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專訪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冼漢迪:香港“超級聯系人”的角色不會改變,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申謹睿
全國人大代表 國宏嘉信、中手遊聯合創始人 冼漢迪
今年是冼漢迪履職全國人大代表的第二年。3 月 3 日下午 4 時許,冼漢迪等 36 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抵達北京準備出席會議。
" 去年是履職第一年,我們還在适應新角色、新身份,更多是了解和學習。" 冼漢迪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今年,我們已更加熟悉和了解代表的職責和使命。我和同行的老夥伴們從國家和香港的發展、自己準備的建議,談到了各自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體會 "。
1974 年出生的冼漢迪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香港人,1997 年從美國留學回到香港後即進入國際投行工作。十二年後,他投身創業,在深圳與内地拍檔創立中手遊。中手遊 2012 年登陸納斯達克,是中國首家登陸美國證券市場的手遊公司;2015 年 8 月完成私有化,并于 2019 年 10 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
在中手遊聯合創始人的身份之外,他還是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國宏嘉信資本的創始合夥人。在冼漢迪看來,這兩重身份是一個整體,互相支持促進,代表了他在不同領網域的努力和付出,也代表了他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和角色。
" 作為國宏嘉信資本的創始人,我希望繼續做好‘引路人’,把握好當下深化兩地科創合作的機會,投資國家所需,推動深港融合,帶更多優秀的香港科創企業融入大灣區發展。" 冼漢迪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冼漢迪希望通過遊戲產業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向海外講好中國故事。" 近幾年,我深刻地體會到本土文化消費品牌的蓬勃發展與人民文化自信的提升。中手遊在仙俠 IP、國漫 IP、武俠 IP 等領網域有長期的布局,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冼星海總結道," 作為‘國潮’受益者,我發現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壯大,其文化產品也會在海外市場創造更多需求 "。
" 相比市場考量,我們更看重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傳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着豐富的故事、哲學和美學元素。" 冼漢迪補充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冼漢迪帶來四份建議,覆蓋多個方面,包括《建議試行設立内地與港澳 " 通關白名單 ",運用創新科技手段進一步推動内地與港澳地區更高頻度交往交流交融》、《關于在香港增播央視頻道及優質電視節目,促進兩地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建議》、《建議激發港股市場活力,助力國家及灣區金融高質量發展,推進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關于支持職業院校國際化和產教融合的建議》。
" 靈活 "" 開放 " 是冼漢迪建議内容的關鍵詞。" 這源于我自身以及身邊人的工作經驗和觀察。" 冼漢迪解釋稱," ‘靈活’一詞,更準确地表述應該是‘與時俱進’。無論是國際形勢、國家發展情況,或是我們個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靈活’不僅是面對變化的适應能力,更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态度。"
" 而‘開放’一詞,一方面是對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引用和借鑑,另一方面則是希望推動粵港澳在科技、文化、貿易、投資、規則等領網域的全面對接,讓香港更快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更深層次的交流和合作。" 冼漢迪補充道。
評價港交所首位女總裁: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時代周報:因港股通對港股标的有明确的規則及要求,你建議除常規調整港股通标的周期外,還需根據港股市場及周邊環境,靈活調整對企業市值的要求。從投資者角度出發,你認為可采取哪些調整措施?
冼漢迪:整體的方向應立足于提升投資者購買股票的便利性。
首先,内地朋友如果選擇的港股派息的話,會面臨 20% 的股息賦稅。目前全球經濟環境還處于復蘇期,一些股票價值仍處于低位,加上過高的股息稅率,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内地投資人的回報與購買熱情。而内地投資者投資 A 股持股一年可免紅利稅,稅率的差異也是造成 AH 股溢價指數逐年升高的因素之一,造成内地投資者投資港股意願欠缺。所以我希望可以統一雙向市場稅費比率,降低内地投資者分享港股紅利的成本,增加投資意願。
此外,我希望可以适當提升港股通每日交易額度的上限,拓寬流通管道,予以投資者更寬松的投資條件。
時代周報:靈活調整港股通标準後,該如何平衡開放與風險?
冼漢迪:就我判斷,目前由經濟轉變帶來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幾率很低。在微觀層面,股市永遠存在風險,投資者對股票評估的調研還是要做足、做全面。
靈活港股通的意義在于優化其流通橋梁的角色。如果大家在調研之後認為某些股票可以當作優質标的,他們可以快速選擇,而不會因為限制無緣該項目投資。
時代周報:2022 年開始,阿裡、順豐在内的大批中概股回港上市,香港當時也明确表态正在為中概股回流做好準備。随着 AI、雲計算等新產業形态崛起,你認為未來是否還會有回流潮?
冼漢迪:我們能看到,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目前仍面臨外部環境變化及監管協調不确定的背景,因此,滿足回港上市條件的公司,逐步選擇回歸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服務好這些上市公司及相關投資者抱有信心。
時代周報:對3 月 1 日上任的港交所首位女總裁陳翊庭有何期待?
