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人人網,終究活成了“時代的眼淚”,歡迎閱讀。
佘宗明 / 文 曾風靡一時的人人網,要成另一個天涯社區了嗎?
這兩天," 人人網停止服務 " 的消息登上了熱搜。不少網友反映,人人網已無法登錄,登錄時會提示賬号密碼錯誤。面對 " 停服 " 的傳聞,12 月 2 日晚,人人網團隊發布公告稱,人人網正在進行一次 " 換車 " 更新,請耐心等待 " 新車 " 上路。但這一回應并未消解公眾的疑慮。
不是人人都知道人人網,知其者謂其 " 青春記憶 ",不知其者可能會來上一句:" 它是幹什麼的?" 這不奇怪。作為昔日校園社交霸主的人人網,拼着老命想從互聯網 " 墳場 " 爬出來,但終究沒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重拾榮光。
說到人人網,有幾個關鍵詞沒法略過:Facebook、校内網、王興、陳一舟。約 20 年前,Facebook 開始在美國風行,之後很快有人将其 " 復制到中國 ",其中以王興(現美團 CEO)創建的校内網和陳一舟(昔日人人網 CEO)創建的 5Q 校園網最像。二者經歷用戶争奪戰後,囿于創業資金有限,王興 2006 年将校内網賣給了陳一舟。
在那之後,二者整合而成的校内網憑着校園地推、口碑傳播和校友錄、發日志等特色功能,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在當時主流即時通信軟體 QQ、内容應用博客都是偏封閉式設計的背景下,校内網走出了屬于自己的 SNS 社交網絡平台的路子。
永遠有人是學生,但沒有人永遠是學生。校内網的 " 校内 " 二字,框定了其用戶規模的天花板。為了避免用戶流失與活躍度下滑之痛,2009 年 8 月,陳一舟将校内網正式更名人人網。這一旨在 " 破圈 " 的更名動作,雖然讓很多學生喪失了圈層歸屬感、帶來了口碑反噬,但确實帶來了擴大用戶基礎的效果。在 10 多年前,其用戶數就達到了驚人的 1 個億。
人人網的最高光時刻是 2011 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時。當時憑着陳一舟講述的 "Facebook(美國當時最大社交網絡平台)+Groupon(美國當時最大團購平台)+Zynga(美國當時最大社交遊戲平台)+LinkedIn(美國當時最大職場社交平台)" 的故事,他的 " 人人帝國 " 大受華爾街認可,人人網當時成了僅次于百度和騰訊的中國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但人人網的輝煌轉瞬即逝。彼時移動互聯網大幕已啟,外向式的微博和内向式的微信接連興起,廣播式社交媒體和熟人社交開始瓜分人人網的用戶群,尤其是微信,近乎重寫了社交產品形态和格局,這讓人人網危機四伏。
只不過,面對危機,陳一舟卻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橫向擴張廣撒網上。除了社交外,人人網還形成了團購、視頻、遊戲、招聘四方矩陣。
人人網母公司幾乎是逢熱點必追:團購大熱時創辦糯米網;看到頁遊和手遊機會時組建人人遊戲;職場社交大火時創立經緯網;移動端效仿 Facebook 将 " 私信 " 與 " 新鮮事 " 做成兩個客戶端;模仿當時火熱的語音圖片社交工具 " 啪啪 " 做了 " 啵啵 "" 美美 " 等小型手機社交產品,後來還入局互聯網金融,推出人人移動直播業務、做二手車業務。
四處出擊的同時,卻是資源内部協同匮乏、掣肘有餘,是核心業務優勢的盡失。一方面,内耗之下,員工流失嚴重、高管變動頻繁;另一方面,過于分散化的戰略布局淡化了主產品的深耕細作,内部零散的業務小團體單元造成了主營業務的資源投入奇缺。
陳一舟後來就反思," 一個 1 億活躍用戶數的產品比 5 個 1000 萬的產品值錢四倍,價值是按平方疊加的,最後這些都會轉換成經濟效應。" 可等他将那些小創業項目悉數砍掉,對核心業務再聚焦時,為時已晚。社交領網域已是 " 兩微(微信微博)" 的天下。
在國民總時間争奪戰中敗下陣來的人人網,在遊戲下架、高管變動和轉型失敗等系列問題中日漸式微,最終在 2018 年賣身多牛傳媒。等到 2019 年人人 App 上線時,人人網已錯過了時代風口:ins 化設計、微博化功能加鏈接學習資源,縱然能喚回老粉的情懷濾鏡,也救不了人人網了。
到頭來,人人網跟天涯社區一樣,在 AI 時代啟幕之際已無可避免地淪為 " 時代的眼淚 "。其興也勃,其衰也忽,曾揣着 " 中國版 Facebook" 夢想的人人網,終歸沒能做成跨時代的巨頭。而無論是天涯社區還是人人網,其結局都證明了一點:抓住時代紅利起勢容易,但要穿越周期,基業長青,很難。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