尚未有未盈利企業登陸創業板。
匯川技術所選擇的第二套上市标準,正是涵蓋了淨利潤指标的要求,即 " 預計市值不低于 15 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 4 億元。"
扭虧的重要動力,是產品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發展實現了大規模放量。
" 汽車零部件行業其實就是‘薄利多銷’,需要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從而支撐盈利。" 北京一位汽車行業研究人員指出。
目前聯合動力的產品主要抽成電驅、電源系統兩大類,這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
前者可實現電能轉換為動能等功能,後者可調節動力電池充放電等。
電驅系統是主要收入來源,在 168 萬台的銷量加持下,2023 年創收 77.46 億元,同比增長了 65.65%,占總收入比重在 8 成以上。
但電驅系統的平均單價呈現下滑态勢,2023 年平均銷售價為 4474.33 元 / 台,同比下滑了 13.3%。
電源系統亦是呈現相似趨勢,2023 年銷量達到 53.25 萬台,同比增長了超 5 倍,但同期平均價格為 2636.18 元 / 台,同比下滑了超 16%。
對于降價,聯合動力解釋稱主要是產品銷售結構調整所致。例如價格相對較低的定子組件、轉子組件等電機產品占比提升,降低了電驅系統產品的平均售價。
潛在挑戰在于,新能源汽車價格戰不斷向上遊供應商傳導,給聯合動力的利潤帶來更多壓力。
作為行業老大的博世都倍感艱難。
博世與整機廠的談判通常是第一季度确定全年的價格,但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今年初坦言,這一過程正變得漫長,或出現 " 一季度談判後,二季度又要重新談判 " 等情況。
" 談不妥的話,會出現比如說暫時貨款被扣住,但總體來說我們是抱着誠意跟各家主機廠去談。" 徐大全指出。
聯合動力的可比公司巨一科技(688162.SH)已在 2024 年出現 0.15 億元的虧損。
規模優勢下,聯合動力的毛利率表現仍優于同業,2023 年達到 14.92%,高出威邁斯(688612.SH)等 4 家可比公司均值 9.4 個百分點。
替代與依賴風險待解
聯合動力當前客戶主要是廣汽、理想、小米等整車廠。
2023 年,作為前五大客戶的廣汽、理想、長城、吉利、小鵬合計貢獻了 71.2 億元收入,占比已超 7 成。
由于小米汽車于 2024 年 3 月上市,聯合動力的财報基準日系 2024 年 6 月末,因此小米的業績影響暫未在當前的報表中有所顯現,但或許仍為後續的業績增長提供動力。
事實上,當下炙手可熱的大單品小米 SU7,電機電驅系統正是來自聯合動力的供應。
SU7 的持續放量正給聯合動力帶來更多業績想象空間。
高性能電機單價約為 1.05 萬元至 1.4 萬元,若以 1-1.2 萬元 / 台的價格、2024 年小米 SU7 13.5 萬輛交付量粗略估算,則預計可給聯合動力帶來 13 億 -16 億元的收入。
同時,小米汽車如果順利達成 35 萬輛的 2025 年交付目标數,粗略估計可以給聯合動力帶來 40 億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小米 Su7 多款產品排期爆滿,提車需要數月才能完成,疊加年内的 Yu7 發布,實現這一目标概率仍然較高。
不過近期小米汽車的安徽高速事故也備受輿論關注,這是否會給未來小米的訂單帶來不确定性,有待考驗。
從後續在手訂單的情況來看,聯合動力的收入還有較大的增長潛力。截至 2024 年末在手未執行訂單約為 59 億元。
但挑戰和風險同時并存。
大車企受困于當前市場的激烈競争,或進一步擠壓上遊供應商的利潤空間。
作為聯合動力的大客戶,廣汽 2024 年出現了大額虧損,達到 4.94 億元,同比下滑了 113.21%。
對此,廣汽解釋稱主要是受到汽車行業價格内卷、競争格局劇變等因素影響,汽車銷量減少。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争,追加約 180 億元銷售補貼等投入,導致其 2024 年業績出現了大幅下滑。
2024 年上半年,廣汽對聯合動力的采購額僅為 8.47 億元,位居第二大客戶。
這或許都在給聯合動力的業績帶來更多壓力。
不僅如此,部分頭部整車廠正在自研電機,這也是聯合動力要面臨的潛在競争。
小米自研自產 V8s 電機,已用于 SU7 Ultra 車型,不排除此後會在其他車型中有更多自產;
2024 年,廣汽集團旗下廣汽埃安銳湃智能生态電驅工廠正式竣工投產,預計到 2025 年可實現年產 40 萬套 IDU 電驅系統總成,以及年產 10 萬套廣汽混動機電耦合系統的電機和電控系統;吉利的 11 合 1 智能電驅則已經搭載吉利銀河 E5 車型。
不過,聯合動力認為車型平台年銷 20 萬輛以上方能覆蓋研發與產線成本,而新能源汽車市場 " 車型多、迭代快 " 的特征導致多數單一車型難以實現有效的規模效應,而第三方供應商卻可以通過服務多個客戶平滑波動、復用研發成果等,因此第三方供應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整車廠整合浪潮下,下遊車廠逐漸呈現 " 強者愈強 " 的态勢,也可能推動各方自研電機,進而擠壓聯合動力等第三方供應商的市場份額,給其利潤空間帶來更多挑戰。
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的加劇,行業的出清概率和中小新勢力的财務風險,可能給供應鏈帶來回款隐患。
例如已經破產的新能源車企 " 威馬 " 曾一度是聯合動力的重要客戶。
2021 年,威馬給聯合動力帶來的收入達到 2.16 億元,位居第三大客戶之位。但由于威馬此後 " 資不抵債 "、無力還款,聯合動力在 2022 年對此計提了 100% 的壞賬。
這或許都是聯合動力未來要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