冼漢迪:陳翊庭女士是我多年的朋友,也是中國人,在金融機構摸爬滾打很多年。相比港交所上一任的阿根廷籍總裁歐冠升,我認為她的優勢在于懂國情、有經驗。
我們很懷念 2010 年接任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先生,主要原因就是他同為中國人,依靠同樣的語言與文化根基,創造了香港與内地的很多合作機會。我認為陳翊庭女士同樣有能力有決心,加強兩地融合,創造新的合作空間。
在日常工作中,陳翊庭對自己和團隊的要求都很高,做事高效且技術能力強,也非常有親和力。和她一起開會,總能談出收獲與結果。同時,她具備一定的法律背景,這對于處理監管層面的問題來說很重要。
港交所是 " 百年老店 ",也是香港打造國際金融中心重要的一環。陳翊庭女士的溝通能力很強,不論對内還是對外,我認為陳翊庭女士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管理者。我個人比較期盼她接盤港交所後會打開新的局面。
時代周報:今年2 月底,香港樓市全面" 撤辣 "(即撤銷過去為遏制房價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你怎麼看待成效?
冼漢迪:距離香港樓市 " 撤辣 " 剛過去一個多禮拜,可以看到一些初步的效果。香港樓市火爆,外地的房客紛紛在排隊買房子。我覺得,如果樓市交易更加頻繁,會帶動港股實現上升。即資金的流動性增加,會有一部分回流到股市裡。
這是非常好的消息。目前全球經濟正處于走出谷底的階段,我想香港政府也希望出台良策使香港經濟穩中回升——之前市場過熱,需通過一些措施降溫,現在行情較冷,所以減免賦稅帶動回溫。對于 2024 年全年的經濟提振,我持樂觀的态度。
" 香港海外歸來的華人越來越多 "
時代周報:香港 " 超級聯系人 "的角色有什麼新進展?
冼漢迪:今時今日,香港 " 超級聯系人 " 的角色不會改變。我發現,香港海外歸來的華人、國外資本越來越多。這說明香港的經濟與產業發展,在更加快速地吸引内地和國際的人才。
立足于内地,四大銀行、三大運營商、華潤、中信、華為等這些大企都在香港設有業務。依托普通法制度優勢,香港在國際交流層面也可以為海外的合作方提供保障。
" 超級聯系人 " 是香港幾十年來累積的經驗,也在不斷迸發新活力。比如,包括寧德時代在内的優質企業紛紛在港設立分公司。這說明,香港的特殊性可以滿足部分内地企業的發展需求,未來也會繼續賦能更多的企業。
香港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一年,香港接收了内地 20 萬名 " 高才 "" 優才 " 的申請,創下了歷史新高。要知道,香港常住人口為 700 萬人。這也意味着我們的企業正在加速走出去,加快對外交流。
時代周報: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香港可以發揮哪些產業優勢?
冼漢迪:我認為當下國内的科技企業對國際資本有很強的吸引力。
過去一年,中東地區的資本與香港交流很頻繁,他們希望降低對石油的依賴,将通過能源資產賺到的錢投入到更加需要、潛力更大的、優秀的中國科技公司中。我們正在探索如何利用香港的平台優勢做出一些投融資動作。
2022 年年底,香港政府推出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除了金融業外,其它與數據要素接近的相關產業都可以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增長動力。比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包括 5G 網絡、雲計算等,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面對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香港需要發展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醫藥等在内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實現經濟持續增長。于這些產業而言,香港有歷史根基和強大的學術背景,未來也會繼續大量投入以支持人才引進和企業發展,去打造更完善的產業生态。
詳細來講,香港有 5 所世界前 100 名的大學,聚集了非常多的華人專家和兩院院士。此外,香港政府在過去 6 年投資了 2000 億港元用于科創研發。
立足于產業生态,我們需要增添思想的活力,畢竟科技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勢必要考慮融資和上市,所以我希望通過更豐富的内循環,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朝陽產業。
時代周報:最近一年,香港與南沙、落馬洲河套地區的交融有哪些新進展?
冼漢迪:香港科技大學分校區已經在南沙落戶,未來香港人才建設南沙,其子女可以按照香港的 " 高才計劃 " 完成學業,對于雙方來說都十分便利。
圍繞整體生态來看,位于香港和深圳之間的河套更加具備地理優勢。我認為未來河套地區可以承接香港科技產業的科研與生產工作。
國務院去年 8 月出台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提到成立雙币基金,以此解決科研資金跨境流動問題,為人才流入做了充分準備。此外,将來河套還可能成為内地與香港實現數據往來的中心。
受國家政策激勵,香港的科創氛圍很濃厚。同時,我認為這也是一種責任。在打造香港科創實力的同時,也會讓更多的香港群眾支撐國家的需要,更深入地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中。
時代周報:你在建議提到,想要促進香港引入内地文化,出發點是什麼?
冼漢迪:近年來,我關注到内地電視節目的創作發展情況 " 質 " 與 " 量 " 齊升,不僅展現了祖國不同時代的文化底蘊、生活風貌和價值觀,向國際觀眾展現了中國社會的多元化、復雜性和獨特之處,部分電視劇、紀錄片、綜藝節目也在國際上引起了不小轟動。